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击性太极拳应当加负荷
类别:拳经拳论
更新时间:2007-09-17
浏览次数:3663
中医太极网
所谓负荷,即是担负。或承担之意。也就是练拳者应意导加注内劲输送四梢,增加掤劲,促进发力。
初学者应以“用意不用力”为原则,从松劲着手,画圆缠丝,排除身上僵劲,求达灵感。但若一味轻力画圆,内气不增,发劲不大,只能起到健身作用。若要探讨技击功夫,柔刚必须兼练。发劲练习需加负荷求达。
拳论中讲:“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太极拳的练气指的是丹田之气,先天自然之气。意导丹田劲,配合呼吸,内气发于四梢。太极拳讲的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既要练习“四两拨千斤” , 又要练习“浑身合下力千斤”。单纯强调一方面,就犯了片面性错误。
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技击功能,若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太极的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竞技推手时,力量欠缺,没有掤劲,丢失轴根,其他劲别就无从谈起。所谓掤劲,即是不顶抗,不丢偏,而力度总是随对方的力度而定。若对方力度特别大,没有内劲基础,搭手就会被推开,失去重心,便没有变招的可能,也就没有机会发人。如果得机得势,发人没有力度,既不能把人抛出,又不能击伤对方,只能惊吓对方罢了。其因,就是只练轻力,不求重力的缘故。若平素加负荷练拳,力度增大,推手时就不至于不得机不得势,发人不利索。
技击的力度、速度、准确度是练武术技击的共性,三者缺一不可。各种武术技击方式不同,但是,技击的客观条件决定必须有力度。练太极拳先求柔劲后求刚而后刚柔相济。求刚劲应当吸取其他拳种求力的练功方法,取其优,补其短,这样才能更加完美。
少林拳的打木桩、打沙袋等方式,练太极拳应当借鉴用之。内外功兼修的拳师并不少。
想像是虚的,推手实践才能出真知。练拳和推手是一致的,练拳即为推手,推手乃是练拳。凡体力条件许可,需加大运动量,上下肢都需劲。
怎样加负荷练拳呢?
一、增加意念想象
练拳中期,应遵循“用意用力”的原则。求达凡动应轻灵敏捷而又沉稳。柔劲如绵裹铁,发劲如离弦之箭。
若有浮、僵现象,其理不明。这种浮、僵是指练拳内气与外形不能结合,不能运用丹田之乞,催形而动,而用后开之拙力,使四肢左右摇晃,空空洞洞,动作不协调,活动起来像木棍子一样僵硬,停滞呆板。
上肢贯劲,要虚灵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塌腰落胯画圆缠丝,意导内劲,随外形反复绞转,里边不动外动不发。随丹田之气的鼓荡增加掤力,后求爆发力的注力想象。
下肢贯劲,屈膝开胯圆裆,骶骨要有力下沉。带脉极为充实,臀部与足跟成垂直线,臀部劲要贯到足跟,上体重量下压,内气缠丝下降,膝关节坚固有力,双足之劲,从涌泉似缠入地内。发劲瞬间,蹬地助力,力由脊发,变换虚实,力送击点。
注力要配合动力呼吸,内劲的运转全在呼吸。呼吸是催力行气的动力。因此,要有规律地进行逆腹式呼吸,开实用呼,合虚用吸;要与动作合拍,运气地呼,增气在吸。通过深呼吸扩大肺活量,推动内气潜转。先求气达四梢,再注内气充满,再次求内气疾转,最后研究气力冲出体外。柔劲练成内似铁,外似棉花。内劲潜转,无断劲,无僵劲,圆活缠转,给人的感受是像和成的面团,柔软如丝连,拉拽不断之劲。发劲内外合一,意气风发,得机势,使用的武器如钢鞭,一步到位,作用到击点,力度大,速度快,击点准,成功即一瞬间。
二、单式训练力度
单式训练要有目的,要知道增长身体何部位的力度,意念集中,姿势要正确,动作训练要到位,力度要增加,训练坚持不懈,训练后要时时总结。
1、练习俯卧撑
立正姿势开始,下蹲双手按地与肩同宽,双腿向后伸展,脚尖并拢点地。然后,屈臂全身都应下降着地。要求身体伸直同升同降,头部不能抬起,下降着地后要稍停,再用力撑臂上升。每次训练随日渐增。要配合呼吸,合吸开呼,落吸起呼,要采用深呼吸。
2、屈膝下蹲训练
A、双腿下蹲。立正姿势开始,左脚向左开立与肩同宽。要虚领顶劲,沉肩塌腰,松胯圆裆,躯干正直,屈膝下蹲,两手从两侧旁随身体下降着地。然后,两腿用力将身体撑起,变成直立势,配合呼吸,起吸落呼。后复做10—15次。
B、单腿下蹲。立正姿势开始,两手握空拳,从侧旁抬起,与肩同高。然后,抬起左腿伸直与胯平,脚尖里勾,再做屈膝下蹲。两手要保持平衡,屈腿下蹲脚跟不能离地,配合呼吸,起吸落呼,每腿屈蹲10次。左右训练。
3、发劲练习
除了拳架的固定发劲动作外,要在圆圈上找出新切线练发劲。练新切线点发劲,要内外统一,由慢变快,由轻变重,发劲次数逐渐增多,最终发劲顺畅,力达击点。
例如:云手发劲训练,先求左云手发劲,再求右云手的发劲;先求上弧切线发劲,再求下弧切线发劲,练时先确定让意念集中在某个部位上。
动作要求,虚灵顶劲,沉肩垂肘,塌腰落胯,圆裆屈膝。气沉丹田,内动鼓荡,发劲要整,蓄发分清,劲起脚根,转在腰胯,气冲击点。
三、推手训练应辩证求劲
先训练臂膊的贯力。两人单推牛劲方式。搭手后,甲方用全力推逼乙方,乙方用劲力顶抗撤退。身体直立,屈膝落胯,重心移在后弓腿上。然后,乙方反攻推逼,甲方同样顶抗回撤移重心。两人弓蹬步要定好,不能随意乱动,训练次数不定,依照双方两臂推逼的酸痛为标准。
放松求灵感训练。休息片刻,重新搭手推练,要依据不丢不顶、引逼走化的原则。每次训练要变换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求听劲,推练半小时为宜。
总之,练太极拳者求功知序,先练轻力求灵感;再练重力求力度;三练习内气充满,求混元气功;四戏剧闪空劲,求速度,增巧劲。轻、重、空三劲辩证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