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手歌》是历代前辈拳家润色修订的结晶。《打手歌》各个不同的版本,用词造句各有优劣。个别词句由于历史和方言的原因晦涩难懂,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解读?“引进落空”一句中,“引进”应该分开理解,即“引”是“引”、“进”是“进”。对《打手歌》的语句次序作适当调整,有助于对太极拳的理解。
《打手歌》历来为太极拳家所重视,奉为太极拳推手的圭臬。确实,《打手歌》言简意赅,仅仅几句话就把推手的要领进行了高度概括,便于吟诵,不断领会。但是由于流传的不同,其文词各有不同,从而对其理解、通释也各有不同,令人费解、误解的地方也很多。今根据几种主流版本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利用最新发现的河南博爱县唐村所传家谱等资料,对这篇重要的太极拳文献做一个比较和考辨。
《打手歌》廉让堂本为七言六句:“?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①
陈家沟《两仪堂太极拳谱》传抄本《打手歌》为七言四句:“挤?捋捺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人来打,牵动四两拨千斤。”②
陈子明《陈氏拳械汇编》有《挤手歌诀》为七言六句:“?(捋)挤捺须认真,周身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攻击,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就屈伸。”③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有七言四句俚语:“?捋挤捺须认真,引进落空任人侵。周身相随敌难近,四两化动八千斤。”④
以上除第一种为清乾隆时王宗岳所传外,其他三种皆为陈家沟所传。
2005年河南博爱县唐村李姓家族在修订家谱过程中,意外发现其李氏九世祖李仲、李信与陈家沟陈奏廷为姑表兄弟。陈奏廷即为著名太极拳史专家唐豪所考证的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他们姑表三兄弟曾在怀庆府河内县(即今博爱县所在地)的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共同拜师学艺。其康熙朝《李氏家谱》中的原文为“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竞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⑤。由此可见,当初三兄弟已经明确创立太极养生功,而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均为“练传”。这表明“十三势”传自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需要说明的是,在李氏的家谱和拳谱中,“功”与“拳”作为武术和养生术的名称是可以互换的。比如,无极养生功,也可以叫无极养生拳)。
在搜集家谱资料过程中,编辑者李立炳还在唐村李氏第十八世李立朝处得到了已经有些破损的手抄本《太极拳论》《打手歌》等文献。李立朝家藏的手写卷《打手歌》为七言六句:“?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聚力来击咱,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空落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其后还有小记一段:“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签署的日期是“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讲于唐村讲武堂”,署名为李鹤林。李鹤林为唐村李氏第十二世,是李岩的曾孙,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就是王宗岳自称门弟,于乾隆五十八年为其题写“武元杰第”匾额祝寿的主人公⑥。这里签署很清楚,是李鹤林“讲于讲武堂”,就是说《打手歌》的作者不是李鹤林,当然更不可能是王宗岳。
另外据《李氏家谱》所载之《打手歌》为七言八句,其全文为:“?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空落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形观耄耋能御众,刚柔快慢自有为。”⑤
由此可以推断,所谓《打手歌》的原始版本实际早已存在,应该是从千载寺陈李姑表学拳时就有了。另外陈李两家,自李岩即李信、李仲兄弟加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后,为了避嫌就断了来往(正统观念农民起义军是贼,《李氏家谱》中自己也称“闯贼”)。李家将这段历史深埋在家谱中密不示人。李仲之子,即李信的继子李元善在修谱时特意提出:“谓明末吾族门九世李公讳仲、讳信、讳牟、讳栋、讳友,皆诱入闯贼谋主数将,族裔诚祀之所事,避谈籍谱,勿传扬焉。”⑦ 所以两家太极拳术的交流只能在陈王廷、李仲、李信这一辈,最多也就是再晚一辈而已。也正因为如此,太极拳才有了两个不同的发展脉络。只是在流传过程中陈家沟与唐村有了不同演绎。即使是在同一处,也有了不同版本。唐村的流传,到了王宗岳时最后两句也有了不同版本。从而证明了民国时期著名太极拳学者、郝月如的学生张士一先生认定《打手歌》在《太极拳论》之前,确为不移之论⑧。查《太极拳论》中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一段。其中“四两拨千斤”明显是引用自《打手歌》。所以可以确定原始版本的《打手歌》早就存在;从而也可以断定不同版本的《打手歌》,毫无疑问是历代拳家修订润改之作。
陈沟与唐村的不同流传还表现在个别字词的使用上。陈家的几个版本都是叫做“捋挤捺须认真”,唐村的版本包括王宗岳所传都叫做“捋挤按须认真”。“捺”读作纳,读音和写法都与“按”完全不同,但字义相同。例如“按捺不住”。
比较各版本文义的异同,可以看到其演化的痕迹,对于加深理解《打手歌》确实很有好处。
第一句基本没有分歧,两仪堂本字词次序有颠倒,无甚大碍,疑为誊抄笔误,不作讨论(关于“?捋挤按”技击含义的具体解释,将在分析“十三势”的文章中专门讨论)。
