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精义

类别:拳经拳论 更新时间:2012-03-10 浏览次数:4877 中医太极网

一、关于劲
老拳谱中讲的劲法很多,也比较繁琐。这里我着重对滚、错、折、磨、弹、冷、正、侧、定、断、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这十九种比较重要的劲法作些解说:
(一)滚劲,“滚"是沿立圆轨迹旋转的意思。与对方一接触,就在接触点上根据接触方式.向上、向下或向侧前、侧后方滚动。滚动时要内外相合,使对方劲头落空,并将自身的内劲渗入对方体内。
(二)错劲:“错”是前后左右错开对方来力之顶点的意思。在与对方接手时,在接触点不变的情况下,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稍转动,避开对方来力的顶端,再将自身的内、劲渗入对方体内。
(三)折劲:折劲如翻板。向上下翻滚或内外折动,使对方的来力落空。与对方一接手,接触点就是翻板的正中。翻板向上翻,内劲自下而上地渗入对方体内。翻板向下压,内劲则由上而下地渗入对方体内。
(四)磨劲:“磨”是研磨的意思。接手时,在接触点上沿平圆轨迹转动,手与肘相互配合,恰似在研墨。圆圈的大小要根据对方来力的大小而定。对方为大则圈大,对方力小则圈小。手、肘由内向外磨转时,要有抛出之意,来力必被甩出。由外向内磨转时犹如漩涡向里旋卷,使来力坠入漩涡之中。
(五)弹劲:即是弹簧力。在用弹劲时要先蓄后发。弹劲是先借对方之力压缩弹簧,然后猛然撒放,将对方弹出。弹簧力取决于内气的鼓荡和体内"钟锤"的前后摆动。
(六)冷劲,发冷劲要突然。看准对方身体的重要部位,以短暂、刚健的内劲突然击之。冷劲实为柔中刚、软中硬的厉害劲法,击到对方躯体上虽不伤表皮,却使内脏不适。突发冷劲极易使对方受内伤,故不可轻易使用。
(七)正劲:即上直之劲。与对方一接手,要很快听出对方来劲的方向。凡来劲都有两端,一端是劲头,一端是劲源。对方劲头无论有什么变化,劲源始终与劲头保持直线联系。迎面直接对方的来力,通过其劲头控制其劲源即为正劲。
(八)侧劲:与对方--接手,即避开对方来力的顶峰(即劲头的正面)转接顶峰周围(即接侧),然后利用侧点控制对方的劲源,并由侧点向对方劲派发内劲将其击出。接侧点和发侧劲都是为了避开对方来力的正顶,迂回进攻。
(九)定劲:与对方接手后,首先要听对方力的变化情况,如果对方旋转灵活毫无定向,此时发之必然落空。必须先把对方灵活变动的身形定住,然后才能发之。定劲有两种:一种是"指定",亦称"点定”就是要在对方身体上任何部位,以手指的刺劲,向其劲派上刺点,使对方产生反应,并借此反应发之。第二种是"吸定”。当对方变动不定时,可用手法听出对方来力的方向,用掌心吸引其来力,使对方感觉一空而产生暂时的停滞,我可惜此时机击发对方。
(十)断劲:拳谱中讲"要劲断意不断,使用断劲击发时,亦不能断意,必须在沾、连、粘、随的基础上,掌握对方的中心。然后与对方脱离接触,手距对方身体的远近以利于吸引对方和便于发劲为宜。断后即拍为"断拍”。发拍劲如投石。拍劲影响人的内气。用断劲顺对方来力方向吸引,称为"断吸"或"断引"。用断劲憋住对方的内气,称做"断截”。用断劲要求得机得势,掌握好时机是非常关键的。发断劲时,必须用手法找出对方的缺陷,一断即发。
(十一)刀劲:此劲由"手如刀锯"而来。刀劲是以前臂的尺骨侧为刀切入对方接触处。切入时肘往腰圈上沉坠。刀劲要求短促。向前切要配合以按、挤、采内劲,向后切要配合以采、捋.列内劲。
(十二)锯劲:亦由"手如刀锯"而来。在刀劲未能切入时,前臂立即内旋,用前臂内侧向前或向后锉锯,以肘为后援力。往前锯不奏效就向后锯。使用锯劲时腰圈要摊开与肘虚接。向前锯要配合以采、按、挤内劲,向后锯要配合以采、捋、列内劲。
(十三)拍劲:要求手不用力,腕部灵活不能僵硬。将腰部的内劲由肘通向掌,由掌拍出手外,使用拍劲时,掌不能与肘、腰接死。只有腕部松活,内劲才能出于拍出。拍在对方身上如同把东西从手中投出,对方不应感到疼痛。拍要拍在对方的顶力上,哪里有力就在哪里使用拍劲。对方被拍后,会象皮球那样跳起。如果拍一次不能奏效,可连续拍之,直至将对方拍跳起。
(十四)掸劲:就是要象掸东西那样,用手将内劲掸向对方中心。使掸劲时,自已之手必须离对方的中心近,否则就掸不动对方。发掸劲内劲必须先到手,再由手掸出。只有掸得既快又准,对方才能被击出。
(十五)拽劲:这种劲可看成是向对方扔过去的劲,与拍劲相似。与对方接手时,中指根要虚含,然后手一张,将内劲由中指根拽出。同时要以腰作为后援,才能把对方发出。
(十六)擎劲:在接手时.若遇对方来力的顶点,要先下按其顶点。再微向内含,使对方脚跟提起。然后,立即将肘下沉,朝对方中心发之。
(十七)踏功:与对方接手,我即将心气放松,随之肩肘松沉,手的动作如同足之下踏一样,将内劲踏向对方臀后或足跟。踏劲与采劲相似,踏劲不能用在顶点上,而应用在顶点之侧。踏可有微左、微右、微上、微下的变化。踏劲有三种使用方法:
l.踏发:用按、挤、弹簧劲.螺旋劲等劲法与踏劲相混合,将对方发出称为踏发。
2、踏离:是踏上对方又急分开,使对方失中,并将对方扑来之势引向自身后侧。绝不能有任何阻拦对方的动作,才能将对方顺利引出。
3.踏断:是踏上对方后再用断拍劲,将对方发出。步骤为:踏上,分开,断拍。
(十八)重劲:是与对方接触时,将自己的松沉劲施放在对方的中心上。自已的内力越充足,对方便越感沉重。
