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太极拳之妙,全在于劲力,这是一切武艺的基础。劲力及其应用,是太极拳的精髓和灵魂。 在物理学中,力和劲可划为同一个概念,但在武技中它们却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武技讲究灵活与变化。这与人的操作密切相关。劲是 ...
太极拳之妙,全在于劲力,这是一切武艺的基础。劲力及其应用,是太极拳的精髓和灵魂。
在物理学中,力和劲可划为同一个概念,但在武技中它们却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武技讲究灵活与变化。这与人的操作密切相关。劲是瞬间、变幻、爆发的,而力是长时、简单、呆滞的。不管是哪国、哪派,当其作用于一个对象(人或物)时,其最终效果只会体现在一个元素上:劲。
太极拳练功人的劲、力不同常人,它是在意识支配下,按太极拳的运动规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伸缩产生的一种能量.具有传递迅速、变换灵活、随意性大的特点。太极拳的用意.用的是合乎拳理规矩的意,并非只讲意而不讲用力,那种单纯求意、不敢用力的认识和情况是不符合武术对抗规律的。
万法皆由力
“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究竟是力重要,还是招重要呢?答案是力重要。所谓“一力降十会”,是指当一个人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战胜那些会一些招式但力量明显不足的对手:而“一巧破千斤",是指运用功力便可以破解更大的拙力。
太极拳的技击是通过自身肢体的巧妙运动,将力作用于对手身体,达到将对手击倒或击伤之目的。在技击中没有需要力还是不需要力的问题.只有如何用力的问题。也就是说首先要有力.其后才谈如何得到用力的技巧。
力有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其中力的大小是首要的,而力的方向、作用点,甚至力的大小变换均属于用力技巧。作为一个技击家首先应谈练力.只有具备了雄厚的力量.才足以与强悍的对手搏斗。如何练力呢?按照传统的说法,力有先天力与后天力之分。所谓先天力叫本力.它是局部肌肉的绝对力量.一般通过负重锻炼即外功(如石锁、石担等)来提高。所谓后天力也叫内力,是通过整个身体的协调发力使相关的肌肉紧张、无关的肌肉放松.并使身体各个部位肌肉的力量聚合在一起由身体的某个部位放出。后天力一般是通过一些与心理、呼吸、肌肉、骨骼有关的徒手操练(如站桩、走架等)来训练。
先天力是后天力的基础。如果没有基本的肌肉力量,何谈发力的协调性?此外,在训练时良好的先天力素质可以帮助拳手尽快找到后天力的感觉。在技击中,良好的先天力素质也可以弥补后天力技术上的不足。如果将武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的话,初级与高级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会发后天力.即不会运用内力而后者可以。
用后天力打人可以在瞬间产生巨大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可以持续作用于对手的身上.从而将对手发起,并在对方的受击部位以至于全身,产生巨大的震荡和渗透力,使其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而以先天力打人,即使拳手本人的肌肉力量很大.由于不同肌肉的互相牵制.也会使得作用于对手身上的力量减弱很多,并且呈断续状态,其结果只能使对手局部受伤。
高明的拳手在发后天力的同时会听力.因此可以根据对方的变化顺势变力.在对方后撤时蓄力跟进连绵不断,通常一个很小的动作便能产生新的打击效果。而仅凭先天力的拳手主要依靠局部肌肉的屈伸而积蓄和发出能量,因此对方变招时便需要换手.或采用其他肢体续招,由此产生的动作就要大得多.同时也就需要更多的时问。再者.不练后天力的拳手,往往听力技能较差.因此变招所用的反应时间也相对较长。初级拳手连环出招往往是基于练习时所熟悉的组合.而练习时往往是按固定的套路进行,倘若对手没有按其事先设想的方式出招.他便无法继续出击了。
先天力靠局部肌肉的屈伸来发力.身体上那些肌肉屈伸幅度小的部位便无法发力.不能做到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能打人。而后天力靠整体发力,并可凭意念将这种整体力由身体的任何一点向外发出.可以使人达到周身浑圆、无处不弹簧的境界.这样拳手才有可能反应极快、变招迅速,才可能一人胜多人。
用力日久方可豁然贯通
太极拳的用力,既有柔力.又有刚力.还有刚柔兼用之力。太极拳的练力过程分轻力、柔力、刚力、巧力四步骤。轻力练拳架.这种练法是为了去其僵劲.增加肌肤灵敏度。如果从高层次技击角度讲,练太极拳还应练出柔力、刚力、巧力,既有灵感能借力.又能用千斤之力合之发劲。这样技击时便可遇强敌能掤、重体能抛,以重击轻.一举成功。
太极拳练成的力称为劲。它是通过盘架子与推手练成的活力。力与劲不可截然划分.但是有一定的区别。概括言之,力方而劲圆.劲浑厚而充满;力滞而劲畅,劲可遍及全身通于四梢;力迟而劲速,意到劲至,刹那遍体:力散而劲聚,劲集中于一点,威力无穷:力浮而劲沉,劲像水银那样沉甸甸的:力钝而劲锐.发劲能入骨三分。太极之劲.灵捷无形.手到劲发,内劲潜转,巧用结合,避实击虚.寸劲击发。
太极拳的劲力,一般分柔、刚两劲.这是基础劲。从力的大小讲.太极拳要练出重、轻、空三劲。从力的方向讲,太极拳要练柔劲走圆弧,打刚劲出方点。从劲力的运行速度讲.盘架时要先慢后快,然后快而复慢.最后能快能慢;推手时,能与对方合拍.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心所欲。
怎样练太极拳的劲力呢
1、轻劲练法
拳论曰:“用意不用力。”这是对初学者的要求,同时要求心静用意、螺旋转动、筋骨松开、劲力合住,其目的是排除身体僵劲.增加灵感。轻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灵.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度敏感的“灵”的境界,将来在“忽隐忽现”中兼练沉着的功夫时也不致妄动拙力.
