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应用,无处不在
类别:拳经拳论
更新时间:2011-08-10
浏览次数:3210
中医太极网
提到太极拳,人们总是会讲到太极拳是中国的瑰宝,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怎样才能把太极拳理念运用到生活中呢?在下面的文章中本人将简要地谈谈自身的体会。
就我个人的看法,练太极拳有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练体。在初学太极拳时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规范动作上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手掌的高度应与肩平,或是与胸平;弓步时膝盖要与脚垂直(膝盖不内扣或外翻);做动作时要沉肩坠肘。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准则对规范我们的动作很有必要。
第二阶段:求技术。要在不断学习中了解每个动作的用法。拆招、推手、对练,从中体悟太极拳的真谛。现在绝大多数的太极拳爱好者即使练了很多年还只停留在第一阶段,如果只是练习套路而不去练习推手的话,练拳的人就很难真正体会太极拳的精髓,验证太极拳的理论。比如说“双重则滞,偏沉则轻”,什么叫双重?是指两腿的重量比是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五十吗?在练拳(盘架子)时已经很注意了,为什么在推手中还总是犯双重的毛病呢?
第三阶段:悟人生。从太极拳的锻炼中体悟出做人的道理。如果总是停留在拳架和技击的角度和层面上去理解太极拳是远远不够的。太极拳是“哲拳”,那它的哲理又在哪儿呢?太极拳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其有阴阳、呼吸、虚实、开合等等。怎么去理解拳论中的“无过不及”、“欲左先右,欲上先下”、“以柔克刚”、“双重则滞,偏沉则随”等等经典论述,并把它们运用到生活中呢?在这里,本人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简要地与大家分享一下。
无过不及单从字面上理解,“无”就是没有,“过”就是超过、过度,“不及”就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在生活中做事也是一样。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们吃核桃时用锤子砸开核桃皮,如果用的力量过小就砸不开核桃皮,用的力量过大就会把核桃皮砸得很碎,那么核桃仁也会粉身碎骨,我们也不可能吃到较为完整的核桃仁。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度”的概念。在做人做事上都不能太过极端,那样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事倍功半。
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单从字面上理解,是要想往左边运动,先要往右边走,然后再向左边走。在练太极拳时我们时刻要留意这一点,比如说揽雀尾的按掌动作,要想往前按掌一定是在挤的动作完成后,继续向前松开双掌,再向后屈臂回收,然后再向前按出。又如太极拳起势,两臂向上平举时一定是先有两臂下沉之意。这一理论也适用于其它领域。比如练过毛笔字的人都知道写毛笔字时从左往右写一横时也讲究逆锋、行锋再回锋。开车向左拐弯时,一定是先向右稍微掰一把,然后再向左拐。在军事上二,声东击西的战术与太极拳的这一理论也是如出一辙。
以柔克刚 太极拳的动作总的来说从外形看柔缓舒展,从内在来说疏通经脉,养气固身。在练太极拳时由松人手、由松到柔、由柔到刚、再甫刚到柔。比如说鞭子是很软的,但是鞭子尖(梢)打在身上是非常疼的。越是放松越能产生极大的能量。这就是拳论中讲到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我们经常能听到与太极拳高手过招时往往感觉到自己使出很大的力气却好像是打在了棉花上一样,也没觉得对方使多大劲,自己已经被打出去了。
那么在生活中怎样运用“以柔克刚”呢?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最简单不过的例子就是两个人因为点小事顶起嘴来,争得脸红脖子粗,互不相让,可想而知,这样两个人都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即使表面上一方可能达到他(她)想要的结果,但实际上两人都会因为此事很不愉快,两败俱伤。而如果其中一方放开些、想开些,不去与对方争吵,自己又会失去什么呢?对方再大的怨气都会慢慢消了的。等到对方平静下来,再就事论事,则会达到预期的结果。这也应了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话“让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双重则滞,偏沉则随除非练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