(十九)离劲,在对方欲听我劲时,我要用似离非离、似粘非粘之劲,不让对方听清我之劲点。此劲称为离劲。若对方欲发我时,我还可用离劲引化。同时听清对方的力,再施内劲将对方发出。
二、关于点
下面就揉手中怎样区别“实点”、“滞点”、“聚点”、“空点”和“拿点”,怎样运用杨健侯论古钟五个点的发法问题作些解说:“实点”是指对方能够发挥、运用其实力的集中点。不能
在这个点上与之相顶。因此,接手时,要设法接触对方实点的周围(即接侧),再由实点之侧面将自身的内劲发出。如果一时找不到对方的实点之侧,可以采用引进落空的方法重接寻找。“滞点”是对方不能灵活变化、不舒服之处。如我用内劲控制住了对方的滞点,对方就不敢再用力顶碰。若顶碰,对方必自跌出。 “聚点”是对方内劲凝聚之点、不能灵活变动之处。“空点”是对方没有力或使不出力之处,如果我控制或击发对方的“空点”,对方便无力反抗。只有先将对方引进落空,才能击发对方的空点。“拿点”是用来掌握、控制对方中心的点。“发点”是用来击发对方中心的点。拿点和发点的区别需在学习揉手时,口传心授才能体会清楚。拿点不是发点,有些人将拿点当发点,向拿点击发对方,是不正确的。这样击发,对方不会弹跳而出。 杨健侯总把人的身体比做寺庙内悬挂的大钟。大意是说,古钟的中间,有一条垂直的绳线,吊着钟锤可以摆动,钟锤的高低可以自行调节。借钟喻人,可分为四段正点。
(一)五点部位名称如下:
l.顶点。位于人的咽喉下方。
2.上死点。在顶点和灵活点之间。
3.灵活点。相当于人的心口处。
4.下死点。在灵活点和下垂点之间。
5.下垂点。位于两胯之中。
(二)各点的性质和作用
l.顶点:乃点穴之门,故又称绝命点。因它不易动转,是权衡对方身体变动的准星。
2.上死点:因受顶点的牵连而活动范围很小,受力后不易化解,故称死点。
3.灵活点:是人身旋转灵活、最难控制的一处。揉手时要由此点探出反应再击死点。
4.下死点:由于受钟锤下坠的影响,活动范围不大,内劲向此点击发易于奏效。
5.下垂点:位于垂直线最下端,是钟锤所在处。此点在人的两胯之中,因它一动便影响全身,所以通常把它作为稳固下盘之用。以上各点分布在一条垂直线上,相互间都有连带关系。例如:上死点和下死点的中间是灵活点,因此这两个点又都含有灵活性。一旦被击时,都会受到灵活点的影响而变灵活。当对方的上死点转变灵活后,其顶不点就会僵滞,此时应向顶点击之。若下死点转变灵活后,灵活点就会僵滞,此时须向灵活点击之。
由于各点是在一条垂直线上,当某个点受击时,必然牵扯到上下两个点,垂直线也会因而变为弧形。此时要迅速脱离已经形成弧线的所在,使之恢复垂直状,再向死点击之。当与对方接触时,就应把对方来力的顶点听清楚。要用手中的圆球来接对方顶力,并利用此球的旋转将内劲由顶点渗入到对方体内,对方此时必感不适。只要对方一变动,我手即微旋回收,把渗入对方体内之内劲通过顶点吸回,对方的反应力必随之而出,此时是拿是发便能皆从我愿。在与对方接实之前就应听清对方来力的方向。若对方的来力对我之中心并无影响,便不要妄动。否则,就会暴露自己的中心。 若一接手对方之劲就影响我中心时,要及时转换接手的方法,将对方来力引离中心。但要注意一定要使对方之力落空半,仍保留¨半作为发劲时的借用之力,这样才能做到太极拳谱上所讲的"化即是发"当与对方接触而未能听清对方的问点和发点时,要速离再问。连问儿次,一次要比一次跟得紧,迫使对方因不适而暴露出滞点。发"问送劲"时,要利用对方的滞点。如果对方变化很快,就须用"断拍劲"、"点断劲"击之。
 
杨澄甫论推手
    太极拳以练习推手为致用。学推手则即是学觉劲,有觉劲则懂劲便不难矣。故总论所谓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此言即根於推手无疑矣棚、捋、挤、按、四式,即黏、连、贴、随、舍己从人之定步推手。此图即兆清与大儿振铭合摄。
    棚法向外。驾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棚、此棚字取意。与说人释义稍升。棚之方式。左右同其用法。最忌板滞。又忌迟重。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则不成其为推手矣。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非太极家之所取也。必曰棚者。黏也非抗也。手向外棚。意欲黏回。又不使己之棚手与胸部贴近。得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我之棚势已成矣。
    捋者。连著彼之肘与腕。不抗不采。因彼伸臂袭我。我顺其势而取之。是收回意谓之捋。此字义又与说文不同。乃拳术家之专用名词也。其方式。即捋法转腰加上一手连著彼之肘前间。被捋者须本舍己从人。亦须知有舍人从己之处。被捋觉其手加重。便可乘之以靠。或觉其捋劲。忽有断续。则急舍其一边。而袭以挤可也。
    挤者。正捋与式相反。捋则诱彼敌之按劲。使其进而入我陷阱而取之。必胜矣。设我之动力。先为彼所觉。则彼进劲必中断。而变为他式。则我之掘势失效。则不可不反退为进。用前手侧采其肘。提起後手。加在前手小臂内便乘势挤出。则彼仓碎变化之中。未有不失其机势。而被我挤出矣。被挤者须于变化中能镇定。有先觉。急空其挤劲。则便成其按势矣。
    按者。因挤式不得其机势。便将右手。缘彼敌之左肘外廉转上。仍成捋式捋回。如捋又不得势。则翻右手。以手心按彼左肘节上抽出。左手又以手心按彼左腕上。是谓之按。按之转复为棚。棚捋挤按。终而复始。轮转不息。此谓练习黏连贴随之意也。
    以上四式。变化无穷。笔难缕述。望学者幸细心领会。於单人功架上之说明。详为参悟便易入门也。
 
