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
类别:拳经拳论
更新时间:2007-04-25
浏览次数:8249
中医太极网
从陈式太极拳的第一个动作开始,一直到成功,共分五层功夫。每层功夫标志着练拳者功夫的深浅程度和水平的高低。第五层功夫即是太极拳达到炉火纯青—成功的标准。
练习太极拳和学习文化是同样的道理。从小学到大学,逐步掌握越来越高的文化知识。没有小学高中这段文化知识的基础,根本接受不了大学的课程。同样学太极拳必须循序渐进,一层一层由浅入深,无异于拔苗助长,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在陈式太极拳的一些著作中,着重介绍了高级的技击方法,严密的身法要求和成功的标准,对初级和中级阶段介绍比较缺乏。读者若有一定太极拳水平,才能够理解,也可以对照自己在练拳当中的不足之处,找出差距,进一步探讨和掌握。对于初学者来说,则难以理解和接受。而只会感到高不可攀,无法入手,与自己练习结合不上。初学者如果按成功的标准来要求,正如小学生读大学课本,不仅不能正常练习,反而会感到束,或者是顾此失彼,越来越糊涂,容易灰心。针对这个问题,现将初级的第一层功夫到成功的第五层功夫,每一层功夫在练习当中达到标准,和技术方面的表现,作如下介绍,目的是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明确自己现有的基础,属于哪一层功夫,应该进一步掌握那些东西,以及技击方面的表现和所起到的作用,方向明确,方法对头,才能够一步一步达到最终成功的目的。
第一层功夫的练习
第一层功夫是从学习一路拳架的第一个式子开始,一招一式,按照逐式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脚运行的趋向等外形姿势与动作进行练习。在练习时感觉到有内气的活动为止,该阶段主要是学习一路拳架。
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胯屈膝,达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的目的。而初练太极拳怎么也不会一下子就达到这些要求,因此也就不会使气沉丹田。第一层功夫对身肢的要求也比较简单,如:虚领顶劲只要求头自然正,含胸塌腰,只要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歪右斜,两腿分清虚实。尽管做的不够标准,仍要按照其要求去练习。这和写字一样,只要笔划对就行了。在练拳当中难免,带一些僵硬动作和一些凹凸缺陷之处,属于正常现象。这些问题,在第一层功夫练习期间,不必过于计较,要求过高反被束搏。需要在第二至第五层功夫期间逐步地将它完全克服,所谓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费一日功力,即得一日之功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道理正在与此。功夫纯熟,处处合度自然周身内外,一气贯通,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在意识指挥下,按照身法规矩和逐式的动作要求,认真练习。每天保持十趟拳,一般有半年时间,可以将拳架练熟。并且随着锻炼质量的提高,逐渐引起内气在肢体内的活动,就是以外形引入内气的过程。也就是第一层功夫进入第二层功夫的分界线,这就是由着熟渐入懂劲。
在第一层功夫期间,对逐式的技击含义不必追求。因为身法的要求尚未做到,便去结合技击方法,不但不能配合恰当,反而会出现顾上顾不了下,顾左顾不了右……。本应该逐步化去僵劲,过早追求技击却适得其反。造成越练越僵,影响功夫的进益。
在练习第一层功夫期间,存在以上所说到的缺点,从上达不到外柔内刚,轻而不浮,沉而不僵……。而是外刚内空,有猛打,猛起,猛落,有断劲,有顶劲,不能圆满顺随,(不从练功角度出发而治疗保健,是要轻灵自然,但属于浮飘华而不实,任其自然,不必按以上要求练习)。
第一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练习太极拳完成第一层功夫,在技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由于第一层功夫的身法达不到标准,存在着一些僵劲、断劲、丢劲、顶劲,在练习拳架时有凹凸缺陷之处,内气仅仅有感觉,不能一气贯通。发出来的劲,不是劲起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而是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零断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存在着这些问题,所以在技击方面不能引进落空,避实击虚,更不用说指挥如意。往往自己掌握不住自己的重心,漏洞百出。对抗性的比赛和搏击,乃是双方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见缝插针,乘虚而入,所以完成第一层功夫实经不起这种实战考验的。不过与不练拳的人相比,还是强一些。有一定的灵活性,知道引劲落空,有时也偶然把对方发出去。但自己也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容易失去重心,站不住脚。所以称为:“一阴九阳根头棍。”何为阴阳?按太极拳来说:虚为阴,实为阳;合为阴,开为阳;柔为阴,刚为阳。阴与阳,是对立的统一,缺一不可,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练习太极拳按十份计算,练到阴阳相等,
