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拳论是太极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习太极拳不能不涉及这方面。古典拳论中有许多光耀武坛的名篇,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佳作。古典太极拳论所阐述的是关于太极拳练习的综合性原则、方法,是指导太极拳练习的纲要,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实践性依据。本篇从养生角度解析古典拳论,只是立体化认识古典拳论的一个视角,不包括其他方面如技击等的分析范围,但古典拳论的涵义及实践指导意义不仅仅在于养生一个方面。这需要广大太极拳研习者加以深刻体会。本文只是提示一种理解的方式。文中解析综合了多位太极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王宗岳《太极拳论》)
【解析】
这是太极拳论开宗明义解释“太极”的含义,以及太极拳名的由来。练太极拳不可不知“太极”,这里说明了把握太极拳健身的两大要点,一是整体观,二是平衡和谐。“无极”就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中国哲学认为,“无极”乃天地之始,也是人体之始,是人的婴儿状态,练太极拳就是返璞归真,去杂念,健身心。太极拳开始练习时,很多老师要求学员练无极桩,就是体验无极的状态,还没有分阴阳的状态,体验人体内外的完整性。哪里有矛盾? 哪里有病痛?这叫“静查”。由“无极”到“太极”,分了阴阳,有了阴阳,就有了矛盾,“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拳就是解决、处理、平衡、和谐人体各种阴阳矛盾的一门健康学问。所以太极拳健身的关键也在于把握运动中的阴阳要素,比如收放、开合、进退、内外、快慢、攻防等,依照科学规律来锻炼,就会取得良好效果。在理解古典拳论中还要注意避免一点,就是不要陷入唯心主义之中,很多拳论是借哲学语言讲明拳理,也不能一味机械地从字面理解。
【原文】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王宗岳《太极拳论》)
【解析】
太极拳把人体比作“太极”,身体一动,就分了阴阳,身体一静,阴阳则合,收式时有的套路叫作“合太极”。在打拳过程中,也要动中有静,就是阴阳即使分开时,也要时时处处有相合之意,有合的趋势,这样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所以在练拳中,不管动作如何开展,不能散,中医养生上也叫“抱元守一”。不散的一个方法就是不能过,运动中的各种阴阳元素不能过,也不能懈,不能“瘪”,这就是“无过不及”,守“中”。身体中正,意念中和。“随曲就伸”就是顺应人体的自然规律,规律就像事先建好的管道,水要顺管道流。
【原文】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王宗岳《太极拳论》)
【解析】
太极拳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不要神秘化,不要复杂化。不管是哪种流派的太极拳,也不管是太极拳套路中的哪个动作,在运动路线、劲力等方面有很多不同,那只是方法问题,在根本道理上是一致的,就是“理为一贯”,就是平衡和谐的原理,要围绕整体和谐、阴阳平衡的原则。就是要全面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和谐、上下内外的平衡和谐。如果偏重于哪一个方面,太极拳的锻炼都是不完整的。
【原文】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王宗岳《太极拳论》)
【解析】
“神明”就是一种自然符合规律的状态,对规律的自然体察和调节纠正以便符合的一种水平。怎么才能达到?先练“着”法,要反复练习,熟能生巧,一开始先走架,练好外形动作。外形准确了,逐渐体会内,要“找”内劲,就是“渐悟”,不要急。划动作时跟你平时做其他体力活动还区别不大,等你感觉到“劲”了,就不同了,就算入了太极拳的轨道了。太极拳的劲有很多种,要逐一体会。把“劲”都掌握了,能自如运用的时候,再打太极拳动作,对与不对,你自己就能感觉出来,不符合太极拳劲力标准的就是不对,这就是所谓的“神明”了,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要达到“神”就要先老老实实“守规矩”,依照要领练动作,长期地练,功夫下到才能成,所以说不是用力也就是用功长久,不能豁然贯通。豁然贯通是最后的结果,“用力”是过程。练太极拳不是说谁如何聪明,少练一些就能功夫更深。太极拳需要体悟,但是在练到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才能感受深刻。相反,任何人通过一定的练习都能掌握太极拳。它又是一项很简易的运动。
【原文】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王宗岳《太极拳论》)
【解析】
这是讲身法要领。气顺,需上下贯通,头顶百会有向上领起之意,但又不能死顶,造成气血上涌。所以要“灵”,要“虚虚领起”,这样精神就提起来了。脚下松下去,上下有了挺拔的感觉,还很端正。中间气沉丹田。这样上、中、下三位一体。动起来也要保持这种状态,不能前仰后合,左晃右摇,变化上虚实分明,劲力运转流畅。形成一种有规矩的灵活动态。