练太极拳的体会
傅钟文
    太极拳近年来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关于太极拳的理论也由单纯的技术观点发展到科学依据的探索,这是值得高兴的。我在少年时就爱好太极拳,承杨澄甫老师的启迪和教诲,不敢说有多大心得,不过,七十年来从未间断过。正因坚持不懈,认真练习太极拳,增强了我的体质。太极拳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科学内容:精奥细致、理论深切。如能根据理论的要求来锻炼,有了实际功夫,便更能领会太极拳的个中旨趣。要练好太极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提示之外,我认为必须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要领会“劲”的涵义。太极拳认真练习到了适当的阶段,就会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懂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的体会,这股劲好象秋天的成片芦苇在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的意思。又好象海洋中的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继续再进一步要从浑劲中练出“轻灵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柔而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园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两种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棉里裹针,再能变化分出朋、捋、挤、按诸劲而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目的,方能进入具有高度艺术的境界。太极拳要练出劲来,仅凭一般勇气蛮练,不去体味它的涵义,钻研它的架势,这是办不到的。必须靠自己苦练之外,又要练得处处符合原则和要求切合实际。这就要在平日练习时必须注意到下面四个要点。
    一、眼神平视,要贯注而活泼,当每式的变化,视线要随身法而转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顾。
    二、腰是一身的主宰,练拳时要顶腰,歌诀有云:“身形腰顶岂可无”。如云手,搂膝拗步,斜飞式,海底针,高探马等式,都须腰部挺拔,像立之运转,转时总不离轴心。又好比指南针一样,针动而针轴离原位。武术家所谓:“守中土”就是指中土不离原位的意思。引证力学来说,就是重心作用。所以练拳必须讲究“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正才能保持重心,而无姿势偏侧,架势过与不及之病,练拳如果低头耸臀,腰部不挺,失了重心,就是所谓“冒腰”。常言道“低头冒腰把式不高。”因为冒腰则呼吸不畅,气不能下沉,顶头不能悬虚,虚实不清,上下不能一气贯通,终练不到高明的程度。
    三、四肢:练太极拳对四肢的运动,有一句话叫做:“如意胳膊、箩圈腿。”就是说,手臂与腿都要微有弯曲含蓄之意而不可伸得过直。“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指此。如单鞭、野马分鬃式,后腿微曲向外 ,就能做到前弓后蹬,力从脚跟而发,像树生根于地全身稳固,而不是向后挺得过直。总的来说,四肢要圆润、灵活、稳实、切忌强直。兹再就各关节分述如下:
    (1)要坐腕竖掌,但掌心要微凹而不可平,这是要着。
    (2)手指不宜太直,手指与手指之间不宜并紧,要似开非开,练 久劲自生。
    (3)肩要松活下沉,不可用强劲或有耸抬之意。
    (4)肘要下垂,如白鹤亮翅式,手臂虽向上提,而肘尖意须向下。
    (5)要以肩顶肘,以肘领腕,又要以指领掌,以掌带臂而沉肘松肩,又要以腰腿之意配合手、肘、肩,上下联贯,虽略有先后而动作协调节节贯串,不可过劲,过劲则僵硬。
    (6)迈步时,脚跟须先着地,然后徐徐踏实,即所谓“迈步如猫行”。猫行的形象很妙,脚步既轻灵又稳实,而其身躯又活泼。同时膝随之向前,但弓步不可过劲(指膝部不过脚尖)。进退即能灵活。后脚要着劲,切不可偃侧。
    (7)脚的起落,如云手式,跨步时须先提起脚跟,继之提起脚尖。 跨步后,脚下落时要以脚尖先着地,而后徐徐踏实。能这样做,左右虚实自然分清。
    (8)要含胸。含胸与冒腰,陷胸不同。而是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肘部下垂,呼吸自然。
    (9)开裆。开裆不是指步宽,实系松胯,胯松则裆自开。
    (10)裆要平,裆平则下盘稳固。同时在裆平的基础上意还要上提,提裆贯顶,必须做得自然,则头自中正,呼吸舒畅,气度安适,从而能上下相随,式式均匀,自可领会周身轻灵园活之趣。
    四、意境。
    (1)心要静而精神要振作,忌低眉垂目,委靡不振,缺少生气。但也要忌怒目攒睛,挺胸露齿。周身要节节贯通,勿使有丝毫间断。
