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太极拳的“双重”

类别:拳经拳论 更新时间:2007-05-13 浏览次数:4109 中医太极网
双重,是太极拳之大忌,是病。从古代先贤到近代大师,以及当代拳家,都十分重视避免太极拳训练中脚下出现的双重之病。请看几位先师对双重之病的论断。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云:“偏重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李亦畲的《五字诀》在“身灵”一节里说:“身灵,举手可有呆象。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杨氏老谱《太极沉浮解》中云:“双重为病,失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吴图南大师说拳,多次提醒学生:“两足切忌双重。”杨禹廷大师谈到放松双脚时,谆谆告诫学子:“双脚要放松平落,不要双重,实脚要实足,虚脚要虚净。”陈氏太极拳家陈照奎先生,从实践中总结出练拳“双重”之病等50例。
  以上先贤对太极拳的论述,提醒我们后来学子,在习练中须多注意避免脚下出现双重之病。如何避免双重呢?王宗岳公论道:“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先贤教旨明白准确。王宗岳还在《太极拳论》中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没有阴阳,还是太极拳么?无异于体操。太极拳即是阴阳变化中的动态平衡运行及重心的变转。
  什么是脚下双重和手上双重呢?凡太极拳习练者,在行动练拳过程中,以双脚(腿)支撑身体重量者,均称为脚下双重。双手虽不支撑身体重量,但在练拳时,双手不分阴阳,用力平均,或在推手、技击时双掌用力,均称之为手上双重。欲避手上、脚下双重之病,一定要遵照阴阳相济、阴阳变转之拳理,循规蹈矩。如果自己在练拳时,难以把握,一定要请明师指教。
  修炼太极拳多年之后,身上有了一定的功夫,也要经常纠正错误的练功姿势,以避免由于姿势有悖拳理规范带来的酸、麻、疼痛、憋气等感觉。双重之病仅是练太极拳中的弊病之一。先贤在拳论中曾指出,肢体之病有缺陷、凸凹、断续等三大病,手上有顶、偏、丢、抗四大病。陈鑫大师亦有著名的“三十六病手”警示后人,陈照奎先生在实践中总结出练拳50病……
  太极拳博大精深,如果练家对太极拳认识不清,对拳道理解不深,在修炼中犯错也在所难免。其实,在练拳过程中,脚下常常会出现双重,这仅是暂时的,瞬间即逝,而单重是绝对的。武禹襄大师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这是习太极拳者必须遵循的。有拳家指出,有诸多单式属于双重,如“如封似闭”一式。吴式太极拳的如封似闭,一阴一阳两动,结构严谨,虚实清楚,阴阳变转顺畅。第一动(阴)“抽拳立掌”,弓步变坐步,右腿为实,实足;左腿为虚,虚净。左脚跟虚着地,脚尖上扬,上下相随,左右手与左右脚虚实结合,也称外三合,即左脚虚、右手实,右脚虚、左手实。第二动“两手前按”,从右坐步变为左弓步,左脚实,右脚虚,右手实左腿虚,如此即不会出现双重。其实,脚下双重与否不在拳势,而在于练拳者对“阴阳”的认识和理解,对太极拳的结构是不是认真研究。在认识、理解拳架的基础上,明白阴阳变转,脚下、手上是不会出现双重的。
  若不知双重为病,脚下仍以双重处理拳式,则功夫很难上身。带病工作是一种敬业精神,短时可以,常此以往则会加重病情,对健康不利,带“病”练拳同样不应该。现在社会上练传统太极拳的人不少,大多犯双重之病。因为是传统拳架,后学者不敢轻易改动,也就一代代传下来。其实,太极拳习练者不但要继承,还要发展,要兴利去弊,有所扬弃,以免误导后学。
  太极先贤们从实践中悟出,双重之弊阻碍太极功夫的发展,近代太极大家又将双重列为十分关要的弊病加以阐述,以警示后人,避免重蹈前人修炼误区。可惜,前人的警示与教导未受到有些习太极拳者的重视,虽有王宗岳、陈鑫等大家叮嘱再三,可惜闻者寥寥,以致不少拳家仍然陷于困惑、无奈之中。太极拳虽是先人所传,难道不能再发展了吗?祖先传下来的火药,如今发展成原子弹、导。祖先传下来的双重,会发展成绝症、不治之症吗? 
  马国相太极世界原附编后语:此文说理中肯,旁征博引,习太极拳者当细细研读。其实,对于双重之病的论述,历来颇多,《精武》2001年第8期第41页的《太极拳论疏解四题》即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作者在文中谈及“双重”,所说令人耳目一新,请读者仔细比较、探研。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