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访谈

类别:拳经拳论 更新时间:2011-05-22 浏览次数:5132 中医太极网
   采访崔仲三先生的念头由来已久。这不得不从崔仲三先生的祖父崔立志(字毅士)前辈谈起。在笔者很小的时候一帮小伙伴在麦场上嬉戏摔跤打闹时,看热闹的老人就会讲起村子里一个了不起的本家前辈——崔立志(字毅士)。他十六、七岁离乡,走遍大江南北成为武术界的一代名师。
  河北任县在华北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过去的大屯村在任县更是出了名的富裕村子。乡村间有句俗话:有女嫁大屯如坐莲花盆。崔姓始族自明宣德3年(1428年)迁到大屯村,至今已繁衍生息578年,二十二辈人。崔家人自古就有读耕立世、文武双修的传统。清朝末年大屯的先民们在交通极不便利的情况下步行到京创办了香厂路恩隆号、东安门大街永聚号两处红红火火的商号。而永聚号正是崔立志(毅士)老前辈祖上的产业。崔立志前辈不喜经商,更挚爱武术,在京城创办永年太极拳社,终生授拳为业,可谓桃李满天下。村里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见过他,他家在村里的房子依然还在,只是我们再也无缘见到他老人家了。带着这种崇敬的心情,我采访了崔仲三先生,他热情地接待了我,满怀深情地回忆起了爷爷的故事……  
  爷爷的故事
  我的祖父——太极名家崔立志,字毅士,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的入室弟子、第四代正宗传人、杨式太极拳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一八九二年生于河北任县。一九七零年仙逝于北京。受曾祖父的影响,祖父自幼酷爱武术。我的曾祖父喜舞刀棍、善练石锁,在四村八邻享有声誉。祖父在家乡时曾向邻村老拳师刘瀛洲(清末名镖师)习三皇炮捶。祖父与郝为真前辈的入室弟子、邢台李香远(宝玉)先生是挚友,在一起学习切磋技艺,得以熟知开合(武式)太极拳技,认真予以研习。
  祖父十五岁左右赴京。继承祖上遗产,经营永聚号麻刀灰铺(既现在的建材商店)。店铺坐落在东安门大街真光电影院(现在的儿童剧院)西侧。对面为长发德菜店和三义宫粮店。我家住在东华门孔德前巷11号(即现在的北京第二十七中学前面西侧)。这是一座有前后两套院的宅门。当时孔德前巷街中心有一砖砌的影壁墙,幼年时我和姐姐经常在此玩耍。武术界老前辈太极拳名家尚言庸、花拳名家宋德泉及其嫡传家人宋志平、宋坤英都居住在附近,也经常是家中的座上宾。
  1909年祖父慕名拜杨澄甫先生为师,成为入室弟子。杨澄甫宗师正式入门弟子排列顺序应是陈月坡、阎仲魁(月川)、尤志学、崔立志(毅士)、王旭东、牛椿明(敬轩)、李椿年(雅轩)、王景星(内侄)、张庆林、郭子荣(外甥)、陈微明(慎先)、姜廷宣、刘东汉、张钦林、付钟文(外侄孙女婿)、武汇川、田兆磷、董英杰、褚桂亭、郑曼青、曾如柏等。在入室弟子中四人为任县人,他们分别是北街村董文科(英杰)、大北张刘东汉、前营村姜廷宣。祖父拜师后,精心悉拳,潜心练功,深得杨师器重与教诲,得其真髓。从此开始了太极生涯。一九二八年随杨师南下,并代师巡回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汉口、广州等地。一九三六年后又独自授拳于南京、武汉、万县、西安、兰州、蚌埠、合肥等地,一九四六年返回北京。祖父爱拳敬业,以毕生精力修炼杨氏太极功夫。治学严谨、技艺精湛。凡杨氏太极拳、刀、剑、大杆(枪)、推手、大捋无不得杨师之真传,功底深厚,造诣精湛,尤以太极推手最为擅长,并且享有声誉。祖父推手善化善发:出手绵软,柔中寓刚;轻灵机敏,虚实分明:听之至细,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者未觉其动,而早已腾空跌出丈外,令人惊叹折服。1956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中山公园拍摄的新闻电影记录片《太极拳》,其中就有祖父与弟子吉良晨推手的珍贵历史镜头(其中还记录了京城吴氏太极拳名家杨禹庭前辈的吴氏太极拳动作演练片段)。四十年以后的今天,当我经过多年曲折的寻找并在我的弟子帮助下实现多年的宿愿时,在银幕上看到祖父亲切熟悉的身影时,感慨万千难以言表。五十年代初祖父经有关部门批准建立北京永年太极拳社,亲任社长。常年荣任北京市武协委员。当年的牌匾就是我的祖父的弟子吉良晨叔叔书写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墙上挂的我祖父亲自书写的拳社宗旨开头便是:吃水不忘掘井人,饮水思源。拳社起名永年(河北省永年县,杨式太极拳发源地),就是不忘师恩之意。同年代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永年太极拳社创办人有:傅钟文先生(上海)、牛椿明先生(杭州)、李雅轩先生(四川)等。