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名家:武式太极拳名家 吴文翰 杨式太极拳名家 赵幼斌混元太极拳名家 冯志强
吴式太极拳、八卦掌名家 张全亮 杨式太极拳名家 崔仲三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是《太极拳论》中的句子,看来太极拳也是需要快的。可是,练习太极拳为什么要慢?平时慢慢悠悠打太极拳,如何能做到交手时的“动急则急应”?太极拳需不需要快练?为什么要“动缓则缓随”?这些看似矛盾的问题,形成了太极拳的独特魅力。请看这一期名家老师的解读。
本栏目下期探讨的问题是:何为太极拳?
吴文翰:快不能乱,慢不能僵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是《太极拳论》中的句子,王宗岳的这篇拳论实际是指导太极拳推手的。
在推手的过程中,先要练习跟随劲。所谓跟随劲就是要跟上对方,随上对方,不丢不顶。这就要求对方快,你必须也要快;对方慢,你也要慢。否则双方就不可能合到一起,也就不能进行推手训练了。后来,李亦对此又有所发挥,要求“彼有力,我亦有力;彼无力,我亦无力”,但是,我的意总是在先。推手是训练沾连粘随“懂劲”功夫的,不能代替散手搏击,所以,在练习时一般都是由水平高的带着水平低的练习,以培养连随的功夫,进而培养“听劲”功夫。在练习时,要做到缓急相应,不丢不顶。
要练出“听劲”的功夫,就要慢练。在练习拳架套路时,只有慢练,才能体会出拳式劲力的变化,才能训练出灵敏性。所以,不管是哪个老师,一开始都要求学生慢练。
慢练首先是由太极拳的战术决定的。太极拳不是强攻性的拳术,它的战术是“引进落空合即出”,虽然这指的是推手,实际到了散手阶段,也仍然是这个要领。这就要求你要有沾连粘随的功夫,所以必须慢练,快练是训练不出这种功夫的。其次,太极拳的身法和拳式比其他拳种复杂得多,比如身法要求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等;拳式的劲力变化也相当复杂。比如,太极拳的八门五步,必须通过慢练,才能在拳架中表现出来,体会出来;还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等等身法和劲力的变化,也都需要慢慢练习,才能体会出来。所以,只有慢练才能把太极拳的浑厚劲、内劲体会出来,表现出来。如果一开始就练得很快,你就很难体会到拳式的细微之处,不能练得正确。第三,从内外结合的养生角度看,只有练得慢,才能把身体各个关节打开,使肌肉、筋脉拉长,让气血贯通全身没有阻碍。太极拳不仅是形体的动作,还是意识运动,要意气、精神、呼吸等互相配合。如果练得太快了,这些方面就不能很好配合,达不到内外相合。
总之,要体会拳劲,品味拳味,就必须慢练,这是从太极拳的战术要求、技术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目的——练到内外一家、上下相随、左右相系、周身一家,这些方面来决定的。太极拳一开始不能快练,必须慢练。
但是,太极拳也不能仅仅是慢练,要三年练慢,三年练快,还要三年不快不慢地练习。我说的三年,不是很严格的,是大体上的。开始几年要慢练,达到一定水平后要快练。太极拳的快练和长拳的快是不同的,要求快练时,身法、技法等都不能乱;而慢练时,不能停止,不能僵滞。所谓“快不能乱,慢不能僵”,这就是慢和快的要求。比如,我打一套拳,慢练十五分钟,快练则四五分钟。
为什么要快呢?快是为了实战。在实战中,是没有慢慢来的,都讲究速度,你快,我比你还快,这样才能战胜对手。快练能练习身体的灵敏和变化。太极拳技击需要很多技术技巧,其中有步法训练、单操练习、接手练习等等,这些都要和快练套路结合起来训练。
快练三年后,还有三年不快不慢的练习,以培养缓随自如的能力。总之,太极拳不光是慢练,还有快练。慢练有慢练的目的和要求,快练有快练的目的和要求。除此之外,还要练习各种散手单操技法。这样,你才能真正掌握太极拳的技击技术。
赵幼斌:慢练是为了更快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是指双方在交手过程中,通过视觉、精神、肢体,或通过推手接触,感应对方意图、劲路、劲力变化而采取的动急急应,动缓缓随的应对措施。既有条件反射的本能存在,也是着意训练的技术方法和策略。
