点 穴
类别:拳经拳论
更新时间:2007-09-17
浏览次数:4355
中医太极网
在武坛趣闻中,最神奇的技击术大概要首推点穴法了。据说:度穴而击,随心所欲,一指戳去,只要点中穴位,就能使对手或哭笑不止,或呆若木鸡,或伤残致死。这种难以捉摸的击法,以它的神奇,诱人倾慕;因它的神奇,引人怀疑。于是,武坛上到底有没有点穴法?点穴究竟是怎么回事?点穴法是怎样练成的?被点中穴位后是否有救?等等,就成了一串引入探索的问题。
泛览武术典籍,点穴法确是有的,只是不象武侠小说和传奇故事中渲染得那样奇绝玄妙罢了。明清之际,史学家黄守羲撰的《王征南墓志铭》就载云:“(征南)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恶少侮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踵门谢过,乃得如故。牧童窃学其法,以击伴侣,立死。征南视之曰:“此晕穴也,不久当苏。已而果然。”
点穴法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认为,人体上分布着直行的经脉和由经脉横向分出的络脉。经络系统内贯脏腑,外达肌表,网络全身,是气血运行转注的通道。能量物质通过经络输布至人体各部,使各组织和器官获得营养补给,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信息通过经络传递到身体各部, 使外感传于内、内状表于外,从而保持人体协调平衡的应答。在经络通路上,散布着若干脏腑经络气血出入会合的“处所”,这些“处所”就是人们所说的“穴位”,或“气穴”。它们能够接受各种物理刺激。刺激感由此进入经络后,呈双向性的线状或带状传导,影响(调整或紊乱)气血和脏腑的功能。点穴法就是利用点、打、踢、拿等击法重创对方穴位(即以劲力施予物理刺激),以“隔气血之通路,使不接续,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苌乃周《苌氏武技全书》、《六合心意拳》抄本)因此导致人体能量和信息的输导失调。
由于经络中气血运行转注的动力是“经气”,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因此,有些拳家将点穴法称为点气法,或截气法。
还有所谓按时点穴法,是以“子午流注”学说为理论依据。此学说认为经络气血的运行是随干支时间的不同而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开阖。阖闭时穴,气血正值衰绝,如此时击之,能乱人真气。
人体穴位包括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三百六十余穴(成对双穴只计其一)和百多个经外奇穴。点穴法主要取其三十六穴,过去称三十六死穴。所谓死穴,根据一些材料来看,是指受重创后不及时救治可能死亡的穴位,并不是一点就能致死。这些穴位受击后的初期症状不一。据唐豪《人身穴道并治疗》的介绍:重创腰眼穴,可致发笑不止;重创长强穴,可致屎出脾泄;重创正分水穴,可致大小二便不通;重创华盖穴,可使人立刻眩晕昏迷;....。此外,黄百家《内家拳法》中载称:“穴法有:...,锁喉、解颐、....。”唐豪释云:“解颐者,搏人颐部脱臼之法。锁喉者,搏人喉部闭气之法”(唐豪《内家拳穴法的研究》)。由此观之,拳家点穴法还包括有攻击双方要害和薄弱部位的技击方法。
点穴的招法主要有:指、掌法中的穿、点、插、戳;拳法中的插、冲、贯、勾;腿法中的点、蹬、勾、横;以及抓拿诸法。
点穴法素以用指称著,但由于手指力量较弱,因此,有些拳家持握“状元笔”、“点穴针”等以枣木、鹿角或铜铁制作的小兵器,来代替手指点穴,提高点戳的效能。
点穴法的取穴方法同于针灸取穴法。医家以北宋针灸考据家王惟一创铸的针灸铜人,作为学习认穴取穴的教具。拳家亦以此作为取穴的准绳。黄宗义《王征南墓志铭》云:“征南搏人,皆以其穴,一切如铜人法。”可是,在拳家传述的穴位名目中,也有一些是在针灸铜人身上找不到名目的。这可能是根据实战效果另取了形象性的名目,也可能存在一些臆造的穴名。
拳家认为要认准穴,取准穴,先应练习内功,体验经络气血的运行与开阖,然后循经取穴,才能心目洞明。也只有待内功练成后,才能将气聚于一点,引劲贯于指颠,也才能如箭弦般发劲击穴,透人经络。也有的拳家强调点穴法重在通过插抓沙袋、拧棒、踢桩等硬功练习来提高手足的力量和硬度,从而加强进攻能力。
穴位受击后,以用药发散引淤和循经根治为主要救治方法。也有少数症状可用手法解之。例如:气门被侧插掌击中者,可揪其发,伏于膝上,再在其背中轻敲挪运,则气出复苏。
有些拳家认为,由于指力难练,取穴不易,“小眩技巧以骇庸俗则可,游动斗殴以制敌则难”。但是,点穴法作为一种传统击法,有关单位逐步创造条件对其实战效果和运用价值进行探讨、研究还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