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1)
类别:中医养生
更新时间:2007-04-23
浏览次数:4826
中医太极网
朝代:晋
年份:公元256年
<目录>
<篇名>林序
属性:臣闻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医者虽曰方技,其实儒者之事乎。班固序《
艺文志》,称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又云∶方技者,论病以
及国,原诊以知政。非能通三才之奥,安能及国之政哉。晋·皇甫谧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
静寡欲,有高尚之志。得风痹,因而学医,习览经方,前臻至妙。取黄帝《素问》、《针经
》、《明堂》三部之书,撰为《针灸经》十二卷,历古儒者之不能及也。或曰∶《素问》、
《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
之坚脆,
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
卷
传,学之者鲜矣。唐·甄权但修《明堂图》,孙思邈从而和之,其余篇第亦不能尽言之。国
家诏儒臣校正医书,今取《素问》、《九墟》、《灵枢》、《太素经》、《千金方》及《翼
》、《外台秘要》诸家善书校对玉成,缮写将备亲览。恭惟主上圣哲衣冠文物,光辉上下,孝慈仁
德,蒙被
化之一端云。
\x国子博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郎中臣孙奇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上\x
<目录>
<篇名>皇甫序
属性: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
,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
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后。伊芳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中古名医有俞跗、医缓、扁鹊,秦有医和,汉有仓公。其论皆经理识本,非徒诊病而已。
汉有华佗、张仲景。其它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
于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于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
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
曰
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仲景论广伊芳尹汤液
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可施用。按∶《七略
·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
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
《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觉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
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
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
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况物理乎?事类相从,聚之义也。夫受先人之体,
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
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
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于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后其闲暇,当撰核以为教经云尔。
<目录>
<篇名>序例
属性:诸问,黄帝及雷公皆曰问。其对也,黄帝曰答,岐伯之徒皆曰对。上章问及对已有名字
者,则下章但言问言对,亦不更说名字也。若人异则重复更名字。此则其例也。诸言主之者
可灸可刺,其言刺之者不可灸,言灸之者不可刺,亦其例也。
\x晋·玄晏先生皇甫谧士安集\x
\x朝散大夫守光禄直秘阁判登闻检院上护军臣林亿\x
\x朝奉郎守尚书屯田郎中同校正医书上骑都尉赐绯鱼袋臣孙奇\x
\x朝奉郎守国子博士同校正医书上骑都尉赐绯鱼袋臣高保衡\x
<目录>卷一
<篇名>精神五脏论第一
属性:黄帝问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何谓德、气、生
、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对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
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
精出入谓之魄,可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
思远慕谓之虑,因虑处物谓之智。故智以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
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生,长生久视。是故怵惕思虑者则神伤,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
正;因悲哀动中者,则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
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荡惮而不收(《太素》不收作失守)。
《素问》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故气上。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故气缓。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两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恐则神却,却
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热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惊则
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劳则喘且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思则心有所
伤,神有所止,气流而不行,故气结。(以上言九气,其义小异大同。)
肝藏血,血舍魂;在气为语,在液为泪。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素问》曰∶人卧血归
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心藏脉,脉舍神;在气为吞,在液为汗。心气虚则悲忧,实则笑不休。
脾藏营,营舍意;在气为噫,在液为涎。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
溲不利。(噫音作嗳。)
肺藏气,气舍魄;在气为咳,在液为涕。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
(《九墟》作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气;在气为欠,在液为唾。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察五脏
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而谨调之。
肝气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其精不守(一本作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令人阴
缩而筋挛,两胁肋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素问》曰∶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
志为怒,怒伤肝。《九卷》及《素问》又曰∶精气并于肝则忧。解曰∶肝虚则恐,实则怒,
怒而不已,亦生忧矣。肝之与肾,脾之与肺,互相成也。脾者土也,四脏皆受成焉。故恐
发于肝而成于肾;爱发于脾,而成于肝。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也。肾藏精,故恐同其
怒,怒同其恐,一过其节,则二脏俱伤,经言若错,其归一也。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 (音窘)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素问》曰∶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九卷》及《素问》又曰∶精气
并于心则喜,或言∶心与肺脾二经有错,何谓也?解曰∶心虚则悲,悲则忧;心实则笑,笑
则喜。心之与肺,脾之与心,亦互相成也。故喜发于心而成于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一过其
节,则二脏俱伤。此经互言其义耳,非有错也。(又杨上善云∶心之忧在心变动,肺之忧在
肺之志。是则肺主于秋,忧为正也;心主于忧,变而生忧也)
脾,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素问》曰∶脾在
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九卷》及《素问》又曰∶精气并于脾则饥(一
作畏。)