祖父在中山公园古柏荫下授拳,在教学中,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对“教”与“练”要求甚严,深得学员赞赏。毕生练功和授拳研修使祖父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杨式崔派太极之美誉。其拳势宽大柔绵而舒展,别具一格,使传统杨氏太极拳日臻完美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舒展大方、均缓柔和、轻灵沉稳、刚柔相济、结构严谨、浑厚庄重是杨式太极拳的特点。祖父在练习方法上更强调科学性、整体性、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进而达到身姿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大方、旋转灵活、以腰为轴、完整贯穿。从起式到收式,衔接一气,上下表里犹如一线贯通。势断劲不断,衔接和顺,周身完整。动作沉稳中带有轻灵,轻灵而不漂浮;动而不急动,静而不僵滞,即所谓“轻而不飘,沉而不僵”。外柔内实,柔中寓刚,绵绵不断。不论虚实、起伏变化都是式式相连,有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停顿间断之处,更没有忽急忽缓带有棱角之弊。祖父还经常强调,练拳时首先要做到意到,才能手到;气到,在意识的引导下,呼吸匀细深长,气沉丹田,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心静,才能“用意不用力”。在宁静的情绪下,身正体松,意识、呼吸、动作三位一体,密切结合,进行有节奏的练意、练身、练气。所以,太极拳实际是内外兼修、形神合一、动静结合、上下相随的高级行为的运动方式。太极拳不同于其他运动,它从精神到形体都是一种柔和的运动。
  一九六四年祖父在传统杨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一套简单易学更适宜工间进行练习的“杨式简化四十二式太极拳”。此套路保留了传统套路的风格、特点和动作精华,删减了重复动作,融入数十年的理解和体会,改进了传统杨式太极拳拳势结构与动作方法使新编套路更具短小精干、再现风韵、清新流畅、简单易学的特点。此套路推出后,受到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祖父又根据几十年练习体会并结合武术中棍术的特点创编了“杨氏太极棍”。同时也是第一位在北京传授开合太极拳(即现在的武氏太极拳)的名师。当代京城的武式太极拳名家吴文翰先生就是早年从师于祖父。可以说祖父为继承和发展太极拳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祖父一生教授拳术一丝不苟,且对教练要求甚严,深得杨式遗风,而又别具一格。当年祖父为了使弟子们尽快地掌握太极推手发力的动作要领,在我家东屋北墙挂有厚厚的垫子。垫子里面用棉絮和稻草帘絮成,再用蓝布罩在外面。祖父经常坐在对面的凳子上轮番和弟子们推手。常常是推到妙处,祖父便把被推的人发到几米以外的北墙,碰得北墙嗵嗵作响,喝彩声和笑声不断。为了增加弟子们的臂力和爆发力,几乎每天晚上我姑母崔秀辰及弟子们都要各自单练抖杆百下,然后再对扎百回合。每当这时祖父总会叫我听一听、看一看、练一练。记得一九五六年在北京举行全国武术会议,杨澄甫宗师的几位入室弟子从全国各地齐聚北京。祖父就在东安市场北门内的《东来顺饭庄》做东宴请同门师兄弟,当时做陪的有我父亲、姑姑和部分弟子还有我。饭后一同到东安门大街路南的“紫房子”照相馆拍照,此相片一直保存到现在。这也称得上是极其宝贵的历史照片吧!(附照片)我家住在东华门时,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我和我的姐姐崔仲萍刚刚开始练拳时,每当祖父说完拳便由我的祖母带我们练习。我的祖母高云景生于一八九九年,仙逝于一九八七年。祖母一年四季几乎天天早晨不到五点起床,在我家的庭院中走上几百步,扶着院子里的树干左右各踢上几百腿,然后就开始练拳。一练就是几趟,虽然动作不是特别标准,但却是一丝不苟、一板一眼,风雨无阻。练拳之后,才操劳家务。祖母几十年持之以恒的精神给我们留下极深的印象。一九八六年北京晚报曾以《四世太极之家》为题进行报道。
  当年祖父住的房间很大,这也是祖父教拳的房间。我当时年幼,为了培养我的练拳兴趣,祖父就将冰糖葫芦插在方桌上,让我顺着房间练一圈搂膝,每练完一圈就吃一粒红果,一串冰糖葫芦吃完,几百个搂膝擞步动作也练完了。现在想起来虽然有些可笑,但扎实的基本功、深刻地体会动作要领,使我一生受益。当时经常来我家练拳还有耿毅先生及其夫人(耿毅先生是孙中山的部下,国民党爱国将领,时任河北省副主席)。