    (2)重视前辈积累的经验,遵照典型的架势来认真锻炼。但要练得自然松静,使举动周身轻灵。必须“依规矩熟规矩,化规矩,不离规矩”。本此坚毅精神,才能练得得机得势。
    总之,太极拳每一架势都有它的精义,必须悉心揣摩,仔细领会。举手投足,不可太拙,太拙则腰腿不随,全身易于强硬。要步随身换,进退须有摺叠。姿势必须先求开展,后求紧凑。随时留意,着着用功,式式须要清楚,不可含糊,而又要连贯,一气呵成,日积月累,功到自成。

 

杨澄甫老师过去推手发劲的情形
    杨老师的发劲,打去松沉软弹,有透力,有将人胸部之骨架打垮打塌的可能,透内之力惊心动魄,有令人万分恐慌之感。如这种劲打来,无论对方有多大的力量,也是抵抗不了的。杨老师之拳的奥妙就在此。我当好好的用脑筋想想,否则空有太极拳专家之名也。 回忆杨老师练拳推手的情形:
    1、其两臂是如何的松软软的,沉甸甸的,重砣砣的情形。
    2、其发劲是如何的轻轻的贴着了吃着了我,然后心中一鼓劲,就如拍皮球一样将人打出的。
    3、其推手是如何的两手轻轻往我身上一放,我便感觉没有一点办法,动也不行,不动也不行,用大力不行,用小力也不行。
    以上这种情形,要时常思悟思悟。 杨老师发劲时,是利用呼吸,然后用神、用意、用气将劲打出去。这种劲去,可使对方如触电样跳出。这种劲打出去,会使人吓一跳,而有惊心动魄之感。杨老师发劲时,其五官面神态是非常的庄严,非常的愤怒,这是怎么一回事?别人为何学不来,其原因何在要想想。这是不是胸中及丹田中尚未找着沉着气意的关系。
    杨老师打崔立志之肘下捶,陡然一去,崔则感觉如同要塞子插进胁部去一样。(在北方西京畿道杨老师公馆)
    打武汇川之按劲,一抖手,武则疼痛多日始愈(在上海募捐时,与汇川表演)。
    打牛镜轩之挤劲,只见其眼神向其一看,右臂好象似未看见动,牛则一屁股墩在桌子底下,不能出来。(在上海杨老师公馆)。
    打董英杰之挤劲,只见其身势往下一坐,眼神一看,臂如一抖,董则如断线风筝,一个跟斗翻出丈外倒地。(于民国十七年,南京大戏院为赈灾表演)。
    打董英杰之拗步掌,只见其身势一坐,掌指一动,人如触电样崩出(在广东省府大礼堂,报纸登其发劲的情形云:北方太极拳泰斗与道董某表演推手,掌指一动,人如弹丸而出”。
    民国十四年,在北京行健会,与杨开儒推手之挤动,只见其神经一振,人已隔桌子翻过,观者惊心动魄。
    打杨开儒之列劲,只见其神经一动,对方有顷刻之危险(在北京西京畿道街杨老师之公馆)。
    打田绍先之挤劲,只见其轻轻两手往田臂上一放,田则动不行,不动也不行,不得已奋力挣扎之,只见杨老师以翻出,嘣的一声,五体朝天的摔在订上。(民国十八年,在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办公室)。
    民国十八年,在南京常府街刘公馆,与董英杰推手之挤劲,只见其身势一坐,右臂一鼓一弹,董则如触电样掀出丈外。
    民国十八年夏天,暑假期间,在伉州浙江省国术馆院中乘凉时谈棚劲,以右臂往我胃部一挨,我感觉心脏发烧不已。
    在浙江打牛镜轩之挤劲,只是两臂一抖,人已掀翻丈外,牛则摇头咋舌道:唉呀!老师的功夫已如此境界了。
    杨老师之棚劲,只见其两手往杨开如胸部只一捂,杨就往后收不往脚的退出数步。
    杨老师打杨开如之小按,只见其意思一动,杨则跑出丈外,简直未见什么动,这是个什么劲(在杭州开明路杨老师公馆内)。
    在南京旅馆内,杨老师打董英杰用的倒撵猴之掌法,松沉一弹,人已弹出丈外。
    常见杨老师之棚劲,只见其两掌往我身上略一抖,我便感到内部发烧。
    还有好多动作,有神乎其神的味道,不及备述,此不过述其大概而已。
 
发劲开态
    1、班侯发劲时是怒容。
    2、健侯发劲时是笑容可掬的乐相。
    3、少侯发劲时是诡诈的脸容。
    4、杨老师发劲时是像怒的样子。
    5、李香远发劲时是笑嘻嘻的样子。
    6、崔立志发劲时是悉相。
    7、我发劲时算是近于怒相。
  
    太极拳发劲时,各有不同的表情,如喜、怒、哀、乐。这是有功夫、找着劲的表现,如无这些表现,是功夫还未上手。
    1、禄禅发劲,是虚无所有的打法,被子打者挨上后,还不知是如何挨的打,算得上神妙致极。
    2、班侯发劲,如晴空之霹雷,啪的一声,已把人摔出丈外,很多人已被打坏了。
    3、健侯之发劲,是以轻妙之手法摸之,手法虽轻,可以使其跑不了,而后如放箭一样,将人射出,真可称为神沾圣手了。
    4、少侯之发劲,是松灵致极,冷快无比,他鬼鬼崇崇的令人不好琢磨,不好防备,人已被他打痛了。
    5、杨老师之发劲,是冷打丹田劲,临发时心中若有所思,在劲去时,如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瞪眼之际,其人头早已落地一样,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已出去。这是弹出去的,射出去的,真所谓发劲如放箭也。这种发劲,我感到比放箭还快,如触电一样崩出,真称得上是内家拳神勇也。
    6、武汇川专打一点柔弹劲,不愧是杨家的弟子。他的学生名张玉者,发劲也还可以,发长劲的松弹力还不错。
    7、崔毅士(立志)会发劲沉劲,发时先吸一口气,然后以松弹之劲打去,此劲可以把人打出声,此谓以气打气之功夫。
    8、董英杰力大胆大,敢打敢上,这是他的长处。他善揉措劲,可以将人揉得东倒西歪而后倒也。