肺喜乐,乐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其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素
问》曰∶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九卷》及《素问》又曰∶精气并
于肺则悲。
肾,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俯仰,毛悴色夭,死于季夏。《素
问》曰;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怒,怒伤肾。《九卷》及《素问》又曰∶精气并
于肾则恐,故恐惧而不改(一作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
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观察病患之态,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也。
<目录>卷一
<篇名>五脏变第二
属性:黄帝问曰;五脏五 ,愿闻其数?岐伯对曰∶人有五脏,脏有五变,变有五 ,故五五
二十五 ,以应五时。
肝为牡脏,其色青,其时春,其日甲乙,其音角,其味酸(《素问》曰肝在味为辛
,于经义为未通。)
心为牡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征,其味苦(《素问》曰心在味为咸
,于经义为未通。)
脾为牡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
肺为牝脏,其色白,其时秋,其日庚辛,其音商,其味辛(《素问》曰肺在味为苦
,于经义为未通)。
肾为牝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是谓五变。
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 ;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
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 。曰∶诸原安合,以致五 ?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
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 。
曰∶何谓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
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一作络)满而血者病在胃(一
作胸),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变也。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
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
阴不藏,肾气浊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
根,逆其根则伐其本矣。故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顺之则生,逆之则死;反顺为逆,是
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论五脏相传所胜也。假使心病传肺,肺未病逆治之耳。
<目录>卷一
<篇名>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属性: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清净之腑。脾
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少阴属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
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此六腑之所合者也。
《素问》曰∶夫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象
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
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称六腑虽少错,于理相发为佳。
)
肝胆为合,故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脾胃为合,故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肾膀胱
为合,故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心与小肠为合,故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肺与大肠为合,
故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
五脏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喉见于外。心为之主,缺盆之道, (音滑)骨有
余,以候内 (音曷干)。肝为之主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大小。脾主为
胃(《九墟》《太素》作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
视耳好恶,以知其性。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太素》作HT )大颈张胸,五谷乃容。
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浓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裹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腑也。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目录>卷一
<篇名>五脏六腑官第四
属性: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凡五官者,以候
五脏。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目 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知五味矣。《素问》曰∶心在
窍为耳(一云舌)。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
,寄在于耳(王冰云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故肝气通于目,目和则能视五色矣。《素问》曰
∶诸脉者皆属于目。又《九卷》曰∶心藏肺,肺舍神。神明通体,故云属目。脾气通于口,
口和则能别五谷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
《素问》曰∶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阴也。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
腑不和,则留结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
矣。邪在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
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自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一作尽期)而
死矣。
<目录>卷一
<篇名>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属性:黄帝问曰∶人俱受气于天,其有独尽天寿者,不免于病者,何也?岐伯对曰∶五脏者固
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大小长短浓薄结直缓急者。凡此二
十五变者,各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也。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太素》云外邪不能伤),易伤于忧;心大则忧弗能伤,易伤于
邪(《太素》亦作外邪);心高则满于肺中,闷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
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
,无守司也。(杨上善云∶心脏言神有八变,后四脏但言脏变不言神变者,以神为魂魄意
之主,言其神变则四脏可知,故略而不言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一作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逆气;肺高则上气喘息咳逆;
肺下则逼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逆上气;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也(一云易伤于热
喘息鼻衄);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病胸胁偏痛。
肝小则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善(一作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
上支贲加胁下急,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
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偏痛。
脾小则安,难伤于邪;脾大则苦腠 (音停)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 引季胁