就是五阴五阳,是练习太极拳的成功标准。第一层功夫是一阴九阳、刚多柔少,阴阳很不平衡,悬殊过大。所以,做不到刚柔相济,运用自如。
第二层功夫的练习
第二层功夫的任务,是进一步去掉在练拳时,身手内外产生的僵劲和拙力,使身手内外协调一致,达到周身相随、节节贯串;内气按拳架姿势的要求有规律地在体内里运行,达到一气贯通。
完成了第一层功夫,已经能够熟练地按动作姿势的初步要求来练习,并且对内气活动已有明显的感觉。但是还不能进一步掌握住内气,这是因为在练拳过程中,身手内外不够协调,某一部位产生有矛盾,使内气不能贯通,意气不能合一 (何为矛盾?在练拳当中,肢体带有僵劲和用有拙力。使某一部位动作较快,过了,就会产生顶劲;某个部位动作较慢,不给,就会产生丢劲;凡是在运动过程中,动作不协调而产生偏倚,凹凸,缺陷之处,就是运动当中产生的矛盾)。这些矛盾,只有进一步钻研,细心捉摸,才能逐步解决。身手内外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虽然懂其要领,按其姿势练习,往往顾此失彼。正如写字,学会写再要求字的结构。这时,练拳者一定要注意,严格地掌握自己的身肢各部位,使之恰当。例如含胸塌腰,含胸过度则弯腰弓背;塌腰过度则挺胸扛肚。所以要把身肢各个部位的要求掌握适当,使矛盾对立统一起来,进一步结合和掌握放松的质量,使周身相合。周身相合分为内合和外合。外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右边皆如此,手与身相合,头与手相合,身与步相合。内合,即筋与骨相合,气与力合,心与意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心意一合,周身内外一齐合住,心意一开,内外俱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第二层功夫当中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比较严格,处处解决矛盾,力求内气贯通。有时某个部位稍微动一点,内气就马上顺下去,的确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练拳者的身手内外,若有合不住的感觉,身体某个部位必然用了僵劲。产生了矛盾,将该部位调整恰当,气能顺,自然就会合住。
陈氏太极拳要求一举一动都不离缠丝劲。拳论中说:“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在运动中严格掌握缠丝法(即缠绕螺旋的运动方法)和缠丝劲(即用缠丝法练出来的劲),这是陈氏太极拳中的精华所在。缠丝法要求在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以腰为轴一动全动。掌心内外翻转,手往里转,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指的是该侧的腰,实质上还是以腰为轴);手往外转,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摧手。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则是旋腰转背。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在练拳时,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不得劲处,就可以依据缠丝的顺遂处挪动一下腰腿,以求得顺遂,这样可使姿势得到纠正。所以在注意身肢各部位的要求,使周身相合的同时,掌握缠丝法的运动规律,是在第二层功夫练习当中解决矛盾的手段,和自我纠正的方法。
如果有老师亲手捏架子,把身肢各个部位调整到位,使练拳者有一定的体会,思想上有一定的印象和认识,就比较容易掌握周身相结合和缠丝劲的方法。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照书本自学,困难就大些。应学习一些生理知识,特别是有关生理解剖和经络方面的知识,以利正确理解。
人体的内气,在经络中运行,好比灌溉田地。人身的经络,好象农田的沟渠。经络不闭则气通,沟渠不塞而水行。练拳时如果身肢产生了矛盾,内气就会受阻而中断,行不到梢节(两手,两足尖端)。只有经过练习,使周身各部位符合拳架的要求,就能解决矛盾,达到节节贯串。恰如疏通了被堵塞的水渠,使内气畅通。发于丹田,达到梢节。因此,练拳时要力求顺随,动作协调。
