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先生传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类别:拳经拳论 更新时间:2010-12-04 浏览次数:3533 中医太极网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在后足蹬地发内力的瞬间,后胯往下坐,前腿膑骨向前指,前脚猛然往下一沉,压缩横膈腊膜,使腹腔突然膨胀,肚皮绷紧,好像一在块石头落入水中,一下子把水溅物很高。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这时是力由脚起,集中于腰肾,意念经脊骨、膻中,再经肩井布于两膊,达于手指。这样发力,实际上是在瞬间调动和集中全身各处潜在的强大的内功力量,恰好对准其被引化落空的不平衡处,如激光冲射出去,这种高压式的内劲功力,是无坚不摧的。发劲时必须做到沉着松净,专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后腿蹬,脚趾抓地,上下相随,完整而富有弹性,即将全身所蓄之戏一呼即出,由脚而腿而腰至于肩、肘、手,疾似电掣,三节齐到力增加。在懂得原理后,我们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锻炼时,就必须遵照上述原理,反反复复多次练习,由运劲、发劲,节节贯串地把刚劲练熟,有意识地整体行动。学发劲也吊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随必所欲。太极拳除适时的刚发外,更多的是以小力胜大力,以慢胜快。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刚过程也就是一种灵活、轻便、敏捷而力整的内劲的体用。固然这种内劲力度不一定要强大于对方之力,甚至比对方力小,但运用太极原理和技巧,可以击倒对方而达到制胜之目的。太极拳手与对方接手时,总是先用比对方弱小的力去棚住,然后顺着对方力的方向粘化。这样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又能借对方之力,运用合力来打击对方。通常用手、腕、小臂去搭接对方。通过极为灵敏的反应,用手缠丝,臂腕转动、滚卷,粘随上对方拳脚,顺其力进身。一般是塌腰、收腰、坐胯、转脚,在对方刚猛、短骤之力将尽时,我迅速发力反击。反击时,我迅速发力反击。反击时的特点是大接触对方身体后开始伸臂发劲,而发劲则是在与对方相接触时刻制敌,力不是瞬间快发快收,而是要使对方身体产生倾斜换重,这种柔运骤发随即柔运的特殊劲力能使对方陷入我的控制之中。与此同时自身是以分清虚实和重心偏移不来产生偏心力矩作为力量源泉。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虚实一定要掌握分寸,虚实变化产生重心移动这是产生动力的基础。上面所述的前弓后蹬发劲要快,始终注意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这样就是靠两脚的移动,随时地变换虚实,并协调身、手等各部位,以保证身体平衡和偏心力矩打击对方。培养太极拳内劲是平时日积月累不断地锻炼而逐步提高的,具体训练方法是中各自师传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成功经验,明白和掌握其中的力学原理,先从盘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与呐劲的直接关系,认识它们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再花时间下气力,按照上述体会,遵循太极拳法则,选择个别动作,逐个逐个认真练习,练出功力来,切莫囫囵吞枣。现流传陈发科先生所传的缠丝抖劲就有三千多个动作,相传张三丰之徒“武当七子”之一的宋远桥之后人所承袭的太极拳法是一个架式一个架式地单独练好,不像现在的一套流水线套路,世称“三世七”。这都有助于我们提高太极拳的训练水平。同时,加强推手练习,多做发力训练,把太极拳技艺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内功心法-打坐,就是坐桩。对于调理内气,更加深刻的理解陈氏太极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陈瑜先生传授给我的打坐内功共有六个动作,每个至少要做五分钟,我从今年正月初三开始练习,目前一周多的时间里,感到手掌发涨,好象手掌过敏似的,非常涨,师父讲这是刚练的正常现象。今天早晨,我问师父如何结合周天开合,来加意念使气在身体中循行。师父讲,现在阶段还不到时候,因为你还控制不了气的运行轨道,而且,把气调起来,却下不去,气总在胸中横着,对身体和以后进步反而不利。只要强调气沉丹田就可以了。下面,我来转述一下本套打坐内功修炼法。
预备式:
自然盘腿坐下,可以是床和垫子,不要太硬。上领下沉。两手自然放在膝盖上。耳听身后,两眼可以微闭。用鼻尖吸气,用嘴唇吐气。舌尖要抵上齿龈,上下牙齿微闭,嘴唇不要张开吐气,要微闭,似闭不闭,气从齿逢和唇逢间被徐徐吐出。如果两眼要睁开,则吸气时候,加意念,目光内敛,呼气时候,目光放长,放远。注意头顶向上的领劲,腰不可以塌,但是,必须注意气沉丹田,这样过几分钟,洗心涤虑,平静安舒,就可以往下进行了,我的感觉是,只要一坐下,按照要求去做,一呼一吸就有气感了。
