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英 (广西南宁市卫生学校 广西南宁 530100)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34-0032-02
【摘要】 冬季饮食养生,要顺时。冬属水,其气寒,主收藏,肾与冬相应,冬季饮食养生应以驱寒、养藏、养肾为主,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阳护阴。
【关键词】 中医 冬季 饮食 养生
无论是我国的中医学,还是现代科学,都非常提倡顺时养生,即按照一年四季气候冷暖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从而达到健康身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一年四季中,最寒的季节是冬季,在冬季,如何顺时养生?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更好的顺时养生?本文试从中医角度对其进行阐述。
1 冬季养生中医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拢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湿,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天草木凋零,冰冻虫伏,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也要“养藏”,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体内的“热能”和生命的“动力”。这“热能”和“动力”,中医学便称之为“阳气”。因此,冬季养生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以驱寒、养肾、养藏为主,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阳护阴。
2 中医冬季饮食养生基本观点
2.1 以食物热气治寒
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提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冬季阳虚阴盛,宜食温性食物,以食物热气治寒,以“和血行气,壮神御寒”。常见的温热食物有:牛肉、羊肉、狗肉、鸡肉、桂圆肉、枣、蛋类、山药、猪血、糯米、韭菜等。一般人认为热性食物食越多就越能御寒,这种认识就不太全面。大量地进食辛热之品,一方面会内扰阳气,使之外泻,另一方面会使热积于内,形成痰热淤血,至春引发温病,或者诱发宿疾。故热性食物不可过食。因人制宜,可适量饮酒以御寒,但切忌过量。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以驱风御寒。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烹调方法上,尽量以炖、焖、蒸、煮等以水为传热媒介的加热方式为主。这不仅可以保护食物的性能,提高食物的效用,而且有利于脾胃的吸收和消化,对脾胃的保养也较有利。熏、炸、烤、煎这类的烹调方法,则应少用或不用,因为容易破坏食物的性能,增加燥热之性,还会产生有害物质。
2.2 养肾防寒
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即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因此,冬季养生亦要注重养肾防寒。冬季的气候特点为“寒”,寒邪易伤肾阳。所以,冬季养生调养摄取食物当以补肾温阳、培本固元、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冬季调养摄取的食物宜温性,忌寒凉。常以鹿肉、狗肉、羊肉、麻雀、韭菜、虾仁、栗子、胡桃仁等温补肾阳,以海参、龟肉、芝麻、黑豆等填精补髓。
2.3 冬季易进补
我国民间历来有冬令进补的习俗。“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冬季不补,春季受苦”的谚语。虽然这在现在听起来有些夸张,可它蕴涵了很丰富的科学道理。一是补品温性较多,适用于气温较低冬季;二是腻滞厚味的营养食品在冬季也易为人们所消化吸收;三是营养食品易于保存,利于连续使用而不致变质;四是客观上人体适应冬季寒冷气候环境的需要,也要增加营养和热量,它也是人们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需要。但在进补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2.3.1食补胜于药补
许多人往往习惯于服用些人参、鹿茸、阿胶、黄芪之类补药,固然对人体各有益处,但如果服用不当就会带来一些副作用,而适当地进行食补,即经济又没副作用之虑。所以,冬令进补养生,首先应遵循“药补不如食补”的原则,以食物之性,补机体之虚,纠阴阳之偏。如牛肉味甘,专补脾土;羊肉味甘性热,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鸡肉甘而微温,可温中、益气、补精、添髓,凡虚劳赢瘦者皆可用之;白鸭肉味甘微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素体阴虚偏重者可食之。故注意在平时的饮食中进行养生调摄,能达到“进补”的目的。
2.3.2抓紧进补时间
冬令进补最佳时间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按照中医“冬至一阳生”的观点,“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之后,阴气始退,阳气渐回,此时进补能够使自然界阴阳之气相配合,促进体内阳气萌生,保护阴精的潜藏,保证来年的春天有一个精力充沛的机体。
当然,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
2.3.3进补时要注意调补
经常有人会反映平时很注意饮食保养,一到冬天就会吃不少补品,但流感、支气管炎等老毛病还是照犯!这种情况在中医看来,就是“不受补”的表现。“受补”还是“不受补”,关键在脾胃。冬令进补不要过于滋腻厚味,以易于消化为准则。对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人,在滋补品中应增加健脾开胃药物,并减量缓缓调服,一旦出现厌食,脘腹作胀较重者,应暂停滋补品,先调理好肠胃再服,防止“闭门留寇”。在外邪未尽情况下,不可过早进补,原则上先清除外邪后再进补。当外邪比较轻微,也可在补品中加入固表祛邪药物,如黄芪、防风等攻补兼施,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同时冬季饮食切忌粘腻、生冷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阴,易使脾胃之阳受损。