从一般意义上讲,防御与打击要求的是反应敏、速度快、力量大。但单以勇力来取得以快制快、以大胜大的意图,未必能达到好的效果。太极拳理论对此有更深的解释和要求,如:“气走于膜、胳、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并说,要“明于‘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气力之由来。知气力之所以然,自能用力、行气之分别。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骨,大不相侔也。”侔(móu),相等的意思,是说行气于筋脉与用力于皮骨,大不相同。这段的意思大体上说,是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并不唯本能的勇力外壮,更要通过内修气血的运行提高内功能量,进而达到内外相辅才能为用。显而易见,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慢练拳架才行。因为只有通过拳架慢练,才能起到肌体松柔、气血畅通、功力积聚的作用和提高听劲灵敏、反应快捷的内在潜能,在技术上更有利于捕捉先机,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效果。所以太极拳要慢练,更要通过推手来不断提高这种“应物自然”的神明程度。
正因为太极拳慢练能提高自如的反应能力,那么“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千变万化,就能从心所欲,并驾驭动态的主动权。所以“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是对技术熟练程度的描述。
“动急则急应”并非慌乱应招,而是劲在势先、意在劲先,反应灵敏,变化灵活,总比对方先手。这就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的意思。同理,“动缓则缓随”也是即时调整自己劲势轻重缓急,以意控劲、以劲控势,起到不丢不顶、粘黏连随、无过不及、守中固己的作用。因为“动缓”一则听劲足,变化灵;二则劲易蓄,蓄则能化能发,我若盲动反而易造成被动。比如对方缓退我盲进,易被对方引化;对方缓进我盲退,易被对方逼近发出。所以,“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是推手中训练和体悟如水似胶的应变能力。
如前所述,为了快而要慢练,慢练是为了更快。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拳本是没有快练和慢练严格之分的,是可随心所欲,只要得机顺畅就行。比如85式太极拳,快练一趟八九分钟,慢练一趟三十多分钟,都不是不可以的。问题在于快练不能慌,慢练不能滞。若从满足太极拳技术机理和养生条件兼备的情况来看,日常练习以不速不快为好。比如拿按式来讲,一哼之间瞬即发出,很快,也是可以的。但势势如此则不能持久,也易伤人;反之,慢按两掌,中间呼吸几次,气与势不配,虽能养人,但技术能量减弱。若由吸到呼均匀深长的一次呼气同时完成两掌到位,则气到、势到、劲到,这样既满足太极拳技术机理要求,又起到养生的作用。以这种速度演练一趟85式太极拳大约24分钟左右,我认为合适。以上看法供习者参考。
冯志强:用心用意练太极
太极拳应该用心用意,慢慢练习,只有这样练习,气血才能没有阻碍,在周身畅通无阻,动作也才能放松自如,轻灵敏捷。如果努气发力,肌肉就会僵硬,气血就会僵滞,动作就会笨拙。动作太快了,气血运行跟不上,就会气喘吁吁,身体各部位供养不足,这样是不利于健康的。练习太极拳的要领是松柔圆活、安静舒展,要在养中练习,这样才能出功夫。否则,一味地快练、用拙劲僵力去练,自以为很有气势,也能在短期出一些功效,但是,长期如此,伤气伤身,不利于健康,最终也出不了功夫。
对太极拳的慢练,人们往往会产生疑问?这样慢慢悠悠地练习,到实战的时候怎么能够快起来呢?其实,慢练为养,快练为伤。平时用心用意慢慢练习,看着是慢,其实是快,这种快是意识反应的快,是神经的灵敏,就像老虎捕食前,动作小心谨慎,轻轻调整身姿,待到有了战机,一触即发,迅雷不及掩耳。这时才是真正的快。太极拳练习的是意念、精神,练习的是大脑,如果光靠蛮力气,是练不成太极拳的。正是由于平时这样慢慢练习,周身松柔圆活,神经反应极其灵敏,所以,当受到外力攻击时才能自然而然地引进落空合即出,把对方打出去。这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快练,用拙劲蛮力去练,练不出这样的轻灵和灵敏。
当然,除了练习套路外,还要练习推手。推手也要用心用意练,要圆活混元,只有周身有了混元气,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张全亮:太极拳训练中的误区
现在的太极拳练习方法有误区,我这些年在《武林大会》担任评委,对这一点感触很深。太极拳的练习总是那么慢,推手时练习“听劲”,但是,一到真正的散手搏击时,运动员就发呆了,不知如何打了,根本达不到“动急则急应”的要求。太极拳讲究听、化、拿、发,推手只是一种训练方法,是在推手中训练听、化、拿、发。推手中把人发出去,这种功夫比较难练,也是比较安全的,特别是解放以后,太极拳的练习是以健身为主了,所以,更突出了推手练习,而忽略了散手训练,以至于人们认为太极拳的搏击方法就是推手。这是一种误解。