第一个动作,两手合十。
这个动作看上去非常简单,就是盘腿坐在那,两手合十在胸前,象菩萨或唐僧在念阿密佗佛。其他身体各部位要求和预备式一样,但是,外静而内动。两手合十,五指微分开,吸气时候,中指向上领劲,呼气时候,五指向下钩,加意念,往下抓,沉,钩劲,要注意气的下沉,两手心要空。从外型上看,好象人坐在那里什么也没有动,实际上,内动十分明显。两手合十时候,两肘一定要朋圆。这个动作至少要做五分钟以上,师父讲“时间越长越好,一定要注意头顶的上领,不要让腰断,塌,要拔,丹田气要沉。还有,从外表上看,人在那里是静止的,主要是内动,加意念的内动。

秘传太极拳内功
(一)丹田内转法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丹田内转,从武术和劳动角度来说,它是使人体产生松活弹抖型的爆发力的太极内功;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它又是“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
古往今来,人类在不断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那么养生大道最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炼精”。没有“炼精”的功夫,也就谈不上“化气”、“化神”和“还精补脑”。当然炼精也离不开真气的带动。炼精、化气是相辅相成的。但炼精毕竟是养生的筑基功。梁代医学家陶弘景云:“养生之道,以精为宝。”《性命圭旨》把炼精列为“首关”,有云:“初关炼精,为动静兼用之功。”一些炼功的人往往只讲练气、养气、运气等等,而很少谈及炼精之法。无精,气从何而来触及到“精”字,也是多讲“保精”、…陪精”、“戒欲”、“节欲”、“禁欲”、以及“上士分床,下士异被”等控制性生活诸法。只讲“节流”,不讲或很少讲“开源”。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何谓精这里讲的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特别是性腺的分泌物,即激素(荷尔蒙)。这种激素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转化为真气,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这种激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引起各种疾病。产生这种生命要素的主要部位在丹田,即小腹。
丹田,向来是为养生家所重视。道家养生家认为丹田是练功的“根”,为“安炉立鼎”炼金丹的地方。《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是“积精累气”之所。《胎息经》所言胎息的部位也指此处,认为此处为人体生命之源(人体力学家认为此处是人体重心、中心所在)。前人讲:“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太极拳家则把丹田称为“太极点”,系太极拳运动的轴心,故又称“太极核”。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创编人陈王庭遗词所云:“一卷《黄庭》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陈氏太极拳图说》),当时造拳也是参照《黄庭经》,抓住了这个炼功的关键部位,而提出了“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相结合”,作为太极拳的内功功法,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套内功、外功兼练的拳种。
丹田,一般都指脐内向里斜下一寸三分(又称一寸半)处。即小腹之内,骨盆之中,膀胱之后,骶椎之前,会阴穴之上,气功家称此处为储藏真气的“夹室”。其实,此处是人体许多重要脏器所在之地。尤其是生殖器官聚集的地方。由外及内进行剖析,首先是腹肌,腹肌是牵动人体腰部及下肢力量的关键,它并对小腹内的脏腑起保护作用。其内部则是生殖腺聚集的部位。如精囊腺、前列腺、女性的卵巢等性分泌腺。科学家认为增强有关内分泌脏器的机能,是增强人体生命活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性机能的增强,可以保证人体产生自身所需要的性激素。这些激素是促进人体各器官生长、发育,并持久地维持其正常状态,延长寿命的极其重要的生命原素。
运动这个部位,即某些运动家提倡的“腹部体操”、“骨盆体操”、”海底运动”等,也就是太极拳运动强调的“丹田内转”之内功功法。可以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增强性功能,培养真气,增强内分泌,产生性激素,从而达到健美、健脑、嫩肤。这种丹田内功与整体运动(外功)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境域。
