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习提要

类别:拳经拳论 更新时间:2011-06-24 浏览次数:3345 中医太极网

      太极玄圆无巧法, 全凭足下有功夫;

  书中道理都成诵, 步履飘摇势未符。

  中正安舒神内敛, 含拔松沉气自敷;

  虚实互生成一体, 刚柔相济莫迷糊。

      20多年前在教学生时写了以上这首七律,提供给学习者参考;后来它以一幅书法的形式见刊于《武林》杂志(几年前已停刊)公诸社会。近年来退休者渐多,在职者很多人也参加到太极拳锻炼的队伍,我想,前面的《练习提要》或许会有益于他们认识和较好地把握太极拳的锻炼要领。

  太极拳始自前清乾隆中叶,在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的确被人们披上多层玄妙的外衣。有人说它产生于“道”,张三丰是始创者;有人说它来自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家九世陈王廷创造;有人说它是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理据,说它深含着不易解释清楚的“五行”与“八卦”的哲理;更有甚者,说太极拳运动本自《易经》,将太极拳说得玄之又玄,令人难以理解。于是乎“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把太极拳带离了“武功”的范畴,引进了“虚无”的玄学境界!

      太极拳的演练其实离不开一个“圆”字,所以前人在教练太极拳时曾产生过一篇《乱环诀》。我在学太极拳过程中李天骥先生也多次强调太极拳运动要“臂成弧形”、“动作成弧形”!突出了太极拳“圆”的特性。我在几十年的练习中,也体悟到太极拳的运动轨迹基本上无处不圆“无处不是圈”:大圈、小圈、竖面圈、平面圈、斜面圈,圈圈相叠,环环相扣。初学时可以将圆弧断开先练分解动作,但不能将断折的、直线分解动作固定成习惯;要通过不断练习,将断折处连起来并练得圆滑。这就是前人总结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折处”的运动规矩。太极拳要练得稳定、圆滑、柔和,中规中矩,非经长期努力、踏踏实实锻炼不可,除此一途,别无取巧捷径。一些人开始接触太极拳就读不少理论书籍,“功理、功法”说得头头是道,甚至引经据典,书中的一些句子都可以背诵出来了,但练出拳架来松松散散,脚下无根,步履飘摇。只知“画弧”,不知“弧”何以“画”。只知弓步、虚步之名,竟不知完成这些步型及其步法的要领。也有一些初学的人,习惯于背诵分解教学口令,他们不重视“足下”的根本功夫,以从背诵“分解口令”去记住“运动套路”为满足。

      学太极拳要分阶段去学,练也要有步骤去练,最终除了熟识运动套路之外主要是训练技法!除了外形架子,太极拳主要锻炼内气、精神!外形要求中正安舒,精神内敛而不表现外露;要学规矩、懂规矩、明规矩、化规矩,最终处处中规中矩又不拘泥于规矩,即前人所说的“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在练习中,如果在外形上你能做到含、拔、松、沉(正确的含胸拔背、松胯落腰、沉肩坠肘),那么,你内在的神、气就有所表现,内劲就潜在于筋骨肌肉间了。初练拳及功夫深了以后的运用都要注意虚实分清。虚实的变换不是对立的,虚与实在运动中协调成统一体;运动的过程就是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虚一实相互转变的过程。前人就说过“虚实即为拳经”,“一虚一实即尽拳术之妙”诸如此类的话,可见弄懂“虚实分清”的重要。

      太极拳不是绵拳,不是纯柔无刚,它是由刚入柔,运柔成刚;一招一式都是刚柔相济、绵里藏针。太极拳的另一特点是“轻而不浮,沉而不滞”,初学太极拳的人不要把太极拳学成萎软无力。“刚柔”除了解说劲力之外,在武学中它更是攻与防的代名词(假如你读通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某些章节,自然就会明白其中道理,于此不作探讨);所以,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攻防兼备的,如“揽雀尾”、“搂膝拗步”、“倒卷肱”、“白鹤亮翅”、“玉女穿梭”、“搬拦捶”等等,它们绝不是光画画弧而已!学、练太极拳要多动脑筋,要学会用“心”练拳,不可长久地依赖录音口令或听着音乐去练拳。

      来源:广州日报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