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外易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
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螈 善胀。
肾小则安难伤;肾大则(一本云耳聋或鸣,汁出)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于邪;肾
高则善病腰膂痛,不可以俯仰(一本云背急缀耳脓血出或生肉塞);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俯仰
,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善腰尻痛
。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以善常病也。
曰∶何以知其然?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 者心高,
小短举者心下, 长者心坚, 弱小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一作面)一方者心偏倾。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一作大)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
下,好肩背浓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浓者肺端正,膺偏竦(一作欹)者肺偏倾
。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 者肝高,合胁脆 者肝下,
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胁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
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
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凡此诸变者,持则安,
减则病也。
曰∶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弗能感也,大寒甚热
弗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曰∶五脏六腑,邪之舍
也。五脏皆小者,少病,善焦心,人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
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
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善盗,不可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曰∶愿闻六腑之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也。《素问》曰∶肺之合皮也,其
荣毛也,其主心也。下章言肾之应毫毛,于义为错。
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也。《素问》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其义
相顺。
肝合胆,胆者,筋其应也。《素问》曰∶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其义相顺
。
脾合胃,胃者,肉其应也。《素问》曰∶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其义相顺
。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九卷》又曰∶肾合骨。《素问》
曰∶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其义相同。
曰∶应之奈何?曰∶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
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
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波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曲者,小肠结
。
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其身者胃下,胃下者小脘约不利,(《太素》作下脘未约。)肉 不坚者胃
缓,肉 无小裹 标紧,(一本作无小裹累)者胃急,肉 多小裹
(一本亦作累字)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
肝应筋。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
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文者胆结。
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
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
膀胱结。
曰∶薄浓美恶皆有其形,愿闻其所病。曰∶各视其外应以知其五内,则知所病矣。
<目录>卷一
<篇名>十二原第六
属性: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者,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
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骨之气味者也。五脏有疾,出于十二原,而
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二。阳
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二。阴中之太阴肾
也,其原出于太溪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二。膏之原出于鸠尾一。肓之原出
于脖(满设切) (鸟朗切)一。凡十二原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病者也。胀取三阳,飧泄取三
阴(一云滞取三阴)。今夫五脏之有病,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
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
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
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目录>卷一
<篇名>十二经水第七
属性:黄帝问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受水而
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
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对曰∶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
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中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气血
,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定数。其治以针灸,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也。此人之参天地而
应阴阳,不可不审察之也。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足厥阴外合于沔水,内属于肝。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皆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
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
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阳,此一州之阴阳也。此
人所以与天地相参也。
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之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刺之奈何?曰∶足
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而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写。
足阳明多血气,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少阳少血气,刺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阳多血气,刺深五分,留七呼。
足太阴多血少气,刺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少血多气,刺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阴多血少气,刺深一分,留一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也疾,其刺深皆无过二分,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
小大肥瘦,以心料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
此者则脱气。
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浓薄,肉之坚脆,及 之大小,可以为度量乎?