从技击角度分析,这种丹田内转功法,则是太极拳所特有的螺旋型的松活弹抖劲的动力源泉。拳论所谓“主宰于腰”,实质上就是主宰于丹田。太极拳运动发劲时,丹田内部潜转活动的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表现在:发,则放射到四肢,即气贯四梢;卷,则从四梢收到丹田,即气聚丹田。但这种力量的收和放,都不是直线的,而是通过人体所特有的一系列的螺旋动作、节节贯穿地来实现。平素的套路锻炼,推手、单式锻炼,一招一势都着眼于丹田潜转,着眼于丹田内转带动四肢乃至周身,不断发挥丹田内转这种人体的枢纽作用对于增强人体的自卫、技击能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拳论中所谓:“周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出都是手,”即这种丹田爆发力的形象描述。
(二)丹田内转功法的基本特征怎样“抓住丹田练功夫”各种功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有的取站桩功,有的持静坐法,有的则配合以简单动作,称为动功,还有更简要的方法采取揉腹法、揉肾囊等,方法各异。陈式太极拳则与众不同,它是在复杂的拳势演练过程中(第一路83势,近400个动作;第二路7l势,近300个动作),意注丹田,以意领气,气沉丹田,然后取逆腹式呼吸法,以真气带动,调动丹田内转,丹田内转又带动全身的螺旋式运动。形之于外则为“顺逆缠丝”、“胸腰折叠”诸形式。而且强调丹田内功与四肢、躯体动作完全协调一致,叫做“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拳论云:“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打起拳来,小腹内部内气鼓荡,翻江倒海;外形则转臂旋腕,旋腕转背,旋踝转膝,以丹田内转为核心(原动力),贯串整体一系列的螺旋运动,非圆即弧。这种丹田内转功夫,可以使腹部脏器,特别是盆腔内的脏器,通过自我摩荡,自我按摩,而增强其机能,生精化气,有益于打通前后三关,舒通经络,通任督二脉。

   丹田内转,是陈式太极拳拳理拳法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丹田内转的功法,必须与了解太极拳的整个拳理拳法相结合。现在,只能从这套拳艺的一个侧面来阐述一下关于其内功(丹田内转)的一些特征。
1.意注丹田,气沉丹田,丹田真气充盈,是发动丹田内转的基础。打拳时,先入静片刻,洗心涤虑,壹志凝神,检查全身放松状态,引真气下行,意注丹田,感到真气充盈丹田(发热)之后,再由丹田内转启动周身。而且是以外呼吸引动内呼吸,以真气带动小腹内的诸脏器取螺旋形式转动起来。所以,我主张上场打拳起动之前,要适当延长预备式的时间。
2.由外及内,由内及外,内外结合,促使丹田内部转动起来即拳论中讲的胸腰折叠与丹田内转结合。丹田内转,与其他功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孤立的动,不是静坐中求内动,而是内部与整个躯体一起动,动功与静功相结合。从打拳讲,打拳强调走身法,在身法端正的基础上,胸腰走螺旋劲,“刻刻留心在腰间”,以腰为轴,以太极核的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带动全身,走立体螺旋劲,从腰到四肢,都是顺逆缠丝劲,所有动作都是圈,这种周身的螺旋运动是丹田内转的实质。整套拳的大小动作都要与丹田内转相协调—致。如拳论所述:“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出肾入肾是真诀”,“节节贯穿,周身一家”。而且强调以这种内动作用为主、为先。同时又注意内动与外动(内功外功)相结合。丹田内转的方式,包括前后、左右、斜向、横向等多种立体螺旋方式。但都要与外形协调一致。如丹田走前后圈时,外形也走前后卷放、开合、蓄发,如“左冲”“右冲”等势;丹田走左右圈时,外形也要走左右螺旋,如“掩手肱锤”、“三换掌”诸势;丹田走斜圈,外形动作也是斜向旋转,如“白鹤亮翅”、“六封四闭”等拳势。
3.以提肛、松胯和两臀翻沉为特征的骨盆运动。陈式太极拳的丹田内转法,是呼吸运动、腹部运动、骨盆运动三结合的一种锻炼方式。拳论强调“裆走下弧”、“提肛、松胯”、“吸气收腹,呼气突腹”,“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等等。这些措施实质是增强骨盆运动。人体骨盆及骨盆肌正好象一个保护盆,从左、右,后、下几个方面来保护人体小腹内重要的脏器,手臂和脚腿则可以从前方保护它。打拳时经常提肛、松胯,沉翻左右两臀、会阴处一提一松,骨盆处髋关节立体螺旋式的上下转动,即斜向走“8”字形的运动。都可以使人注意会阴穴,增强人体下部的活动,从而使大脑皮质与下部内脏器官关系密切起来(即气功中讲的心肾相交),以调节内分泌机能。并且可以使腹肌、骨盆肌,以及下部器官的各种括约肌、提肌、竖立肌经过一收一放、一紧一松的锻炼,而保持良好的弹性,这对增强性机能和增加性激素都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取得“炼精化气,还精补脑”之功效。