    9、李香远(宝玉)一辈子的苦功,身势的曲折柔软够,尤其是他的发劲比任何人都充实。其是他的以劲比任何人都充实。其劲能入里透内,确实是一把好手。但是我认为在机变奥妙方面还不足,如此更可知太极拳之难也。很难出现一位完全的好手,实在不易,故一百多年来,只出了杨禄祥先生一人,其次班侯、健侯及澄甫老师也。
    10、田光麟的如断下来样的软打功夫也好。
    11、郑曼青善于打一种摸准了之后挺身进步将身攻出的打法,人虽小,有功夫,有胆量,所以对方虽其有备,亦被其打伤。
    12、我本人是更不行,虽在机变虚无奥妙,冷打、丹田劲各方面都有点,因跟随澄甫先师十余年之久,我的长处是用机变难测手,打冷快闪电劲,不喜欢与人沾沾粘粘的鼓涌,但可惜早年未善用功,本身本资也不够,以至成就不深,诚可惜也。
    在 1955年 1月日,在老玉纱街道 5号附 1号,我与栗子宜练习推手时,我忽然找到一种劲道来,这种劲对子宜的这种身架的情形用之颇有效,特为记录如下:这种劲在初发时没有一定方向,无一定着意点,若无所为,只是以松松软软的身势向对方缓缓的透去就是,以俟对方来化时,我便顺其化劲的去向随之,在这种随动之中,一定会审出对方之根基重心点来,我便陡然出一个突击之劲向其重点鼓之,其必跌无疑。按此劲澄甫老师善用,每与人推手打得很脆,当时我还体会不到,现在应当时时记住。
    在杭州民权路大礼堂,我与周声供打手用的反掌打。以右手向其面部虚扬一下,他以右臂往上猛架时,其右胁已露出,我便以右手由上往下一翻,向其右胁间轻脆的一弹,他便两臂抱胸蹲地,说不出话来,以手示意要回宿舍。我扶他起来,送他到宿舍,修养了 7天,连吃了几剂七厘散而愈。盖因我去之劲虽是不大,但正在他呼吸的时候,于不知不觉之中被弹了一下,打隔了气,并非是打伤他。
    我与刘湘女推手时,用的右腕打,以右手向其胸部一去,她便以右手由上往下向我右手腕往下压力,我便借其压力一松,露出右腕来,便以腕向其胸部一鼓,她便如弹丸而出,碰门倒地。
    我在杭州昆明路国术馆,与杨开如打手,他忽然乱其推手的规则,以双手向我腰部抱来,我当时心中一急,以双手向其胸部用寸劲一按,他便惊然倒地,后脑勺摔在地板上,拍的一声头晕了数分钟,才恢复自然。
    我在成都将军街夏宅,与杨绍西打散手之用腿,势如窝里放炮拍的一下,使其不及逃脱。此事张英振在场亲眼看见。
    我在轮船上的房舱中,与吴某某推手之发劲,势如连珠炮响,嘣嘣不已,吴之后背亦撞铁门者再。
    我在成都西马棚街头 12号之堂屋中,与郑某某推手之挤劲,嘣的一声,将其打在隔板丧事墙上,将板墙打裂宽缝数道。
    我在成都天仙桥街永兴弹花厂中,与牟祖绶打散手之踢脚,我右手虚晃其面部,他以右手向上迎架时,其右胁已亮出,我便经其右侧往其右侧往其右后闯两步去,提右脚向其右胁踢去,其劲竟透至其左侧,疼痛不已。我在成都西马棚街,打郑某某之小按,稍一松劲,他便墩在床上。
    我在成都东胜街张美振先生家,与大力士王应亮动手,我以大腿膝胯部打的截劲,在其将用大别子”上右脚时,我在其将来未到之际,以右腿出截劲向其右腿鼓,王则滚出丈外,出事张美振先生在场亲眼看见。
    我在成都槐树街请客吃饭时,有某某之朋友孟某者,素有通臂之功夫,言谈轻视太极拳,说太极拳没用,要与我较量手法,舞动双拳向我攻来,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陡然进身,分开其两手,便顺势以拳向其胸部点之,但不过意思而已,并未打上,然他因惊叉气,疼痛多日始愈。
    我在成都藩署街文炽昌寓,与牛某推手之化劲。按牛力大势猛,推手向来无对手,素有坦克车之称。在闲谈间,牛忽然用十分猛的力量向我涌来,意图一下子将我推到墙上,以显示推手唯我独尊。但我知他之来力甚虚灵的走脱之化劲,他连来了三四个猛劲,我也连用了几个一化再化的干净利爽,统统给他化掉。他因连扑了好几个空,身体打了一个大转转,站立不稳,背部向着侧面立柜倒去,我怕损坏了人家的家俱,遂速以手将其拉回,然立柜已撞的哗啦一响。后来牛对我说,你近来的这种横劲很好云云。他的意思是,以为他之所以撞侧而后立柜者,是我的横劲好,打着他。这种说法,是对我用的虚灵巧妙的化劲,他还未了解清楚。

 

如何训练太极推手
作者:陈太平
    首先,太极推手是训练习者掌握太极拳实战技巧的重要阶段,是介于盘架与技击之间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素养来源于盘架与基本功训练,必须在具备一定的太极拳基本素养之后方可习练推手,是从知劲到懂劲的必经之路。当今世传太极拳推手一般遵循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堋大捋推手和乱插花训练程序(注:先天太极拳无此固定模式)。在形式化推手训练中,可使初学者掌握一些推手的基本训练程序及一些推手攻防转换要旨,形式化的东西使初学者有路可循,并能从中体认前人经验来验证自身所学,但这绝非太极推手的本质。推手作为对抗性的攻防技击训练,务必手法、身法、步法于攻防转换中灵活变化、不拘一格,它没有任何人为的形式化的东西。在一定的触觉应变能力及雄厚的内力保障下,才能使推手水平有质的飞跃。推手的目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无非知劲懂劲而已。如果一味追求固定程序,拘泥于形式,为推手而推手则未免舍本逐末,习练起来也会情趣全无,毕竟推手是直接服务于技击的,切不可将健身推手及竞技推手与真正传统的技击推手混为一谈。