2.3.4 忌峻进滥补
食补应平稳缓和,忌矫枉过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冬季进补也是同样的道理。合理、科学地“吃”才会受益无穷;盲目进补,滥用营养保健品,反而会损害身体,贻害无穷。在进补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无虚不补。有些人群本来身体健康,但也想通过冬令进补来个所谓的“超常发挥”,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冬令进补以补为主,兼顾治病祛邪,主要作用是使因虚致病或因病致虚者,以及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恢复到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所谓“超常发挥”是不实际的。
2.4 冬季勿忘“养阴”
秋冬季节要注意阴精的顾护。机体经过漫长的春夏炎热之后,消耗了大量的阴液,再加上秋天气候干燥,使阴液进一步受损;而且到了冬天,机体阳气入里,体表汗孔闭合,体内阳气较盛,如果此时过食温热食品,会热上加热,打破体内的阴阳平衡。养阴可以有效地保持机体阴阳平衡,预防春天的火热证。
2.5 辨证施膳
“辨证施膳”,根据不同的体质、职业、病情、地域选择不同的饮食来进行补养。从根本上讲,这也是从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的。从个人体质来看,肥胖属痰湿质人,应少食肥甘厚腻之品;形瘦火旺木质之人,应忌食辛辣之品;对阴不足阳有余的老年人,不可食大热峻补之品等。
对于自己该不该补,属于何种体质,属于何脏何腑有虚,如何进补,要认真分析,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判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犯虚虚实实之戒。比如阴虚体质的人就应适当多食些羊肉、鸡肉、鹅肉,以补虚益气、养胃生津;偏于气阴不足的食补以鸭肉、鹅肉为好。《随息居饮食谱》中指出:鸭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偏食于气虚,阳虚的人可服食羊肉、鸡肉、人参、核桃仁等;血虚、阴虚的人可食鳖肉、鸭肉、阿胶、当归、银耳等。而如果是阳虚的人,就要多吃性质温热、具有补益肾阳、温暖脾阳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猪肚、淡菜、韭菜、辣椒、刀豆、肉桂等。在补养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还应适当进食补阴的食物,阴阳并补。阴阳两虚,羸弱之人,则当在补阴的基础上,加入补阳之品;多食温阴、滋阴填精的食品,如牛骨髓、蛤蟆油之类;
2.6 冬季宜吃“黑”
在冬天就吃而言,最能发挥保健功效的莫过于“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菇、乌骨鸡、乌贼鱼、甲鱼、海带、紫菜等。按照五行理论,黑色属于肾,肾与冬季相应,黑色入肾。肾主藏精,肾中精气为生命之源,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及免疫力、抗病力的强弱与肾中精气盛衰密切相关。“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通于冬气”。因此,冬季是补肾的最佳时机,而黑色食品是补肾的最有效手段。食用黑色食品,能够益肾强肾,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与羊肉、狗肉一类温肾壮阳食品不同的是,黑米、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品不仅营养丰富,为诸之食品之冠,而且大多性味平和,补而不腻,食而不燥,对肾气渐衰、体弱多病的老人以及处在成长发育阶段、肾气不足的少儿尤其有益。
2.7 遵循“减咸增苦”的原则
冬季是肾主令之时,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若咸味吃多,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故《四时调摄笺》中指出:“冬日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所以,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抗御过亢的肾水,以保心肾相交。如苦瓜、苦菜、芹菜、芥兰、莴笋、苦丁茶均可养心。
2.8 适当摄入凉性食物
冬季虽然以温热的食物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凉性食物彻底划清界限。这是因为冬季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再加上冬季空气干燥,人们活动量相对不足,非常容易造成体内积热不能适当散发。如果再过多地食用羊肉、狗肉等温热性的食物,非常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表现为上呼吸感染、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便秘等,因此,冬季脾胃功能正常的朋友不妨适当摄入点冬瓜、黄瓜、芹菜、香蕉、梨等凉性的果蔬,以及时起到“灭火器”的作用。当然,脾胃虚寒或阳虚患者还是要和凉性食物保持距离的。
此外,冬季进行御寒,调整饮食的同时,应进行耐寒力锻炼。若一味依赖食物御寒,过多地食用高热能高脂肪的食物,一冬下来,有可能多长出赘肉,给原来就胖或心血管功能不佳者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冬天应坚持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打太极拳、散步、打球等,这样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加强胃肠道对营养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食而受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