4.外呼吸与内呼吸相结合,呼吸与动作相结合。丹田内转其实质就是一种丹田呼吸法,它与肺呼吸、体呼吸谐调一致,故称为内呼吸。所谓呼吸与动作相配合,主要是指这种以丹田呼吸为核心的鼓荡之内气与拳架动作相随,所形成的人体特有的一种“周天开合呼吸法”。同时,陈式太极拳的呼吸法注重呼气。这种注重呼气的练拳方法,是许多武术门派所重视的,它既有利于呼净肺部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又有利于导引真气下行。根据现代医学家分析,常常注意呼气有利于肌体放松,对神经系统有好的影响。从丹田内转的功法考虑,注意呼气可以便真气顺任脉下行,气聚丹田。
5.动功、静功和辅助功相结合。陈式太极拳是动功静功相结合的一个拳种。这种动功静功兼练含义:主要是指打拳过程中,达到动(体)静(脑)相结合。打拳时怎样使大脑得到平静这其间有微妙的道理。因为两套拳有155个势子,700多个动作,为了节节贯穿、连绵不断、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打起拳来只能壹志凝神,循规蹈矩,脑子一点也不能“走私”。每次运行,大脑都要专注于那些复杂而又已熟悉的动作,从而使大脑得到平时难以得到的平静。而四肢和躯体,则在进行难度较大的运动。即“以一念代万念”,使人体“司令部”在肢体运动中得到休整。正如艺术理论家温克尔曼所讲述的一种状态,“就象大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寂静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涛汹涌”。陈式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比某些动作简单的运动方式效果好就好在这里。因为跑步、简易体操等运动方式,在运动过程中,大脑往往容易“开小差”。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动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太极拳的内劲,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由内及外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它不同于外家拳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训练方式而获得的劲力。太极拳是由缓慢、轻松、柔和、曲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疑难、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由内到外产生劲力。太极内劲特别注重内中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经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再配以肢体的圆运动,练就一种混圆一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变化无端的圆形体。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意识,形成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和、眼、身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太极拳内劲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的突发,这时内劲的来源是靠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在后足蹬地发内力的瞬间,后胯往下坐,前腿膑骨向前指,前脚猛然往下一沉,压缩横膈腊膜,使腹腔突然膨胀,肚皮绷紧,好像一在块石头落入水中,一下子把水溅物很高。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这时是力由脚起,集中于腰肾,意念经脊骨、膻中,再经肩井布于两膊,达于手指。这样发力,实际上是在瞬间调动和集中全身各处潜在的强大的内功力量,恰好对准其被引化落空的不平衡处,如激光冲射出去,这种高压式的内劲功力,是无坚不摧的。发劲时必须做到沉着松净,专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后腿蹬,脚趾抓地,上下相随,完整而富有弹性,即将全身所蓄之戏一呼即出,由脚而腿而腰至于肩、肘、手,疾似电掣,三节齐到力增加。在懂得原理后,我们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锻炼时,就必须遵照上述原理,反反复复多次练习,由运劲、发劲,节节贯串地把刚劲练熟,有意识地整体行动。学发劲也吊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随必所欲。太极拳除适时的刚发外,更多的是以小力胜大力,以慢胜快。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刚过程也就是一种灵活、轻便、敏捷而力整的内劲的体用。