2、柔劲练法
由轻人松,由松入柔。运劲走圆孤.凡动要在圆中注力,表现为外似棉花内似钢。柔劲可增加浑厚的掤力.与敌搭手时不被对方所制。练习柔力时.外形不论是平圆还是立圆,是顺螺旋还是逆螺旋,都要有规律地反复绞转,配以内动,里不动外不发,气沉丹田.气宜鼓荡,运用内气潜转的调动逐渐对架势注力。
怎样注力呢?要注意研究呼吸.有规律地进行逆腹式呼吸。内劲运转全在呼吸.呼吸是催力的动力。开、实用呼,合、虚用吸,呼吸要与动作合拍。运气在呼.增气在吸.通过深呼吸可扩大肺活量,推动内气潜转.先求气达四梢,再求内气充满,再次求内气灵转.最后研究气力的发出。柔劲练成后既可产生打硬拳的劲力,又不使外形显露.既无断劲(丢劲),又无显于外的倔劲。柔劲像和成的面团.柔软丝连.拉拽不断。
3、刚劲练习
何为刚?在发劲时内外合一.将自己的力量发到击点即为刚。能将自己全部的力量发到击点就是刚劲的最高标准。
练习发刚劲,首先须明拳理。拳论日:“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专注一方。”其二要研究发劲的根源,其根在脚。要在意识指导下进行腹式呼吸,使气沉丹田.这样才能在发劲时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使下盘稳固.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注爆发力。练时要注意纠正形不到位、气不跟随、形到气不到之病。
拳论日:“身如弓弦,手如箭。”“劲起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这里的“手”和“梢”,并非仅仅局限于“手”和“梢”.而是指击点即劲的气头,要达到周身各个部位能发劲。练习发刚劲要循序渐进。先进行单式练习,把拳、掌、肩、肘、膝、脚等练好,然后再求挨着何处何处击.最后达到随心所欲发劲。
4、巧劲练习
巧劲是太极拳达到神化地步的综合技击功能,表现为高度的敏感、精确的判断,采用绝妙的招法,处处得机得势。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量变才能质变;盘架子时细心研磨知己的功夫,推手时不断总结知彼的经验.只要不断升华,久练便可得到太极真功.
太极拳的劲别、劲源、劲路、劲点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是太极拳练习的必经过程。何谓懂劲?首先要弄懂太极拳劲力的特征、组成、源泉、种类(劲别)及劲力运行的枢纽,以及每个拳式、动作中劲点所在及其变化。只有把每个拳式动作中的劲源、劲路、劲别、劲点的变化搞清楚,练拳时才会越练越充实.一式可以多用,一动可以多劲,劲力可以变化多端.奥妙无穷。打拳行功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弄明白每个动作起点到落点的劲路和劲点变化.即弄清楚每招每式动作中的劲点所在.以及这个劲点在整个动作运行中的变化。否则.练一辈子太极拳仍是空架子。
太极拳的劲分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传统太极拳每式、每动都有鲜明的技击含义,劲点、劲路都十分清楚,掌握这些劲路、劲点及其变化,在推手和散打中也大有作为。
劲起于脚。脚蹬地.借助大地的反弹力而形成人体力的主要根源。劲路如同电子器械之电路,不论这个动作走上弧、下弧、里弧、外弧,还是走圆圈、S线,都要弄清每个过节中劲路的变化。每个动作运行中往往包括若干个劲点,粗看只是走了一个弧线.但其实内含丰富多变的劲点.如果不注意就会丢掉一个劲点。要把拳打得非常精到.就必须弄清每个动作中的劲点所在.以及劲点在路线中的多种变化.
太极拳运劲的枢纽——丹田内转
太极拳运劲,主要是采用螺旋形式.而形成周身主体螺旋的枢纽在于人体的腰部.也即丹田部位。太极拳论一再强调“腰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问”、“活泼于腰”、“以腰为轴”、“命意源头在隙”、“紧要处全在胸中腰闻运化”、“松胯塌腰”、“有不得劲处.必于腰腿求之”等。拳论有云“一动无有不动”。其“一”者,腰也,丹田也。所以,太极拳各种劲力的启动关键在于腰部(丹田)。要把腰劲练出来.首先要练好“丹田内转”功。“主宰于腰”.实质上是在意念引导下主宰于丹田内转。丹田内转并非小腹内的脏腑如何转动.而是依靠意念引导内气鼓荡,使腹肌、腰肌之内的小腹(包括腰椎及小腹内的脏腑)形成一个万向轴心.通过它的鼓荡作用,使腰部在左右旋转、前后(上下)折叠运化时运动自如而有力.起到人体上下左右劲力运行的枢纽作用.既有八面支撑的力量,又有灵活的旋转。丹田内转的起点(导引入手处)在海底穴(会阴穴处).它的劲源在脚蹬地时大地的反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