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类别:拳经拳论 更新时间:2011-09-07 浏览次数:4156 中医太极网

清.陈鑫

一、原文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裆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肋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不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于手中,其权衡皆本于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二、译文

太极拳以缠丝技术作为拳术的基本技法。它如螺旋缠丝行运在肌肤上面,平时练拳始终运用这种劲力,那么在与人交手时这种劲力就会自然地从肌肤上使发出来,而自已却是感受不到的。但如不是长期按照这种方法练习是不会产生这种反应的。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这些缠法,都是在内气的催动下并顺其来力而完成的。而这些来源于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这一对立统一关系的原理。或许有人认为这种缠法是软手,但如真是软手,那么在与人交手时又怎能化解来力而使自已安然无事呢?从表面的现象上看,其法术似乎不显刚劲和强力,所以才有人认为是软手。

其缠法,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和规范是:头容端正,略含向上顶起之意;裆部下撑呈圆孤形,劲力内合而不外散;两肩松驰下垂,两肘自然下沉,两手在上下、左右、前后位置要对应相合,左右两胸咯向前合而促使胸部内含;目光不可旁视,双手要始终保持在身体的前面;颈部不可怠懈而使头部偏沉歪斜,心气要沉稳平和;两膝略内扣,将劲力合住而不外散,同时腰劲下沉;两脚着力内钩,并前后对应把力合住。外在仪表要象少女那样端庄含蓄,不带有张扬和狂妄之气,透露出一副安然自得、飘逸幽闲的神态,尽显儒雅风范。至于手中如何动作,这将由心意领发,顺随对手的进身和来力自然地应合进退、缓急、轻重等事宜。即依据机势,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该缓则缓、该急则急、该轻则轻、该重则重。

太极拳法所依据的原理是阴阳平衡转化规律。即阴阳相济、五阴五阳并对而互不偏少。只有这样,其开合才能立于平衡,并恰到好处而行之有效。这就是太极拳法的内在原理,怎能说简单浅显而不生动深刻呢?

三、解析

1、“太极拳,缠法也。”缠法是太极拳(现陈式)所特有的一种旋转缠丝技术。它是依顺对手的来力所展开的一种弧形旋转、缠绕折叠等一系列避实就虚、蓄势待发的战略战术动作。是引入和化解来力以及蓄力借力的主要手段及战术法则。太极拳中说的劲力,就是这种缠法。即缠丝劲。

2、“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螺丝指螺旋缠丝,它是太极拳的基本技法。不指起固定作用的(工业产品)螺丝。所谓缠法即缠丝劲,是顺其来力所做出的一种旋转缠拧之劲。这种劲力不仅可以化解对手的来力,同时也是蓄力和借力的必要手段。在练拳中,如果长期运用这种劲力,那么在与人交手时不用刻意着想这种劲力就会自然上身。此句说明,缠法的练习和应用中的规律性与“水到渠成”、“习惯成自然”这些通俗之理,是一致的。

3、“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缠法是太极拳术的基本技法,由此所蒙发的缠丝劲即是太极拳术的精华和灵魂。作者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道:“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原文在此所列举的这些缠法,是指手势的运转因方向、角度、高低的不同,则有步伐的前后进退、身体的上下升降、手的左右开合以及手的里外伸缩、孤圈的大小等方位的种种缠法。但作为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缠法只有“顺缠”和“逆缠”两种。顺缠,是手臂外旋,手小指在先并对向大拇指合,掌心空。即手不论在什么角度的方向,小指领劲向掌心合转,为顺缠。逆缠,是手臂内旋,大拇指在先并对向小指合,掌心空。即手不论在什么角度的方向,大拇指领向掌心合转,为逆缠。足的方面:膝盖从裆里向外旋转为顺缠;反之膝盖从外向裆里旋转为逆缠。太极拳中所有缠法都是在顺缠和逆缠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

4、“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中气指内气。拳论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到力到”之说。这里说的气就是中气,即内气。太极拳理认为:外动则由内动所催发,内动的本源即是由丹田内转而产生的内气。而“即引即进 ”缠法之术就是在内气的催发下所进行和完成的。缠法之术乃是内气即内动的外在表现,内气即内动则是缠法之术即缠丝劲的本源。太极拳术无处不讲“由内而外”、“内外合一”。即内动之本与外在形式的辩证统一。这个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原理,是太极拳法的理论基础及根据。

5、“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为软手。”太极拳术的所谓的软是为了引入和化解来力以及蓄力借力的需要。而如不软则不足以做到这些。所以,太极拳的软是为了硬,软即是硬,从而引进落空、化打合一,即起到“接物应事”、“以柔克刚”的作用。对其软与硬太极拳家有“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而“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是妙手”的界定之说。太极拳主张和遵循的就是五阴五阳并对而互不偏少的妙手。因此太极拳的软是一种所必须的软,这种软不同于一般单纯的软。阴与阳、软与硬的关系是辩证的。