固然这种内劲力度不一定要强大于对方之力,甚至比对方力小,但运用太极原理和技巧,可以击倒对方而达到制胜之目的。太极拳手与对方接手时,总是先用比对方弱小的力去棚住,然后顺着对方力的方向粘化。这样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又能借对方之力,运用合力来打击对方。通常用手、腕、小臂去搭接对方。通过极为灵敏的反应,用手缠丝,臂腕转动、滚卷,粘随上对方拳脚,顺其力进身。一般是塌腰、收腰、坐胯、转脚,在对方刚猛、短骤之力将尽时,我迅速发力反击。反击时,我迅速发力反击。反击时的特点是大接触对方身体后开始伸臂发劲,而发劲则是在与对方相接触时刻制敌,力不是瞬间快发快收,而是要使对方身体产生倾斜换重,这种柔运骤发随即柔运的特殊劲力能使对方陷入我的控制之中。与此同时自身是以分清虚实和重心偏移不来产生偏心力矩作为力量源泉。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虚实一定要掌握分寸,虚实变化产生重心移动这是产生动力的基础。上面所述的前弓后蹬发劲要快,始终注意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这样就是靠两脚的移动,随时地变换虚实,并协调身、手等各部位,以保证身体平衡和偏心力矩打击对方。培养太极拳内劲是平时日积月累不断地锻炼而逐步提高的,具体训练方法是中各自师传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成功经验,明白和掌握其中的力学原理,先从盘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与呐劲的直接关系,认识它们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再花时间下气力,按照上述体会,遵循太极拳法则,选择个别动作,逐个逐个认真练习,练出功力来,切莫囫囵吞枣。现流传陈发科先生所传的缠丝抖劲就有三千多个动作,相传张三丰之徒“武当七子”之一的宋远桥之后人所承袭的太极拳法是一个架式一个架式地单独练好,不像现在的一套流水线套路,世称“三世七”。这都有助于我们提高太极拳的训练水平。同时,加强推手练习,多做发力训练,把太极拳技艺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内功心法-打坐,就是坐桩。对于调理内气,更加深刻的理解陈氏太极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陈瑜先生传授给我的打坐内功共有六个动作,每个至少要做五分钟,我从今年正月初三开始练习,目前一周多的时间里,感到手掌发涨,好象手掌过敏似的,非常涨,师父讲这是刚练的正常现象。今天早晨,我问师父如何结合周天开合,来加意念使气在身体中循行。师父讲,现在阶段还不到时候,因为你还控制不了气的运行轨道,而且,把气调起来,却下不去,气总在胸中横着,对身体和以后进步反而不利。只要强调气沉丹田就可以了。下面,我来转述一下本套打坐内功修炼法。
预备式:
自然盘腿坐下,可以是床和垫子,不要太硬。上领下沉。两手自然放在膝盖上。耳听身后,两眼可以微闭。用鼻尖吸气,用嘴唇吐气。舌尖要抵上齿龈,上下牙齿微闭,嘴唇不要张开吐气,要微闭,似闭不闭,气从齿逢和唇逢间被徐徐吐出。如果两眼要睁开,则吸气时候,加意念,目光内敛,呼气时候,目光放长,放远。注意头顶向上的领劲,腰不可以塌,但是,必须注意气沉丹田,这样过几分钟,洗心涤虑,平静安舒,就可以往下进行了,我的感觉是,只要一坐下,按照要求去做,一呼一吸就有气感了。
第一个动作,两手合十。
这个动作看上去非常简单,就是盘腿坐在那,两手合十在胸前,象菩萨或唐僧在念阿密佗佛。其他身体各部位要求和预备式一样,但是,外静而内动。两手合十,五指微分开,吸气时候,中指向上领劲,呼气时候,五指向下钩,加意念,往下抓,沉,钩劲,要注意气的下沉,两手心要空。从外型上看,好象人坐在那里什么也没有动,实际上,内动十分明显。两手合十时候,两肘一定要朋圆。这个动作至少要做五分钟以上,师父讲“时间越长越好,一定要注意头顶的上领,不要让腰断,塌,要拔,丹田气要沉。还有,从外表上看,人在那里是静止的,主要是内动,加意念的内动。

秘传太极拳内功
(一)丹田内转法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丹田内转,从武术和劳动角度来说,它是使人体产生松活弹抖型的爆发力的太极内功;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它又是“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