  一九六三年杨澄甫宗师的夫人应祖父邀请到京小住,就住在我家。我祖父、祖母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尽心尽孝。一同回忆当年在京城居住时的情景和澄甫先师在中山公园《行健会》(现中山公园南门内东侧建筑物)带领弟子们习拳、练剑和推手的热烈场面。那时,祖父总是早早出门晚晚归家,风雨无阻天天如此,时时伴随先师左右。当年澄甫宗师一家住在西城缸瓦市一带,杨老夫人经常带杨振基、杨振铎到我家做客,一住就是几天。我祖母也经常带我父亲、姑姑到杨家问候,两家来往频繁。往事历历在目,感慨良多。更有趣的是提起当年澄甫宗师在京城每当有聚会活动时,祖父就与师兄弟阎月川、王旭东共同签名落款,“崔、阎、王”在当时一时被传为佳话。当杨老夫人离京时的确也是难舍难分。
  常年习武,尤其是到夏天几趟拳练下来周身是汗,为了擦洗方便,祖父就发明了独特的“太极衣”。此衣的做法虽极其简单,但却十分实用。其做法和用法:按个人身材将一块白布裁成长方形、纤好边,在布的中央挖一个洞,往头上一套,再将前后两片往腰带上掖好整平。练拳出汗时撩起前片便可擦汗,当背部出汗时,将此衣取下便可当做毛巾擦背。当时的许多学生都纷纷效仿。当年每天在我家练拳的人很多,祖父就特意做了许多小木板凳,给学生们休息时坐用。我和姐姐都把它戏称为“小羊”。每当来人练拳时,我和姐姐就把“小羊”“牵”出来;每当练拳的人走了,我和姐姐再把它们依次“牵”回。现在想起来十分有意思。有个叫吴斌芝的人跟我祖父学拳,他与当时在地坛教拳的吴式太极拳名家刘三爷(刘晚苍老前辈)、王举兴先生是挚友。他家住石景山,每天午后他就早早来到我家,在院子里等我祖父午睡后学拳,一直到深夜才返回,多少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1957年为了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在官园体育场举行),汪永泉先生几乎是每天晚上到我家向祖父学练太极剑,经常陪练的人有我的姑姑崔秀辰和师叔吉良晨等。这时我也会被祖父叫到一边拿着竹剑,跟着练。后来,汪老师收徒(孙德善、朱怀远等人)邀请祖父和祖母出席,我也陪同一起前往。宴会后一起拍照留念,当时我也在场(可惜这张照片在文革时丢失了)。
  祖父久居北京,广交武林朋友。与京城的武林界人士都保持着密切关系。太极拳名家李天骥、八卦掌名家陈紫江、形意拳名家骆兴武、王达三,吴式太极拳名家杨禹庭、陈式太极拳名家田秀臣、孙枫秋,三皇炮捶拳名家李尧臣、孙式太极拳名家孙剑云等,都经常是家中的座上宾。五、六十年代北京的武术表演和比赛特别多,祖父和这些武林老前辈都经常在各种场合出现。每当老前辈表演结束时都会赢得满堂彩。
  京城武术界名人许维仁先生,他是“醉鬼张三”(张长桢)的徒孙。许维仁先生身材高大魁梧,浓眉立眼,说话瓮声瓮气,但待人和气,豪爽。手上有白癣人称“花手许”,尊称我祖父为“师大爷”,经常到我家坐一坐。他手掌大,手指粗,腕力、臂力特大。我印象最深的是许维仁先生用食指和中指夹一条凳腿就把我家的红木方凳轻松平举起来。再有,练功用的3米开外的白蜡杆他也能用中指和食指夹住大杆的小头顶端稍一用力就把大杆平举起来,直看得我和姐姐目瞪口呆。我称许先生为许师叔,那时上小学,特别喜欢他到我家来。因为他一到我家就把我轻轻一提放在他肩上在院子里玩耍,好开心。我清楚地记得,每次有客人来访,总会从房间里不断传出阵阵笑声。老前辈互敬互尊,切磋拳艺的精神,值得我辈学习。
  每年的大年初一,祖父如同往日一样照常到中山公园授课。每到这时,应学生们的要求,祖父就与弟子们演示太极推手功法。吉良晨、张海涛、杨俊峰等人轮番上场。祖父就以他擅长的肩、腕、肘把人发出去,一发就是几米开外,围观的人群不断发出喝彩声。祖父一生从学者不计其数。在众多从学者中有入门弟子:和西青、吴文考、吉良晨、杨俊峰、刘高明、张海涛、殷建尼、白志铭、马祥麟、李鸿、王永帧、黄永德、沈德丰、崔彬、邱佩如、孙正、方宁、李连生、曹彦章、陈连宝以及腾茂桐、朱习之、王守礼、姜焕亭、张家驹、崔少卿、钮心玉、杨乐安、宋羽三、陈志强、于家岚、陈雷等。在众多从学者中不乏党、政、军要员,如萧劲光上将(原海军司令员)、周扬(原中宣部部长)王首道(原中顾委委员)及著名作家丁玲、周立波,表演艺术家金山、侯喜瑞、画家李可染等。更有许多外国驻华使节及各国朋友、中外专家、工人、农民、学生、普通百姓。培育出一批在当今社会有影响的武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祖父一生为人淳朴善良、忠厚处世、耿直,讲求武德、重义轻利。从小儿对我们的教育从严不苟,对我们传授拳术极为严格。无论拳法、器械都严格遵循杨氏宗师教诲进行系统严格的传授,并以武德第一、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作风传于家人。
  崔仲三先生的故事