在第一层功夫期间,练拳者开始学拳架,架子练熟就感觉到内气在身肢内活动,于是很感兴趣,对练拳不会有厌倦之感。进入第二层功夫,却感觉不到有什么新鲜之处,在这一段时期中,会出现许多走弯路和反复现象。所谓走弯路,就是练拳者对太极拳的要领产生误解,或是掌握不准确,产生片面的认识,因而在练拳当中出现了错误。练一段时间自己就会感到别扭,不得劲,或者老师会指出其错误。所谓反复,就是有时练的非常顺遂,好象有很大进步,但又练一段时间,不仅感觉不到什么进步,反而浑身别扭,怎么练都不得劲。还有时候练的非常顺遂,发劲也是呼呼带风,推手时却用不上。所以在第二层功夫当中,练拳者往往会产生烦闷情绪。或者怀疑老师保守,不传诀窍,或者是因为自己身体素质差,耐力不够。虽然对内气有一定的感觉,但要贯通却不容易。拳论中说:“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又说:“只要用功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矣!”一般情况,需四年即可完成第二层功夫,达到一气贯通,便会恍然大悟。此时真是雪里开花,自然信心百倍,越练兴趣越高,真是蒸蒸日上,练拳欲罢不能。“练拳者千人万人,练成着一人十人。”这种说法虽然是夸张,事实上半途而废的人占多数。这主要是在第二层功夫期间经不起考验,失去信心而中断的。攻克这个难关的方法没有什么诀窍,只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练习中处处循规蹈矩,刻苦盘架子,把周身练成一家,一动全动,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才能达到在运动中不丢不顶,任其变化,圆转自如。常言道:“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通,再月加上乾乾之功,持之以恒,终将成功。
第二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第二层功夫的技击表现,从第一层功夫末期发现和感觉到有内气活动时开始,到第三层功夫初期为止,这一段时间为第二层功夫。第二层功夫所需要的时间最长。初期阶段与末期阶段悬殊很大。第二层功夫初期的技击表现与第一层功夫的技击表现一样,实用价值不大。第二层功夫末期已经接近第三层功夫,尚有一定的技击作用。下面按照第二层功夫中期阶段的技击表现进行介绍(以下第三层、四层、五层均按中期阶段的技击表现进行介绍)。
推手和练拳是分不开的,练拳时存在什么问题,在推手时就会出现什么破绽,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所以太极拳要求周身相随,切勿妄动。推手时,达到“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他巨力人来打,牵动四两拨千斤”。第二层功夫是调整身法,解决矛盾,达到节节贯串的所段。在练习当中身肢产生了矛盾,需要挪动腰腿,作一些自我纠正。产生矛盾本身就违背了周身相随和节节贯串的原则,而调整身法的过程就是妄动。第二层功夫期间存在这些问题又不可避免的,因而在推手时仍有漏洞。对抗性的推手,对方会专门寻找这些薄弱环节,或者故意引诱对手出现这些问题而出奇制胜。因此在第二层功夫期间虽然比第一层功夫内劲要充足一些,也有一定的调整重心的能力,下盘也比较稳。可是对抗性推手,对方的进攻不会给你调整身法的时间,而利用你的缺陷,乘隙而入,必然会使你受力。因此勉强地去化,往往要带些顶、匾、丢,抗的毛病,就会使自己控制不住重心,被迫退步。但此阶段也不会轻易被对方打倒,因为这是在引动对方的同时受力的,对方虽然没有完全被引空,往往也会被牵动重心。如果对方进攻速度较慢,进逼不紧,劲力短,给了自己调整身法的余地,也能化掉对方的进攻。
在此阶段,主动进攻对方时,也容易带些僵劲,用些拙力,只能用一些简单的打法和撇人的方法。例如:小鬼推磨,瞒头扫雪等。遇巧也能将对方打倒。对方若要觉察到,识破了进攻的方法,不等被撇住,一晃而过,计划就要落空。或者他也用僵劲,不让撇住,就会出现拼力气,牛顶头现象,于是乱了手脚,沾粘连随都抛到脑后去了。总之,第二层功夫期间,不管进攻和走化都是比较勉强的,往往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尚未完全达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境界。虽能走化但还是容易出现丢匾和顶抗等毛病。因此在推手时一推就乱了套,不能按推手的棚捋挤按的次序进行。所以说:“二阴八阳是散手。”
第三层功夫的练习
“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练习太极拳的步骤,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而无圈,这里指的圈并非是指手脚的运行范围和归迹,而是内气贯通为大圈。所谓大圈,由于动作不够十分协调内气比较薄弱,需要动作幅度大。第三层功夫就是由大圈而中圈的阶段,所谓中圈,内气比较充足,运动比较自如,动作幅度适中,就能使内气与动作配合一致。