古往今来,人类在不断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那么养生大道最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炼精”。没有“炼精”的功夫,也就谈不上“化气”、“化神”和“还精补脑”。当然炼精也离不开真气的带动。炼精、化气是相辅相成的。但炼精毕竟是养生的筑基功。梁代医学家陶弘景云:“养生之道,以精为宝。”《性命圭旨》把炼精列为“首关”,有云:“初关炼精,为动静兼用之功。”一些炼功的人往往只讲练气、养气、运气等等,而很少谈及炼精之法。无精,气从何而来触及到“精”字,也是多讲“保精”、…陪精”、“戒欲”、“节欲”、“禁欲”、以及“上士分床,下士异被”等控制性生活诸法。只讲“节流”,不讲或很少讲“开源”。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何谓精这里讲的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特别是性腺的分泌物,即激素(荷尔蒙)。这种激素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转化为真气,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这种激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引起各种疾病。产生这种生命要素的主要部位在丹田,即小腹。
丹田,向来是为养生家所重视。道家养生家认为丹田是练功的“根”,为“安炉立鼎”炼金丹的地方。《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是“积精累气”之所。《胎息经》所言胎息的部位也指此处,认为此处为人体生命之源(人体力学家认为此处是人体重心、中心所在)。前人讲:“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太极拳家则把丹田称为“太极点”,系太极拳运动的轴心,故又称“太极核”。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创编人陈王庭遗词所云:“一卷《黄庭》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陈氏太极拳图说》),当时造拳也是参照《黄庭经》,抓住了这个炼功的关键部位,而提出了“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相结合”,作为太极拳的内功功法,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套内功、外功兼练的拳种。
丹田,一般都指脐内向里斜下一寸三分(又称一寸半)处。即小腹之内,骨盆之中,膀胱之后,骶椎之前,会阴穴之上,气功家称此处为储藏真气的“夹室”。其实,此处是人体许多重要脏器所在之地。尤其是生殖器官聚集的地方。由外及内进行剖析,首先是腹肌,腹肌是牵动人体腰部及下肢力量的关键,它并对小腹内的脏腑起保护作用。其内部则是生殖腺聚集的部位。如精囊腺、前列腺、女性的卵巢等性分泌腺。科学家认为增强有关内分泌脏器的机能,是增强人体生命活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性机能的增强,可以保证人体产生自身所需要的性激素。这些激素是促进人体各器官生长、发育,并持久地维持其正常状态,延长寿命的极其重要的生命原素。
运动这个部位,即某些运动家提倡的“腹部体操”、“骨盆体操”、”海底运动”等,也就是太极拳运动强调的“丹田内转”之内功功法。可以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增强性功能,培养真气,增强内分泌,产生性激素,从而达到健美、健脑、嫩肤。这种丹田内功与整体运动(外功)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境域。
从技击角度分析,这种丹田内转功法,则是太极拳所特有的螺旋型的松活弹抖劲的动力源泉。拳论所谓“主宰于腰”,实质上就是主宰于丹田。太极拳运动发劲时,丹田内部潜转活动的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表现在:发,则放射到四肢,即气贯四梢;卷,则从四梢收到丹田,即气聚丹田。但这种力量的收和放,都不是直线的,而是通过人体所特有的一系列的螺旋动作、节节贯穿地来实现。平素的套路锻炼,推手、单式锻炼,一招一势都着眼于丹田潜转,着眼于丹田内转带动四肢乃至周身,不断发挥丹田内转这种人体的枢纽作用对于增强人体的自卫、技击能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拳论中所谓:“周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出都是手,”即这种丹田爆发力的形象描述。
(二)丹田内转功法的基本特征怎样“抓住丹田练功夫”各种功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有的取站桩功,有的持静坐法,有的则配合以简单动作,称为动功,还有更简要的方法采取揉腹法、揉肾囊等,方法各异。陈式太极拳则与众不同,它是在复杂的拳势演练过程中(第一路83势,近400个动作;第二路7l势,近300个动作),意注丹田,以意领气,气沉丹田,然后取逆腹式呼吸法,以真气带动,调动丹田内转,丹田内转又带动全身的螺旋式运动。形之于外则为“顺逆缠丝”、“胸腰折叠”诸形式。而且强调丹田内功与四肢、躯体动作完全协调一致,叫做“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拳论云:“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打起拳来,小腹内部内气鼓荡,翻江倒海;外形则转臂旋腕,旋腕转背,旋踝转膝,以丹田内转为核心(原动力),贯串整体一系列的螺旋运动,非圆即弧。这种丹田内转功夫,可以使腹部脏器,特别是盆腔内的脏器,通过自我摩荡,自我按摩,而增强其机能,生精化气,有益于打通前后三关,舒通经络,通任督二脉。
