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阴阳
类别:拳经拳论
更新时间:2007-02-02
浏览次数:4822
中医太极网
太极拳的阴阳
太极拳的阴阳对于其研习者来说是很基本的,必须首先弄清楚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练习者不明白阴阳之理,甚至某些名士也混淆不清。偶读2002年第7期 《武林》之《太极拳阴阳为母解》,文中写道:
阴为意之隐,是虚,是空,是无,是开,是松柔,是虚灵,是舍己从人;阳是阴的对立面,是意之灵,是实,是有,是合,是动,是坚刚。作者祝先生将拳势的每一动又分为 阴动或阳动。
我不禁诧异了,诧异祝先生是否四大意而将阴阳关系弄乱了。关于阴阳关系,武派太极拳前辈郝少如先生在《武式太极拳》一书中对阴阳作了非常明确的解释。
阴阳是太极拳运动的灵魂,太极拳艺的奥妙就在于:无论势法怎样变化;自己阴的始终不暴露给对方,使对方只能接触我的阳方,而得不到我的阴方,这恰如日光向背的道理一样,阴面始终不会被日光所照到。阴阳体现在内劲的涵义上又称 ''''虚实''''。阴便是实,实即是阴;阳便是虚,虚即是阳。要使对方始终只能接触我之虚,而得不到我之实。以虚实体现太极拳艺的奥妙,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达到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的妙境。太极拳运用阴阳的无穷变化作为制人的方法,使拳艺奥妙无穷。不知阴阳,便不知太极。
太极拳是以内形为阴,外形为阳;精神为阴,气势为阳;柔为阴,刚为阳;静为阴(静是指运动时的一种心静神舒休静的状态,非静止之意),动为阳;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在前者为阳,在后者为阴。
阴阳必须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合作,才能做到所谓的''''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互济''''。
由此再看祝先生所分解的阳动或者阴动,很明显与太极拳阴阳互济不分离的原则相背。拳势的每一动应该既有阴动,又有阳动,是阴阳互动、互济而均衡。此动为阴动,彼动为阳动,将阴阳割裂开来,是对太极拳阴阳的曲解。
遵循阳在外为虚,阴在内是实的基本原则,我们未看看太极拳术的阴阳。就四肢而言,臂、手为阳是虚,腿、足为阴是实。两手或两足之间也分阴阳。就两腿而言,前足为阳,后足为阴,由此构成习练太极拳的特殊站姿,即两手与一足有包围一实腿之意,谓;三虚包一实。就两手而言,在外、在上、在前者,多用于防守,为虚;反之多用于进攻,为实。就一足而言,虚足并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实足并非完全占煞,贵乎腾挪,既有入地生根之下意,又有上提欲动之势。足落放于地应前脚掌为虚,脚跟为实;足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就一足而言,看似全脚着地,实为以足跟为轴的灵动拧旋。就每一手而言,手指为阳,掌根为阴;掌外侧是虚,多用于吞化来势,掌内侧是实,多用于攻击。阳手也非松软无力,虚中有实;阴手也非蛮力,实中含虚。此时,有人会提出质疑,进攻时,己实打彼虚,这不是我之阴在外吗?问得好!但应该明白此时两个人已经融为一体。彼之虚是因为我方引进落空而使之失控造成其阴完全变为阳虚,恰如我之阳面。此时,彼虚我实,阴内阳外,是我打击的最佳时机。
讲起来似乎有些深奥,实际操作一下,很容易理解,但巧而用之又比较难,这是太极拳以柔克刚技术之关键及难点,需要悟性,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需要正确方法的引导。
总之,太极拳虚中有实,进中含退:实中有虚,退隐进机。动为虚,静为实,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开为虚,合为实,开中有合,合中寓开,动静开合,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其阳在外是虚,其阴在内是实,阴阳干衡而互济的基本法则不能有丝毫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