在进入第三层功夫的初期,虽然内气能够贯通,但是还很薄弱。在练拳时稍微不注意,或者有时疲劳些,动作不够协调,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在第二层功夫阶段,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调整身法解决矛盾,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到了第三层功夫,就不允许产生矛盾再调整身法,要求周身相随,切无妄动,在练习时每一着、每一势,举手投脚都要意到气到。以内气催外形,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运于骨缝之内,再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稍(两手指,两足尖端),复归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不丢不顶,轻轻运动,圆转自如。
第三层功夫掌握了练习太极拳的内外要求和运动规律,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就可以脱离外因的指导,深入研究锻炼,走向成功的道路。
在练习第三层功夫对动作已经熟练地掌握,然后就要进一步追求技击方法,明确逐势的技击含意。同时,还要多练推手,推手是实践,是检验拳架的唯一标准。练习太极拳时对逐势的要求如同制造机器零件,推手就好像安装。如果零件制造的都很规格,机器安装起来就过硬。零件误差过大或者造错了,机器就成装不起来。同时,错在什么地方,安装时最确切。练拳当中存在的问题,一经对抗性的推手就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练拳当中产生了偏倚和丢劲现象,在推手时就容易出现被势,自己势被就是对方进攻的机会,并且容易受力而不利走化。练拳当中产生的顶劲,在推手时,往往与对方顶抗,容易出现牛顶头的比力现象,不易做到舍己从人,因势利导。因此要循规蹈矩地练习拳架,初期少推手或不推手,可以采取第一种推手方法“挽花”。到第三层功夫,倘须结合对抗性的推手,使拳架得到检验和练习知彼功夫。同时检验内劲和发功,以及化劲的质量。总之,适当阶段用推手的方法来校正架子、检验架子,是最客观的办法。因为练习拳架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技击,如果拳架能够适应对抗性的推手,也就证明架子练习的准确,自己进一步下功夫就会更加充满信心。
拳论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可见在练习太极拳时,要着重用意。而太极拳对姿势和动作的要求甚为严格,姿势不准确,内气难通行,意识就指挥不灵,就不能以心行气,可见姿势和动作的重要性。因此,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单纯为了疗病保健,逐势动作未能严格要求,一开始练拳就要用意不用力,好象在做意识体操那样,练习起来也跟舒服,表面上看起来也是轻松柔和,其实是华而不实,属于浮飘。正规练习太极拳,要求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也就是外柔内刚,(有充沛的内劲)。柔中寓刚。而只要求轻松柔和,用意不用力,没有内含的刚劲是不行的。所以,在第一层功夫当中,思想注意力主要是学习和掌握第一路太极拳的外形姿势;第二层功夫注意力主要是发现在运动当中身手内外产生的矛盾,调整身法,达到内气通行。完成了第二层功夫进入第三层功夫,已经疏通了内气,才能够着重用意,用意不用力。一举一动先意而后动形,也就是在大脑支配下进行意气的运动。在练习太极拳时,肢体动作是意的外部表现。隐于内的是内气活动的过程,显于外的则是神态和外气的动荡表现,内气可由内发之于外,也可以由外敛之于内。在运动当中必须做到圆满顺随,在意识指挥下,不丢不顶,圆转自如,并且要把意注于动作之中,千万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忽视动作。否则,就会产生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反而会造成气势散慢的病象。所以说:“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
在第一层功夫阶段,好比刚出土的玉米幼苗,尽管肥水充足,长得仍然很慢;第二层功夫好比玉米长了一尺多高,正要拔节;到了第三层功夫,就好比玉米拔节一样,只要水肥充足,有一星期时间就会长好几尺高。练习太极拳的肥水,就是要下大功夫。进入第三层功夫,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体质也练强壮,可以加大运动量,每天练习十五遍拳(其中三至四趟二路拳),还要抖大杆子,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和单势发劲动作。这样练习一般有两年时间,就可以进入第四层功夫。那么单练一路太极拳,不练其它行不行呢?只练一路太极拳也可以,不过经不起大战,太极拳有阴柔轻灵的一面,譬之和风细雨;太极拳阳刚沉着一面,譬之雷霆万钧。两者兼备互用,才得太极两仪,单凭触觉灵敏,则有被动而无主动,好象有轻武器而无重武器,不易引动对方和放劲干脆,相反地,易被对方所引动。所以在第三层功夫期间,能够做到周身相随,不用僵劲,再加上练习第二路(炮捶)和抖杆子等,加强耐力和爆发力,功夫更加扎实,才能战胜强敌。
