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养生,源远流长。气功,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采用。
气功养生,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有所发展。远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有关著作中,就有气功的论述。道家的老子、庄子,均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古代的气功,如《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和《庄子》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描述。
现存最早的且完整地描述呼吸锻炼的,要数战国初年石刻文中的《行气玉佩铭》。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简帛医书中,就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帛画。《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地方与气功有关,如《素间·刺法论》的“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后下津令无数”等。
气功一词,首见于晋时许逊《净明宗教录》的“气功阐微”。但这一词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现代才盛行起来。在古代,仍称为导引、吐纳、服气等。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经验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编辑成《养性延命录》,占该书之半的《服气疗病》和《导引按摩》两部分,有些内容与目前在应用的动静功法极为相似。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于绝大部分证候下都载有导引、吐纳的方法,约有260余种,可说是隋代以前气功疗法的一次总结。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一书,其中导引、行气两节,专论古代气功。孙氏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锻炼作用。他还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以及动功“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计十八势、“老子按摩法”计四十九个动作。
两宋金元时代,道教内丹术兴起,古代气功开始融合其中某些部分,这是该时期气功发展的特点《圣济总录》是北宋政和中官修的方书,卷帙浩大。原书未有咽津、导引、服气三部分,是专论气功的。
进入明清时代,古代气功发展的特点是更广泛地为医家所掌握、所应用,气功养生的专著各在60余种以上。如《保生秘要》列述了近四十种病症的导引运动方法。明朝名医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中,记载了一些练功方法,提出了“内景坠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的练功体会。清朝汪切庵所著《医方集解》中,记载了调息功的详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政府的中医政策指引下,气功疗法更得到了蓬蓬勃勃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