丹田内转,是陈式太极拳拳理拳法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丹田内转的功法,必须与了解太极拳的整个拳理拳法相结合。现在,只能从这套拳艺的一个侧面来阐述一下关于其内功(丹田内转)的一些特征。
1.意注丹田,气沉丹田,丹田真气充盈,是发动丹田内转的基础。打拳时,先入静片刻,洗心涤虑,壹志凝神,检查全身放松状态,引真气下行,意注丹田,感到真气充盈丹田(发热)之后,再由丹田内转启动周身。而且是以外呼吸引动内呼吸,以真气带动小腹内的诸脏器取螺旋形式转动起来。所以,我主张上场打拳起动之前,要适当延长预备式的时间。
2.由外及内,由内及外,内外结合,促使丹田内部转动起来即拳论中讲的胸腰折叠与丹田内转结合。丹田内转,与其他功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孤立的动,不是静坐中求内动,而是内部与整个躯体一起动,动功与静功相结合。从打拳讲,打拳强调走身法,在身法端正的基础上,胸腰走螺旋劲,“刻刻留心在腰间”,以腰为轴,以太极核的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带动全身,走立体螺旋劲,从腰到四肢,都是顺逆缠丝劲,所有动作都是圈,这种周身的螺旋运动是丹田内转的实质。整套拳的大小动作都要与丹田内转相协调—致。如拳论所述:“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出肾入肾是真诀”,“节节贯穿,周身一家”。而且强调以这种内动作用为主、为先。同时又注意内动与外动(内功外功)相结合。丹田内转的方式,包括前后、左右、斜向、横向等多种立体螺旋方式。但都要与外形协调一致。如丹田走前后圈时,外形也走前后卷放、开合、蓄发,如“左冲”“右冲”等势;丹田走左右圈时,外形也要走左右螺旋,如“掩手肱锤”、“三换掌”诸势;丹田走斜圈,外形动作也是斜向旋转,如“白鹤亮翅”、“六封四闭”等拳势。
3.以提肛、松胯和两臀翻沉为特征的骨盆运动。陈式太极拳的丹田内转法,是呼吸运动、腹部运动、骨盆运动三结合的一种锻炼方式。拳论强调“裆走下弧”、“提肛、松胯”、“吸气收腹,呼气突腹”,“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等等。这些措施实质是增强骨盆运动。人体骨盆及骨盆肌正好象一个保护盆,从左、右,后、下几个方面来保护人体小腹内重要的脏器,手臂和脚腿则可以从前方保护它。打拳时经常提肛、松胯,沉翻左右两臀、会阴处一提一松,骨盆处髋关节立体螺旋式的上下转动,即斜向走“8”字形的运动。都可以使人注意会阴穴,增强人体下部的活动,从而使大脑皮质与下部内脏器官关系密切起来(即气功中讲的心肾相交),以调节内分泌机能。并且可以使腹肌、骨盆肌,以及下部器官的各种括约肌、提肌、竖立肌经过一收一放、一紧一松的锻炼,而保持良好的弹性,这对增强性机能和增加性激素都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取得“炼精化气,还精补脑”之功效。
4.外呼吸与内呼吸相结合,呼吸与动作相结合。丹田内转其实质就是一种丹田呼吸法,它与肺呼吸、体呼吸谐调一致,故称为内呼吸。所谓呼吸与动作相配合,主要是指这种以丹田呼吸为核心的鼓荡之内气与拳架动作相随,所形成的人体特有的一种“周天开合呼吸法”。同时,陈式太极拳的呼吸法注重呼气。这种注重呼气的练拳方法,是许多武术门派所重视的,它既有利于呼净肺部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又有利于导引真气下行。根据现代医学家分析,常常注意呼气有利于肌体放松,对神经系统有好的影响。从丹田内转的功法考虑,注意呼气可以便真气顺任脉下行,气聚丹田。
5.动功、静功和辅助功相结合。陈式太极拳是动功静功相结合的一个拳种。这种动功静功兼练含义:主要是指打拳过程中,达到动(体)静(脑)相结合。打拳时怎样使大脑得到平静这其间有微妙的道理。因为两套拳有155个势子,700多个动作,为了节节贯穿、连绵不断、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打起拳来只能壹志凝神,循规蹈矩,脑子一点也不能“走私”。每次运行,大脑都要专注于那些复杂而又已熟悉的动作,从而使大脑得到平时难以得到的平静。而四肢和躯体,则在进行难度较大的运动。即“以一念代万念”,使人体“司令部”在肢体运动中得到休整。正如艺术理论家温克尔曼所讲述的一种状态,“就象大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寂静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涛汹涌”。陈式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比某些动作简单的运动方式效果好就好在这里。因为跑步、简易体操等运动方式,在运动过程中,大脑往往容易“开小差”。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