在第一层功夫和第二层功夫当中,虽然己掌握了外形动作,但是身手内外尚未完全合一。在练拳时,有时应该吸气,由于动作僵滞,吸不满;应该呼气,由于内外不合呼不净。如果这样硬要按标准的呼吸机械地配合,不仅得不到收效,反而徒劳无益。所以,在第一层功夫和第二层功夫期间,练拳时一定要自然呼吸。怎样自然呼吸呢?就是错从错处来。标准的动作应该吸气,由于动作不调协,该动作则应呼气,那么就呼气,反之应该吸气……。千万不要以不标准的动作,按标准的呼吸往上套。随着练习太极拳质量提高(进入第三层功夫),动作比较协调,内外基本上能够合一,在练习太极拳时,一般的动作也会自然地与呼吸准确的配合起来。同时,对一些比较细致,复杂、疾速的动作,还需要有意识细心地加以配合准确的呼吸。进一步使动作与呼吸完全配合一致地逐步达到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转换,轻轻运行,默默停止,以意运行……。“开则俱开,合则俱合,顺随自然。”“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锻勤骨节张。”“每天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第三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太极拳练到高级境界,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就能够准确地按一定程序交替活动,同时肌肉也能协调地收缩与放松,即或偶然受到突然刺激,也不会使这种协调的动作受到损害。做到这一点,表明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建立了极巩固的协调关系。换句话说:一处动全体皆动,一处静全体皆静,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上下缠绕螺旋,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混然一圆,方为合格。太极拳练到高级境界,是把周身练成一个能适应客观条件变化的完整而坚固的体系。
第三层功夫虽然达到内气贯通,动作比较协调,仅在不受外界干扰,自己练习太极拳时,身手内外能够组成这种体系。因为内气虽然贯通,还是比较簿弱的,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建立的协调关系,不够稳固。因此,在对抗性推手和技击时,遇到一般比较轻缓的进攻能够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进落空,避实击虚,运化自如。一遇劲敌,进攻速度较快,力量较强,就会感到棚劲不足,有欲要将身法压匾之意(有可能要破坏不偏不倚,八面支撑,立于不败之地的身法),在这种情况下,要带生硬将对方发出去(就是没有完全引进落空,对方虽占被动局面,但还有点反抗能力而被发出去)。往往不够干脆,拖泥带水,使对方虽然失败,内心不服。对于一般推手,也是先化掉对方进攻的来劲,使对方扑空,或者封住对方,换过劲来,再将对方发出去,如果对方识破,欲被封住,就一晃而过,不等封死,或者在进劲时,带试探的进劲,就不容易将对方发出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快封、快引,使对方被动,或失势,自己也慌张,没有十分把握地去发对方,所以,把对方虽发出去,也难使对方心悦诚服。
由于在第三层功夫当中,因自己内气不够充足,周身组成的体系不够巩固,引进和发出对方都带着生硬和勉强,所以说: “三阴七阳犹觉硬’。
第四层功夫的练习
第四层功夫是由中圈而小圈阶段。练到了第四层功夫已经进入高级境界,接近成功。对具体练习的方法,动作要领,逐势的技击含意注意事项以及逐势地内气运行,呼吸与动作配合等,皆完全掌握。在练习太极拳时,举手投足,不仅做到意到气到,并要带有实战的意识,象在战场上和敌人作战一样。一式一势,连绵贯串,周身相随,承上启下。下面介绍的一些拳式是假设性的临敌实战法。例如:铺地锦势与铁岔呼应,铁岔悬空直下,右脚踏地如金石声,以跌敌人之足,左足蹬人臁骨,可破其勇,右手展开胳膊握地而上,左手前冲以推人之胸,此则以髀股后坐人之膝,右手拳屈有欲前击之意。左脚展开如不得胜,两手右向捺地,用扫膛鞭以扫群敌下臁,则难自解,此以同类呼应者如此。
以上谈到拳势的技击方法,虽是各有的用法,又是千变万化,整打零用,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主要说明在第四层功夫的练习当中,需有临敌之意,在练拳时假设周围都是敌人,在意的指挥下,皆有中气收放,宰乎其中,对周围假设性的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所以说:“练拳时无人如有人。”真正遇敌交战,要做到胆愈大,心愈细,“有人如无人”。正如三国志里“长板坡”中赵于龙,怀抱着阿斗,在曹操八十万大军中,匹马单枪,杀进杀出,如入进了无人之境。