第二句一作“上下相随”,一作“周身相随”。这两句虽无大不同,但是细究起来,“周身相随”更为确切。“相随”主要指上下,多数情况“随”不好也是指上下而言;不过这样说忽略了左右相随等情况,不能完整表达“气遍身躯不稍滞”“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的整体要求。仔细推究应该说“上下相随”是初步功夫,“周身相随”是目标的功夫。“周身相随”的意思表达得更为缜密。
第三句一作“任他巨力来打我”,一作“任他巨力人来打”,一作“任他巨力来攻击,一作“任他聚力来击咱”。四种说法文义一致,而用词该动最多。“任他巨力人来打”一句,阅读起来比较拗口,似不太可取。新发现唐村李鹤林本“巨力”作“聚力”,略有不同;“来击咱”,王宗岳本作“来打我”,更为通用一点,不能确定是否为王氏所润改。
第四句大多作“牵动四两拨千斤”,唯有陈鑫本作“四两化动八千斤”。这一句为太极拳的标志性口号,以至于“四两拨千斤”已经成为了妇孺皆知的成语。人人都知道这就是以弱胜强、以小搏大、以巧破千斤的意思。“牵动”一词往往被省掉,这个词语确实有点怪异。究竟由什么来牵动四两劲呢?应该说是心意,调动四两内劲;也许是“调动”太刻意了吧,所以古人用牵动,似乎是要表达这四两劲也不是自己发出来的,而是被人牵引出来的。不过这句话的关键词应该是“拨”。四两劲怎么就能胜过一千斤?奥妙就在这个“拨”字。就其本意来说,“拨”是用横向的力量把直来的力往两边驱赶。因为不是直接与来力对抗,那么就能以小力破大力了。但是这样的理解还是粗浅的,因为一般学习太极拳的人都有体会,这种“拨”还是硬力,有时候甚至还拨不动对方。可见“拨”在理解和指导太极拳拳理拳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陈鑫本改成了“四两化动八千斤”。“化动”更准确地揭示出了小力与大力之间的转换过程。“化”有引化、转化、消化、变化之意,总之不是硬拨,即使用很小的力量,哪怕是四两,硬来也是不对的。显然陈鑫本更胜一筹。也可以理解为“拨”就是在千斤上再加四两劲,这虽然有助于对以弱胜强的理解,但是终究还是不能明白准确地体现太极拳内劲的运用。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在推手中对“拨”总是无法掌握,产生很大的误解就是明证。
第五句一作“引进落空合即出”,一作“引进落空任人侵”(陈鑫本为第二句)。“引进落空”都没有异议,这句话实在是太重要了。李亦畲转引“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可见引进落空是太极拳以弱胜强、力量转换的前提和关键所在。一般解释以为“引进”就是把对方的力量引过来,这是不准确的。其实古代汉语中多是单音词,“引进”应该分开理解,即“引”是“引”,“进”是“进”。引是顺着对手的力量,把它引向靠近自己的一边,并使之落空,注意不是引到自己身上。进是敌退我进,顺着对方的力量向前,并使之落空。否则,“只有‘引’才能落空”,就成了一偏之见,不合进退顾盼、左右逢源之太极拳理趣。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变成片面的只能在对方进攻的时候才会化,而当对方引我时,我就不会化了。这是不恰当的。总之,无论是“引”还是“进”,均须使对方的力量落空方能奏效。
“落空”也很重要。不能使对方力量完全落空,就有被对手乘机反击之虞,而且自己也要花费更大的力量才能拨动千斤,“四两”劲是远远不够用的。既要完全“落空”,还要防止“丢瘪”,功夫全在自身的松静上。这又从“用”回到了“体”上(这个话题说来话长,此处只能按下不表)。
“合即出”这个说法非常费解。如何才是“合”?谁跟谁“合”?都是不好理解的问题。笔者认为前面既然说是引进落空,当然是指交手双方无疑。所以此处的“合”,也应当是指交手双方,而不是指自己要如何内三合、外三合(当然这也是要做到的,只是此处不是就此立论)。那么交手双方如何才是“合”呢?两个人搭手接触就是合吗?回答是否定的。必得是以我的太极内劲与对方的力量形成阴阳互动的关系,同时形成得机得势的优势地位才是所谓的“合”。也就是《太极拳论》所谓的“粘”。“引进落空”之后的“合”就是“我顺人背”。那么此时就可以发劲了——所谓“合即出”。也可以理解为,一旦通过“引进落空”跟对手合上了,就要立即把对方发放出去。《杨氏传抄老谱·太极平准腰顶解》也有“合则放发出”一句,可作为旁证。
也有人把“合即出”解释为“合就是出”。笔者以为未为允当,因为如此一来,上下文的语气和意思就不顺当了,似有未尽之意,让人越听越糊涂。
陈鑫本作“引进落空任人侵”,是作为全首歌诀的第二句,与其他版本不同。这是比较奇怪的,但是从文义上看又似乎完全能读得通。其前句为“?捋挤捺须认真”,即四正手每个都要搞清楚,都要能真正做到引进落空,才能随便侵犯都不怕。经过仔细比对却又发现,此句文义还是与“沾粘连随”更为贴近,即“沾粘连随”是“引进落空”的基础;“沾粘连随”是前提,“引进落空”是结果。这两句先后次序明显颠倒了,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
参考文献
①②③《太极拳研究·廉让堂本(太极拳谱)考释》唐豪、顾留馨著,130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2月第3版。
④《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131页~132页。
⑤《李岩、李仲、陈王廷创太极拳始末蠡测》魏美智
⑥《偶然所得?重大发现——博爱县唐村考陈王廷创太极拳和王宗岳》原福全,《中华武术》杂志2005年第5期。
⑦《李岩籍贯与源流新说——康熙五十五年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及其价值》王兴亚,李立炳,《中州学刊》2005年7月第4期。
⑧《太极拳研究》唐豪、顾留馨著,第131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2月第3版。
⑨《太极拳谱·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沈寿点校,第69页,人民体育出版社7991年10月第1版。
⑩《李岩籍贯与源流新说一康熙五十五年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及其价值》王兴亚,李立炳,《中州学刊》2005年7月第4期。
来源:中华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