    其次在推手的各个阶段,最好多找一些水平比自己高的老师或拳友进行推手、接手训练,但不要计较胜负,相反应在推手中尽量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的功夫更上一层楼。前贤云,:不知挨打之味,如何领会打人之味。们在推手时必须进行各种条件下的针对训练,才更有利于太极拳技击水平的提高。如太极拳论所言:彼不动,我不动; 彼欲动,我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太极实战中绝非越慢越好,而是快慢相间。社会上有种“练慢快用”的说法:平时练太极拳越慢越好,练是慢用时自然就快。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平时不练快,用时根本就快不起来,将难以适应对方快速的变化,只会在真实的对敌实战中落败。有些太极名家在实战中,自己的手脚尚未启动,对方的拳脚已打到他身上了,被打倒还没反应过来。所以说速度训练在传统太极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陈氏太极拳名师陈复元云:“练太极拳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慢不宜痴呆;第二步,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快后复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实战技击中,面对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武功,一位真正的太极名师会展现出真正的技击特点。要适应对方急风暴雨、风雷电掣般的攻击,必须你快我更快,对方不可能与你慢悠悠比划玩耍。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高速度、高力度、多变化的严格训练,才能使你长期积累的各项太极素养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坦然的面对各派拳家。《用武要言》云:“心如火药手似弹,灵机一动鸟弹飞;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神威。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和眸;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前辈对太极拳技击实战高速度特征的体认值得后辈深思,无论何派高妙武功,没有经过“快”的训练就很难在实战中发挥其应有的威力。
    太极拳推手训练必须遵循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忌拔苗助长,为推手而推手。为了参加推手竞技比赛,有些人没有任何太极基础,或临时学了一套拳架,就直接练推手,其本身就失去了太极拳的真正内涵。单一的推手无关拳法、无关实战,丧失了推手作为联接拳法与实战的重要纽带的存在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推手距技击还有一定距离,推手并不等于技击,盘架为体,技击为用;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用无体弊在无根本,只有体用二者有效结合,才能不失推手的意义。在盘架时知己之劲,在推手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下明自身之劲,懂他人之劲才能做到知劲懂劲,越练越精。同时真正的太极传统技击推手训练是没有繁琐花哨的东西的,以笔者多年来武学修练的体会而言,应着重进行喂劲与变劲的训练,才能更好的学习与提高太极拳知劲懂劲的功夫。何为喂劲?打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象母亲给婴儿喂奶一样。在太极推手中,即老师让学者切身体验太极十三式八门五步的变化,从根本上对八门五步有一种直接的体认,并使学者通过习练后初步掌握其运用之法。喂劲训练又分问劲与给劲两个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首先来谈谈问劲。一个得到明师真传的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太极功夫的的修炼可以了解到,学练太极拳绝不同习其他任何纯粹知识性的学问,不仅道理要明白,更需通过实作训练才能使学者真正理解掌握,绝不能单以形式上去认识它,否则永远难以步入太极之门。
