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公谈推手

类别:拳经拳论 更新时间:2011-12-12 浏览次数:5138 中医太极网

学陈式太极拳的功夫有三个阶段。即:练习拳架,探究每各式子的用法和破解的方法;拳架练熟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做推手实验,以检验动作是否正确;最后进入散手的练习。三者应循序渐进。

陈式推手与其他各式太极拳同是根据太极十三式的次序: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作为手法,但手法的运用,却绝不相同,即步法亦截然不同。外形运动的不同,可以看得出来;内劲的运用,则必须真正内行方能试而后知。但是这种功夫,还是从练架子正确、练的日久,将功夫练到身上,才能出现这样的成绩。有人说练太极拳不学推手,是得不到太极拳的奥秘的。我认为这句话本末颠倒了;我们学文化,如果字形、字音、字义学不好,而要求从写作文章中以求进步,是不可能的。至于说,学推手硬兼学摔跤或柔道,更是舍近求远了。

推手原是练架子有一定水平之后,通过推手以检验动作的正确与否的一种功夫。《太极拳论》中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陈鑫也说:“练拳时无人若有人”这就是要求学着从练架子时先求认明什么动作是什么着法,然后才能渐渐悟出怎样懂劲。练架子时如同有人与我交手,把不同的着法运用出来。如同学打乒乓球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的道理、方法是一样的。所以陈发科老师教拳一贯要求先将拳的每一动作和全身配合,做得正确、细致。现依次介绍手的八法。

掤法:“掤”字在字典上另有音义。在拳法中可能因以木搭掤,能掩护修件,随借用“掤”字,作为以手搭掤来掩护身体。陈式太极拳的“掤”有两种含义。广义的讲内劲,狭义的是讲着法。陈式的掤着,有多种不同的动作,不同的作用。凡是和对方接手的第一个动作及转折变化形式的动作,都是掤的着法。它并不是《陈式太极拳》一书所说的:只用顺缠向外接手,才为掤法。它是内外、左右、上下、斜正俱全,顺逆缠法因敌而变,难定一格。特别是当劲路转换时的小掤法,更为复杂而重要。不过初学推手的掤法,则是采用第一金刚捣碓第一动作的手法,右手顺缠前进,而左手逆缠为辅。

捋法:陈氏太极的捋法和一般太极不同。虽然都是引进对方来手的动作,陈式捋法则符合引进落空的要求。假设对方进手攻我,我以右手迎其右手,左手迎其左手,立即将迎人的手变为后手,缠住对方腕部走顺缠,手心贴心口,肘贴腰向里引进,前手搭在来手的肘关节外上侧,以顺缠下塌外碾的劲配合后手。这样就能作到“引进落空”的效果。但捋时眼应对着来人,身体的旋转只限于450,过则丢劲。
挤法:是手背向着对方的着法,它的动作可以解捋和采、挒。着法有单、双,缠法可顺可逆。如搂膝拗步第三动作是左逆缠单挤法;拦擦衣第五动作是右顺缠单挤法;前蹚拗步第二动作是逆缠双挤法;陈式着法变化方向,可以说是最灵活的。因为它是以“因敌变化”为原则的。也就是“舍己从人”的法子。

按法:是破解挤、肘、靠的手法。它的用法有单有双。但总是走逆缠,是掌心对着对方的躯肢任何部分的着法。例如六封四闭第五动作和抱头推山的第六动作都是对人中盘的双按法。白鹤亮翅第二动作和闪通背第六动作都是右采、左按的单按法。

采法:采和挒都是与捋法同样引进对方向自己身体左或右方化劲,而使之落空的着法。一般习太极拳者往往将抓住人的手法称之为采法。实则采、挒的形式与劲路毫不相同。从方向来看采的动作较高,走的圈子较大,走的劲路与对方来力合的较多。挒法则动速而圈小,与来力刚一接触,就从合力变为分力。捋法则走中圈的。陈式的采法有双采、单采,如第一金刚捣碓第三动作是进左步右双采;白鹤亮翅第二动作是退右步的右单采法。凡是单采,又多与按法左右上下斜着配合。

挒法:“挒”字在字典上解为拧转而撕裂之意,太极拳的挒法与之相同,是制反关节的手法。挒的缠法也采用双顺,它和捋手的配合不。挒是前手低于后手,捋则后手低于前手。采法虽亦后手较高,但用逆缠引进,而且髙与眼齐。挒法则后手贴心口,引住对方腕部,劲向上提,前手搭在对方肘关节外上侧,劲下塌外碾。讲到劲,挒法开始只走一分合力,接着就转为分力。所以从效果看,采的对方被引进后,身向我的右后倾跌;捋的对方引进后,身向我发劲的左或右前斜角侧着旋转出去;挒的对方被我发出的方向是向我前方跌出。总起来说,不论采、捋、挒法,都能达到我顺人背的。陈(发科)师常说,挒法制对方的反关节,能伤人肘臂,不可轻用。同学们互相试验,也应特别小心,以免误伤。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