【原文】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王宗岳《太极拳论》)
【解析】
双重是太极拳中反复强调要避免的一个“病”,对于双重许多人有不同的解释,大体上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自己练拳时阴阳不分,虚实不清;二是指与人推手、交手时以蛮力硬抗,不知引进落空,不知四两拨千斤。双重有什么危害?虚实不清、与人硬顶,就懂不了太极拳的劲,就不能去僵化柔,克服不掉自己身上的紧张点,意气转换不灵,难以神清气爽,达不到养生的效果。所以练太极拳时轻灵婉转很重要,要做到轻灵就需要立身中正,如天平一般稳定,平衡,婉转要像车轮一样圆活。
【原文】
“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武禹襄《身法八要》)
【解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讲述了太极拳的一些主要要领,几乎反复被各种太极拳研究论文引用,全面论述了太极拳身法中的细节。头部既要正直向上,又不能使劲顶,体会“提”字,仿佛上面有线吊着,而且一直吊到裆部,上下一线,又直,又松。只做到松肩沉肘才能气沉丹田,肩不能耸,不能端,肩和肘的关节都是松开、展开的,这样胸部不憋。太极拳练拳中的肩部毛病也有人比喻为“寒肩”,就像感觉寒冷一样,缩起肩来。“裹裆”是保持裆部的开圆,裆部开圆了,行步就容易分清虚实,也使人体中、下部气脉贯通。肫 zhun 是鸟类的胃,这里代指人体胸腹部位,沉身静气对人体内脏有温养作用。胸略内涵,但不可硬挺,还是个虚和松的问题。脊背要自然挺拔,胸含,背不拔就会窝住,背一拔,身形就展开了。概括理解身法八要,就勾画出了太极拳的整体形象。各部分要领说法有别,要领则是一致的;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每部分的要领是自然合成的,一个地方出问题,其他地方也很难做好。
【原文】
“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松开我劲勿使屈,放时腰脚认端的。” (李亦 《撒放秘诀》)
【解析】
李亦 著有多篇太极拳论,本篇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篇。原文每句话后注有一字,提示该句要义,第一句关键在“灵”,第二句关键在“敛”,第三句关键在“静”,第四句关键在“整”。这四句话说的是技击的关窍,也是养生的关窍。自己要能空,能虚,不着对方的力,化解掉紧张点,伸屈有度,完整一气。
【原文】
“一曰心静,二曰身灵,三曰气敛,四曰劲整,五曰神聚”(李亦 《五字诀》)
【解析】
这是关于太极拳整体性方面的五要素。怎么把握整体平衡?可逐一从这五方面着手。心静才能体松,心不静身体就拘紧。放松了动作起来才能灵,反复熟练也是灵的一个前提,动作不熟练的时候肯定也灵不了。气敛,就是不能散,这是养生的一个关键,气散了就会消耗,空荡荡的,内气不实,萎靡不振。劲整,人就越练越硬朗,劲一整,气也就实;劲不整,气也是乱的。上述几方面做到,才谈得上神聚。神聚就是你得意识活动要健康,不能练拳时胡思乱想。这五个字是同时要求、同时做到的,侧重点不一样,结合在一起就是人体的平衡状态的衡量指标。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屈蓄而有余。”(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
【解析】
太极拳是练柔的功夫,因为人在平时全身都是“硬”的,因此先要去僵化柔。柔和松是一体的,不柔就不会彻底松下来。人体是紧的就束缚了血脉气息的流通,于身体健康不利。练柔以后,不是散掉,而是整起来,柔加上整,就是“刚”,很柔加很整,就是“极坚刚”。
呼吸在养生中很重要,不会呼吸,动作就和呼吸打架,你在练拳时感觉不到呼吸,又不觉得憋气时,呼吸就对了,呼吸就会配合动作,产生灵活。养气和蓄劲是同一个概念,就是不作无谓的损耗,像蓄水池一样,养起来,蓄起来,内气充盈,劲力、精神就百倍了。
【原文】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
【解析】
“在心”就是运用意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就是在意识指导下的身体运动。但有不能太着意,是有意无意之间地运用意识,神意舒展,整个太极拳的状态是一种自然的,安静的,轻松的,内外一体的流动性展开。
【原文】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传王宗岳作《十三势歌》)
【解析】
腰是太极拳一个最要紧的所在。武术上有“八卦步,太极腰”之说,认为练得好练不好太极拳关键在于是否搞懂了腰的作用,会不会运用腰。腰是一身的枢纽,形成整体性要靠腰。从运气上说,气沉丹田,在腰;从运劲上说,“发于脚,主宰于腰,达于四肢”。杨澄甫说:“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腰的要点,一在于松,松腰松胯,中间才松,劲力上下通达顺畅。腰容易僵硬,这是人的通病,很多人跳舞跳不好,也是腰僵硬所致。练拳的要求就更高些。二是活,能灵活转动。三是整,和全身连接一体,太活了,散了也不行,要以腰能带动全身,练拳有人说长腰劲,就是它的带动四肢的作用要发挥出来。每一动作都要体会“腰为主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