  崔仲三先生,1948年出生,北京人,大学学历。自幼年始受祖父的影响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剑、刀、棍、大杆、推手。自1957年首次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组太极拳冠军始,几十年来多次参加全国、北京市比赛,均获优异成绩。1960年入选北京市青少年业余武术学校训练。1985年任全国第二届工人运动会开幕式太极拳、剑表演总教练,1990年任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中日双方太极拳表演东城区总教练,连续三届任世界太极修炼大会副总教练,多次参加国际、全国性大型武术比赛担任现场解说。被誉为“武术界的宋世雄”。多次参加中国武术院举行的武术研讨会,多次受北京市对外友协委派赴日教学。1999年始至今多次应美国“美中杨式太极拳协会”邀请赴美讲学受到高度赞扬。多次为北大、清华、武汉工业学院等高等院校输送优秀运动员,均取得可喜成绩。曾任北京市东城武术馆副馆长,现任北京市武协委员、理事;北京市职工体协理事,世界太极修练大会太极拳总会秘书长,河北沧州、廊坊,安徽蚌埠、陕西汉中等地太极拳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务。近期发行的有《杨式太极拳图用图解》、《杨式太极拳入门》、《太极拳八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太极刀》《学练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等专著以及“杨式太极拳56式拆招”“杨式太极剑”“杨式太极刀”“杨式太极拳”等教学光盘。
  崔仲三先生为人豪爽谦虚,有大家风范。因是同族同乡的缘由,我们无须客套,便感到亲切无比。
  退休后的崔仲三先生忙得不亦乐乎。他到机关、到学校、到警营、到军营、到社区,甚至配合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为服刑人员讲解太极拳。他认为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扬,更应该有大观念,太极拳属于人类,也属于全世界。他数次飘洋过海到国外讲授太极拳。
  谈起太极拳国际交流,他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笑哈哈地说,我去国外教授太极拳我坚持用中国语言,使学员记住了动作语言,从而使学员在学中国太极拳的同时对学中国语言产生了兴趣,我们的太极拳成为连接国际友谊的纽带。
  2005年5月17日中国财富论坛召开。崔仲三先生率弟子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为参加财富论坛的“财富夫人”们表演太极拳。财富夫人们对太极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当场和大家一起演练起来了,一时吸引了众人驻足观看和众多记者的闪光灯。事后《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等数家媒体报道。
  科学健身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崔仲三为了倡导科学健身,他策划了由北京市医疗护理中心主办,北京毅士太极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永年太极拳社共同协办的长期观察和监测太极拳爱好者身体健康情况进行5年跟踪体检监测活动。健康手册专门为太极拳爱好者设置。此举把中国传统太极文化和现代医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验证了太极拳对习练者的身体健康有极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和养生功能。北京电视台《京城健身潮》栏目组、北京广播电台体育台进行了报道。
  
  后记
  采访结束后,面对着崔仲三先生,我想说的还很多,想捎的信儿也很多。那些无数次得到过崔立志老前辈资助和帮助过的乡亲们,希望仲三先生到任县大屯村回老家看一看。北京市龙门醋厂的原厂长兼党委书记崔万和退休后告老还乡,听说我要采访仲三先生,一再托我带好,并真诚欢迎仲三回来看看。原北京卫戍区杨得志警卫员崔便志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在北京当兵时立志爷爷作为前辈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等等。我心中的感慨只有一个,那就是无穷的敬意和感谢。于是,我起身告辞了。在天通苑宽阔的水泥路上行走,我又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的新闻事业,想到了创办实业。崔立志老前辈及后人对武术的执著追求将永远激励着我,他们的爱国爱家乡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