6、“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裆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不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往劲。”顶指头。领指颈部。《太极拳讲义》中说:“顶劲者,既头悬,头顶正直。”《太极拳十要》中说:“顶劲,头容正直,神贯顶,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拳谱言:“虚领顶劲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些说的就是头部与颈部在行拳中的要领和作用。裆劲即指圆裆开胯。圆裆开胯可以增大下肢支撑面积,使重心稳固。作者陈鑫所言“裆要圆,圆则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拳术把人体上肢按技术要求化分为肩、膀(背)、臂、肘、腕、手六个部位。其中太极拳术对肩和肘的要求极为突出,把“沉臂垂肘”作为拳术最重要的技术要领和关节。太极拳家认为“打拳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两肩务要松开,下垂。否则气涌上浮。两肘要向下松垂,两臂自然弯曲。”“两肘当下沉,不下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太极拳术不论是以身领手还是以手带身,其要领都是顺势圆孤旋转,因此手臂的松柔圆活全在于肩关节能否松开。肩关节为上肢的根节,只有肩关节松驰而不紧张阻滞,才能一气完成气力发出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传导过程。“沉肩垂肘”可增加手肩长度,可使在手肩的伸缩、升降、缠绕中加大力量。双手合往并非指双手合在一起,而是指在“沉肩垂肘”的前题下使气力贯注于手指,气力在两手之间对应相合,使劲力始终保持在掌控之中而不外散。胸向前合即指“含胸拔背”。《太极拳十要》中说:“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胸忌挺出,”“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自然能拔背,能拔背则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而且胸部内含,可相应延长与对手之间的距离,使来力得以缓冲,利于防守和反击。

太极拳术对眼神有专门要求,在十三式(即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中,其“顾、盼”是眼法。基本要求是:目不旁视,专注一方;眼到手到,手眼相随。这是实战要求。但在习拳中则要求眼神随主动手动转,即眼随手动。其实这是一种以手喻敌的替代方法。在与人交手时主动手就是主动在前的应敌之手,所以,在习拳中,其所谓眼随手动即应是眼随敌动。不言而喻,在与人交手时,如眼随手动而不随敌动,显然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此句“目不旁视,”就是要做到精神专注;“以手在前者为的,”就是为了做到眼快手捷,眼到手到。

“顶不可倒塌”是“顶劲上领”的反说,即要求颈部放松,头部端正并略含向上顶起之意。这样可提得起精神,即是太极拳神似及灵动的需要。《太极拳十三式行功心解》中说“精神须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胸中沉心静气”是说在行拳中要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即做到不焦、不躁、不急、不恼、不烦、不惑。这种心平气和的良好心境是用意及身体放松的前题和保障。拳论言:“心静则意正,气和则意灵。”“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反之“心惑则意偏”、“气躁则意乱。”这说的都是心境在行拳中的重要作用。

“两膝合住劲”将使下肢稳固,增大身体的支撑力度和弹性。“腰劲下去”将使身体重心降低,有助于腰劲的发放;腰部松沉是腰劲发放的必要准备和前题。“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则有利于身体稳定;同时,两足着力内钩有绊锁对手脚跟之用。

7、“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太极拳的创立是以“道法自然”、“处柔守雌”、“天人合一”的儒道思想为其理论基础,从而创造了以养生为首,防身为要,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借力打力、后发制人的具有独特功理功法的内家太极拳法。王宗岳《太极拳经》注:“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世之末也。”既此可见三丰祖师所创拳初衷。因此,太极拳术以柔、静、虚、空、圆、中、正、和等思想形式为内含并作为自身的技术要领和表现形式,在形态上表现出灵动飘逸、圆活自如、含蓄柔韧、风仪儒雅的艺术风范。此句“外面之形,秀若处女------”,就是其思想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

8、“至于手中,其权衡皆本于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权衡即秤锤和秤杆。意指衡量、考虑。物是指它人。手法在太极拳中的地位及作用极其重要。太极八法即棚、捋、挤、按、踩、列、肘、靠,其中前六法都是由手来完成的,可见手法的重要。太极拳术的特殊之处在于意动,拳论中“一动无有不动”,讲的就是在意识支配下的周身运动。包括内脏、体表、四肢百骸。所以虽然“手眼为活”但也“不可妄动”,它则应由心意所支配和领发。这是依据太极拳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的“舍已从人”之主旨,顺其自然而“接物应事”。

9、“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如译文。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