    对于太极拳家来说,不同的外形动作其中蕴涵的劲力可能是相同的,而貌似同一的动作中的内在奥妙也会有所不同,其中微妙之处,非经亲身实战万难得知。那么在实作就要“问”老师要“劲”,要“问”出着力点、火候等关键处,要“问”出劲力的转换变化的种种特征。比如朋劲,是太极八法之首,在太极拳盘架、推手、技击中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无固定模式的一种劲力,是在周身气血上下贯通并与劲力等其它素养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象某些名家所描述的那样,堋仅仅是两臂圆撑。实质上对方的攻击目标绝不会只停留在手臂之上,而可能是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既以堋劲而言,如果用手臂把对方的劲力完全朋住,使对方的劲力无法进来,又怎么能够“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如果堋不住对方,对方的劲力可直接进来指向自己的重心,则己身反受对方之制。事情就是这样矛盾,完全堋住对方的劲力,不令其进来,不足取;完全放任对方的劲力进来,亦不足取。那么到底如何才能真正认识太极拳的堋劲呢? 靠秘笈或名家口传是无法掌握的,只有切实的在喂劲训及实战运用中去体会。在实战训练时,学者将手按于老师手臂上或身上,马上就会体会到欲用力却无处着力的感觉,并感到重心上浮,站立不稳。在对手不同的情况下,堋劲的点上的变化也是相应不同的。接触点上的变化要恰倒好处,无过无不及,这些微妙的东西用语言文字是无法描述的。正如没有吃过梅子的人,无论别人如何形容,你都无法知道梅子的滋味到底如何,只有亲自品尝,才能得知其味。太极拳内在劲力的变化绝非仅靠外形动作就能明白的,必须亲自体验,反复揣摩,不断寻其根、求其本,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就拿堋劲来说,堋劲并非局限在某个点或某个部位上,而是堋在周身,周身气血鼓荡,身如气囊,无处不在,大至无外,小至无内,其中玄妙之处,难以尽述。倘若不是周身处处皆生堋劲,又怎能轻易引进落空?“堋”劲如此,对其余劲法之领会亦然。俗谚云:“名师出高徒。”其实应是“明”师出高徒。如果师父都不“明”,那学生又从何学起呢?所以习练太极拳单靠字面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真正体验到老师的劲法并有深刻的体验后才能谈知劲,而不知劲就更谈不上懂劲了。我们再来谈谈给劲。对于习练太极拳多年的人来说,“人背我顺”、“人顺我背”都是使用频度较高的词汇了。那么何谓“人背我顺”,何谓“我背人顺”?如何在“人背我顺”的情况下顺势进攻?如何在“我背人顺”的情况下化背为顺,以柔克刚?这就需进行给劲的训练了。在推手训练时,老师会跟据学生功夫的深浅和对劲力的掌握程度,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劲力来引导学生,使其得以入门,步入太极正轨。
    首先,在“人背我顺”的情况下,初步练习在问劲中所体会到的各种劲法,如堋,捋,挤,按,采,列,肘,靠等劲法的应用。真正的名师首先应故意给学生一些直力让其化解,逐步由直到圆,以走随劲为主。相对于问劲训练而言,给劲训练更进一步,是主动性的训练,习者要仔细体会自身如何随着老师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步训练在打手(推手)中较为重要,是推手入门的关键。如学生自己体会的劲法比较正确,老师则顺着学生的劲路走;如学生的劲法不正确,老师则会根据情况截化学生的动作,以帮助学生寻找不足,纠正失误。这一阶段训练对习练者来说,犹如幼儿蹒跚学步,跟老师亦步亦趋,而老师则如靶子,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敌人,为学生创练各种习练条件,创练各种情势,引领学生。在这一阶段训练中,负责任的明师会把自己重心点较为明显地给学生,以便学生更好的把握得机得势,不给对方留有机会。使学生熟悉如何在各种有利条件下,把握时机,战而胜之。接下来,在“师顺我背”的情况下,老师会引导示范学生,如何化背为顺,再对方攻击下后发先至,使对方失去着力点,陷于不利境地。在此阶段,相对学生而言,老师是周身无背势的,此时老师可配合学生做出任何学生认为是“师背我顺”的各种实搏形态,比如学生可双手抓住老师单手实施擒拿扛摔,甚至可以双手抓住老师一指实施反关节扭扳,也可采取任意手段发放老师,使学生处于比较有利的境地,而老师则在每一势或某一接触点上使学生无力可发,无点可击,通过劲力的巧妙运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掌握其中技巧。在此阶段,学生需要认真体悟在引化发放时如何更好得把握时机,用最小的劲力发挥最大的效果,方能对劲力的运用有更深一层的认识。“问劲”、“给劲”在古传太极拳“打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学者必须在这一深下苦功,打好基础。变劲是在问劲与给劲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太极推手的进一步深化训练,训练难度相应加大,对劲力的转化以及技巧的运用要求更高,变劲训练不同于问劲、给劲的训练,变劲训练的是随势走势、见势打势的功夫。如果说喂劲训练还属于守规矩的层次化话,那么变劲训练就进入破规矩的阶段了。在喂劲阶段,学生要严格遵守训练程序,在正确的指引下学习摸索掌握劲路的正确途径,舍此别无它途,而变劲则是在喂劲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训练,力求达到劲力的运用自如,在任何情况下都可承接、引化对方的来势并发放对方。实战搏击不同于竞技推手,在引进落空,开发呼放的过程中,对方是运动着的人,并非草木站着不动任你击打,更不会按你的想象方式来进攻,其施发劲力,进攻方位及接触点绝非固定不变,各种人为的特定假设用法很难应用到高水平、高质量、高速度和高力度的实战技击中去。