第四层功夫和第三层功夫的练习项目(如拳,器械等)相同。一般需要三年可达五层功夫。
第四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第四层功夫在技击方面与第三层功夫的差别很大。第三层功夫是化掉对方进攻的劲,解除本身的矛盾,达到己顺人被,然后换过劲来才能反击,谓之一般水平,第四层功夫可以连化带发,进入了高级境界。其原因是,功夫到此阶段,内劲已经非常充足,意气转换的灵敏,周身组成的体系比较巩固。在推手时,对方的进攻对自己的威胁不大,触着即变换身法,很容易地将其劲化空,表现出神以智来,智以藏住的特点。隐于内而不显于外,随人之动而不断改变方向,不丢不顶,内部调整,变化不令人知,处处意在人先,能够做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避实击虚,而且动作小,落点准,威力大,化劲容易,发劲干脆,遇人交手时只见将人发出去,看不见有多大动作,好象站着没有动一样(这里说的是一般人看好像没有动,因为不是拳打脚踢的那种动作)而且重心稳定。
一次我的一个族兄(我这个族兄也是练拳的)从外地回来,邀我父亲去他家玩(我这族兄和我父亲同岁,身材魁梧,体重一百六十余斤,我父亲体重一百一十余斤,他邀我父亲去他家玩是有目的的)。当我父亲一进屋门,他从背后突然双手抓住我父亲的右膊,合住劲带反关节猛然下采,同时问:“九叔(我父亲大排行,行九)这样采劲该怎么破?”(这样突然袭击,一般水平是不好解脱的,再加上他和我父亲力量悬殊很大,以为能将我父亲难为住),我父亲只一抖,只见我那个族兄头朝下,脚朝上,头部离开地面一米多高,我父亲急转身,抢上一步,弓右腿,我那族兄的头正好跌在我父亲的大腿上。我父亲双手抱住他,又把他平放在地上,吓得他面色苍白,当场还有伯先兄和立业兄,甚感到惊奇。此事如不知内情者,都感到像说神话,认为不要说一只胳膊向后一抖,就是两只手抱住一百六十斤的大个子,也扔不了那几尺高。是这样,真正抱着是扔不起来的,那又是怎样抖起来的呢?其实也很简单,当他从背后双手抓住胳膊猛然下采时,我父亲重心下沉,身体微左转,重心向左移,右胳膊随着他的采劲,逆缠向下弧形向后方,将对方引进落空。此时,由于他用力过猛,一扑空身体向前抢,脚已经离开地面。正当他失去重心的一刹那间,我父亲的身体并没有停顿,继续左传,但是重心又从背后由左向右移,胳膊继续逆缠向后上方撩起,正好是绞住我那族兄的腿部,而且是向上撩,实际上他在空中被拨转了180°,使之头朝下,脚朝上扔了起来。由于动作小巧灵敏而准确,因势利导,得机得势,刹那间,如迅雷不及掩耳,其快无比,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只见一抖便将人扔了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乃是四阴六阳连引带击也。
所以说:“四阴六阳类好手,遇敌以得人为准,(接触对方),以不见形为妙。”
第五层功夫的练习
第五层功夫是由小圈而无圈,也就是由形归无迹的阶段。
练到第五层功夫(这里是指五层功夫的初期),基本上已经成功,在技击方面达到刚柔相济,松活弹抖的高级境界。但是,还应继续深造,要志不要满,要继续下功夫,愈练愈精,仍然是费一日之功,即可得一日之成效。虽然达到刚柔相济,但是刚柔相济的质量又有不同。一般说来,柔能克刚。但是如果质量悬殊过大,就不一定了,柔化得再好,只能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爬,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仍然是与人交手而已。如果是枪膛里射出来子弹的那种刚劲,柔化的水平再高,也难以化掉,这里就不是柔克刚,而是刚要克了柔。所以说,柔能克刚,刚能克柔,刚能克刚,柔能克柔,道理正在于此。否则,只要练几天太极拳都能知道柔能克刚,避实击虚,不与对方顶劲,难道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了?绝对不是这样。拳论中所说:“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又说:“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之境,不遇劲敌则己,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列风之摧拈拉朽,孰能当之?”凡是此类,不仅是一方功夫纯,相应二者水平差距很大。乃是:柔能克刚,刚还能克柔。反之,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乃是人刚我柔,千变万化,难分胜负。因而太极拳练到五层功夫,不能自满,还要刻苦锻炼,精益求精。完成了五层功夫,内劲十分充足,动作又非常活顺,内有虚实变换,外面看不见,全体空灵,变化无端,随心所欲。 ,
第五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完成第五层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登峄造极。周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具浑然。“诚于中,形于外,千变万化自无穷,火候到纯青,法密理精,浑身轻灵, 左右拿出应 应 应。”