还有,太极拳太过重视推手训练,就会使运动员在搏击时总是想着推对方,不会打,而且,运动员缺乏“动急则急应”的反应意识,只能被动挨打。所以,我们在太极拳的训练方法上要走出误区,不仅要进行缓慢柔和的套路训练、沾连粘随的推手训练,还要进行散手训练。这种散手训练是在具备了“听劲”的能力上,用沾连粘随、不顶不抗的方法进行训练的,不同于其他的散手训练。太极拳打法的特点是不顶不抗,顺势借力。这种打法特点,要求你具备很高的功夫。
太极拳首先要练习“着熟”,在熟练的基础上练习“懂劲”。懂了劲之后还不行,还要进行假设敌训练,训练你实战中的反应能力;还要进行散手训练,训练灵敏性。推手时你能懂劲,有了一定的灵敏性,散手时你未必有这种灵敏性和懂劲能力。《武林大会》中,许多运动员推手功夫都不错,可是一到擂台上打散手,就不成了。通过这种散手训练,才能真正做到“动急则急应”。所以,我们不要认为通过练习套路和推手练习,就能做到拳论要求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不可能的。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是推手练习听劲功夫时的要求,要和对方相随,所以有这个要求,这是一种训练方法。
但是,在实战中,就不是这么回事了,都是要快以制敌。
太极拳平时要慢练,这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出腿迈步、蹬腿,动作快了好办,动作慢了,就对支撑腿的平衡稳定有更高的要求。另外,最主要的是,慢练是为了练习意识、精神,是为了体会太极拳动作的劲力变化。慢练如水洇沙,节节贯串,细致入微,同时,气血也能够贯通周身,能做到内外相合,周身一家。
慢练到一定程度,自然能够快练。因为这时周身内外完全相合,非常熟练,这时要进行太极拳的快练。太极拳也是有快架子的,在推手中也要加入快练的内容。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从慢中开始,从细处开始。太极拳也是这样,开始练习要慢。
太极拳开始是快的,它是从技击来的,比如陈式太极拳开始就比较快。后来,从健身的角度,杨式太极拳放慢了速度,进行了改革。但是,为了练习技击,还是要进行一些快练训练。其实,快练和慢练也是外家拳和内家拳的区别,快练是为了练习外形,慢练是为了练习内意。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缺一不可的,我们在练习中是不可偏废的。
崔仲三:快练不是简单地追求速度
太极拳的练习有这样的要求,叫“用意不用力”。这就表明,太极拳是思维运动,即通过所思、所想、所悟来完成动作套路,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用意识指导动作,达到以意带动动作的目的。太极拳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所以,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首先要做到的是意念集中、精神自然提起,这又说明了意的重要性。所以,在我们演练太极拳时,要处处体现以意为先。要认真地,一招一式地按照规范练习,做到意到、气到、力到。因此,在套路的演练中,为了达到这一点,做到以腰为轴,一气呵成,意气相随,就必须慢慢练习,细心体会,必须柔和缓慢,轻松自然地运行。这就是太极拳要慢练的原因。
在慢练的过程中,要体会出劲力的表现、动作的转换、身法的变化,通过慢练,把这些整合起来,成为一体,这就是太极拳功法的形成。慢不是惰性,不是懒散,是练习的一个必要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能有动作的感觉。所以,太极拳不是不可以快练,快练不是简单地追求速度,而是通过快练的方式,把慢练的感觉瞬间调动起来,为我所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的道理。
我们在教学当中也要采取快练的形式,目的是通过快练强化动作感觉,强化动作之间的衔接,强化练习者在瞬间表现出太极拳的劲力,也强化了练习者对套路的深刻印象。
知己知彼是一个先决条件,要明白对方,更要了解自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句话是针对双方而言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我就要有所变化。太极拳练习的时候,我们要达到连绵不断,在交手的时候要做到沾连粘随。这就要求“听劲”。听劲,就是要判断,要因势而动,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是急应还是缓随。这实际就是技战术的一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