要适应瞬息万变、凶险难测的实战搏击,必须要进行与之相对应的训练,方可无虞。在盛行技击的冷兵器时代,武人面对的是打家劫舍的土匪,拳脚无眼的擂台搏命,刀枪见红的金戈对阵,可谓是全天侯无限制超级自由搏击,生死系于一线之间,若无强有力的技击功夫作后盾,太极拳是难以盛行不衰、流传至今日的。变劲训练就是就是使习者具备太极实战技击功能、适应各种搏击形势的重要手段之一。变劲训练本身并无固定模式,而要求在训练中逐步适应对方一式多变,尤其要适应对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发起的攻势、训练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在变劲训练中,务求一种打法中包蕴不同内涵,体现在不同情况下则有多种的技击变化,做到一式多变。从劲法角度讲,堋劲是否暗含捋、挤、按、採、挒、肘、靠七种劲力?同样其余每种劲力是否暗含堋劲?在实际运用中各种力的转换并无固定程式可循,而应随机应变,顺其自然,也即前人所讲的一劲多变。诚如古人所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之谓也。在变劲阶段,对劲法的训练更为精深,要求把劲法的运用形成自然本能,可在任何形式下运用自如,仍以堋劲为例,无论对方从上下左右前后哪个方向攻来,我均可以以堋劲承接、化发,无论对方采取何种劲力,我均可以堋劲承接来势。堋劲即此,余劲亦然,如此方能对太极真谛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很多太极拳爱好者把竞技推手与技击混为一谈,其实不是一回事。因为一位太极拳家在实战中所面对的不可能仅仅只是本门中人,很可能是少林、武当、峨嵋等各派拳家,对方不可能“配合”你摆好拳架,慢慢推手,其攻击往往是迅速又出乎意料的,怎样才能在双方接触的一瞬间得机得势,做到我顺人背,这就须在推手中进一步进行沾手(也称接手)的训练。解决沾手、接手是太极拳技击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推手训练中重要的环节,此一层次较程序化推手难度更大了。因为在实际交手中,不可能等待双方沾手而后实施攻击,那么,如何解决在对方高速度、高密度的攻防转换中接住对方的来劲并且沾点就能感知对方的变化,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有些爱好者习练太极拳多年且在程序化推手方面有一定水平,却始终无法与实战接轨,在实战中落败,是因为没有按照古传太极拳方法进行训练。在实战中第一接触点对胜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战中不会存在两手相接待感知到对方劲力变化后再进行攻防转换这种可能(初学者或健身推手除外),古传太极推手中接手是在双方不接触的情况下,突然攻击时如何接住对方的来力,并在接触的一瞬间感知对方的劲力的变化,同时要达到人背我顺的境地。无论如何,双方在相互击打中必须有接触点,否则就不可能击倒到对方,接触点上的变化是最直接也是变化最快的,所以,对接手这一层次太极拳习练者要潜心体悟。在变劲训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如再进行合手训练,便可进一步提高运用水平,从而达成练与用的真正协调统一。以上是笔者从师习得的古传太极拳推手的基本训练途径。就推手而言,太极拳各派都有其独到之法,但无论哪家哪派,要想真正掌握推手要旨,除了明师的指点,经常与师友切磋交流,更主要的还是自己的勤奋刻苦,多下功夫体悟。

太极拳推手简介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对练形式。以双人锻炼为主。运用太极拳的劲力、技法,遵循太极拳的原则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进行的运动。在起过程中综合运用太极拳的各种身法、步法和招式,是太极拳体系中训练技击能力和劲力感悟性的重要手段。传统太极拳推手经常在师生之间和学员之间进行。现代武术比赛中设立了太极推手项目,分级别进行,并对场地、服装、参赛年龄、局数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推手流派与风格:开展较为广泛的太极拳推手大致为三大流派,其风格特点各异。
一、是陈式太极拳推手,主要有管脚、拿关节;
二、是杨式太极拳推手,主要是棚劲大,以发劲为主;
三、是吴式太极拳推手,主要是柔化为主。
太极拳推手从运动形式上可分为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两种,目前创编的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将这两种形式有机融合,其运动形式表现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而其基本功是训练棚、捋、挤、按的四正推手和训练采、挒、肘、靠的四隅推手。太极推手对练套路是吸取了各流派推手的精华而创编的,它具有传统性、科学性、健身性、技击性、观赏性、娱乐性,因而易于普及。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