“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浑纯,虑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遇人,谁知道,阴阴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猛过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那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陨,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纯,全凭着,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
“大极阴阳真造化,鸳鸯绣出从君看。”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任他四周都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圆,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陈耕耘以保镖为业,一次保镖经山东掖县一带,镖车停在店内,晚饭后和“王先生”(会计)一路到村头看夜戏。当地有个拳技名手,武艺高强,弟子众多。有心试试耕耘公武艺究竟如何,如是不怎么样,等镖车一出村,进入山区,就要动手抢劫,于是他先派了几十名弟子,装着也去看戏。一到戏台底下,把耕耘公团团围住,然后前后拥挤,象潮水一般照耕耘公身上撞来。可是,无论他们怎样拥挤,耕耘公的步法丝毫不动。凡近身者,倾的倾,跌的跌,不抗自颓,如水触石,虽然如此,耕耘公感到来者不善,是有意闹事,就对王先生说:“今天这戏咱们不能看,回去吧!”那些人一听说要回去,都先跑了。谁知道回去的路上有一段路两面都是水池,只有中间一条小路。那些人先跑了过去,把路挡住,打算等耕耘公挤着过去,将他推下水池。耕耘公识破对方阵势,随手掏出长杆烟袋(长杆烟袋是他随身带着抽烟用的)喊着:“借光!借光!借光!”,走在人群中间往两边猛拨,只见那些人象下饺子一样,扑扑通通,被扔进水池好几个,后边的一看, “哇”的一声全都跑掉了。第二天,耕耘公正在堂屋椅子上坐着(过去由于社会黑暗,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警惕,不管站坐,都要求立身要站巧地,方便进退,利于攻守,坐椅子只能跨住一个角,如遇突然袭击,可以随时应战),突然闯进一个彪形大汉(此人正是当地的名师)。他一进门,喊一声:“陈老师!”随之便弓身下拜(他并不是真的要拜老师)。看着他要爬到地下。“呼”的一声照耕耘公猛扑过来,双掌大有将耕耘公连人带椅都按碎之势。当他扑到耕耘公胸部,在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际,耕耘公便将身子一闪,左手向上缠,右手向下缠,使对方双掌扑空,同时上前一步进右肩,打到对方胸下部。只见那人腾空而起,乃是陈氏太极拳中的迎门靠。此人的功夫也很过硬,当被扔到门口时,他就用脚尖钩住门槛,舍过身子又反扑过来。这时耕耘公已经站起来,有了充分的战斗准备,等他扑到跟前,闪身将对方右胳膊向下一挽,进一栽靠,触其右肋,“呼”地一声将他从屋里击到屋外,脊背拖着地后又向前挫了几尺远,将脊背上的肉皮挫破,半天爬不起来。可是此人性情直爽,对耕耘公的拳艺心悦诚服,转怒为喜,不但不计
较往事,反而再三诚恳地挽留耕耘公住下,将他所有的徒弟统统集中在此地,当面介绍耕耘公的拳技,又请石匠树碑,将此交往的经过,前前后后,如实记载在石碑上面。后来袁世凯经过山东见此碑文,深慕其技,遂聘请陈延熙(耕耘公已下世)。到他衙门,教其子侄。
陈照旭,一九五四年曾让人(温县菜园沟大队的“陈百方”)用砖头照他身上扔,砖头碰到身,随即返击回去,身上并没有伤痕,因为练到五层功夫,身躯各部位都相当灵敏,周身无处不是手,完全是自然反应,砖头打在身上,象我们打蓝球时,接球的缓冲,随即再扔出去那样。可见,达到五阴五阳,周身协调,刚柔相济,沾粘连随,蓄发相变,是何等巧妙和准确。
总之,完成第五层功夫已经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过程,肌肉收缩和放松,即或偶然受到突然刺激,也不会使这种协调的动作受到损害,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建立了巩固的协调关系,一举一动,阴阳皆能调解平衡,八面支撑。所以说:“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但是,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太极拳的锻炼也如此.终身不可尽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