曰∶其可为量者,取其中度者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者也。若失度人之 (音消,渴
病)瘦而形肉脱者,乌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
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目录>卷一
<篇名>四海第八
属性:人有四海,十二经水者皆注于海。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胃者为
水谷之海,其 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 上在大杼,下出巨虚上下
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 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脑者为髓之海,其 上在其盖
,下在风府。凡此四海者,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曰∶四海之逆顺
奈何?曰∶气海有余,则气满胸中 ,急息面赤;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
常想其身大怫郁也,然不知其所病;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
则腹胀满;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不足则脑转耳鸣,胫
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曰∶调之奈何?曰∶审守其 而调其虚实,无犯
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目录>卷一
<篇名>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第九
属性:黄帝问曰∶五十营奈何?岐伯对曰∶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
人经络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
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脉行六
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
二十分有奇。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二千七百息,气行
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百十分有奇。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
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已终矣。(王冰曰∶此略而言之也,细言之,则常以
一十周加一分又十分分之六,乃奇分尽也)。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
天地
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也。(此段旧在经脉根结之末,今移在此。)
曰∶卫气之行,出入之会何如?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天一面七宿,周天四七二十八宿,房昂为纬,张虚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昂至心为阴。阳
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合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亦二十
五周,周于五脏(一本作岁);是故平旦阴气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行于头,循于项,下
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端。其散者,分于目,别(一云别于目锐 ),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外
侧。其散者,别于目锐 ,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
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入足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
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直至于足,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于身三周与十分身之
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
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
人气行于身十二周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人身之
四。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
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云阴脏)一周与十分
脏之八,亦如阳之行二十五周而复会于目。阴阳一日一夜,舍于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
之四(一作二,上文十分脏之八,此言十分脏之四,疑有误)。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
晏者,以奇分不尽故也。
曰∶卫气之在身也,上下往来无已,其候气而刺之奈何?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
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漏水百刻。二十五刻者
,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无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
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在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
必先候其气之加在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少半日之度也。
从房至毕一十四度,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也。从昴至心亦十四度,水下五十刻,
终日之度也。日行一舍者,水下三刻与十(《素问》作七)分刻之四。大要常以日加之
于宿上也,则知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宿,人气在三阳与阴分。常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纷纷HT HT (普巴切),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行百刻而尽矣。故曰刺实者刺
其来,刺虚者刺其去,此言气之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也。
<目录>卷一
<篇名>营气第十
属性: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
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循臂内上廉。注手阳明上行至面。注
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
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 (一作项)内,注目内 ,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
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
脉出腋下臂,入(一作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手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
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
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鬲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一作关)。其支别者,上额
循颠下项中,循脊入 (音氐),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
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行,逆顺之常也。
<目录>卷一
<篇名>营卫三焦第十一
属性:黄帝问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安从会,老壮不
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对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气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
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亦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故日中而阳陇(一作袭,下同)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
十
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名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
已,与天地同纪。
曰∶老人不夜瞑,少壮不夜寤者,何气使然?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利,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减,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营
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而夜不得瞑。
曰∶愿闻营卫之所行,何道从始?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上焦出于胃口,并咽
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手太阴之分而行,还注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营
俱行于阴阳各二十五度为一周,故日夜五十周而复始,大会于手太阴。
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则汗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
道而出何也?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悍
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名曰漏泄。中焦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以受气,
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
隧,命曰营。
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也?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
异名同类也。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也。下焦者,别于回肠,
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为下焦,渗而俱下
,渗泄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也。
曰∶人饮酒,酒亦入胃,米未熟而小便独先下者何也?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
以滑(一作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也。故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
也。
<目录>卷一
<篇名>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属性:黄帝问曰∶愿闻人气之清浊者,何也?岐伯对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
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下行于胃。清者上行,浊者下行。清浊相干,名
曰乱气。
曰∶夫阴清而阳浊,浊中有清,清中有浊,别之奈何?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
浊者下流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曰∶诸阳皆浊,何阳独
甚?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孔窍,其浊者下行诸经。
故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曰∶治之奈何?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
。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取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何谓也?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
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腠理
(一作 )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出泄,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是谓液。中焦受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拥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也。
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曰∶精脱者
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痹,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
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脉脱者其脉空虚。此其候也。曰∶六气
贵贱何如?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目录>卷一
<篇名>津液五别第十三
属性:黄帝问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浓
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
为水胀,不知其何由生?岐伯对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分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故上焦(一作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者为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浓,则腠理
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
为溺与气。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
肾为之主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急则肺叶举,举则液
上溢。夫心系急,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涎出矣。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
作矣,肠胃充郭故胃缓,缓则气逆,故唾出矣。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
,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
,虚则腰脊痛而 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
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于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
顺逆也。
<目录>卷一
<篇名>奇邪血络第十四
属性:黄帝问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何也?岐伯对曰∶血络是也。曰∶刺血络而仆者,
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出黑而浊者,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
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然者,何也?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闷者,何也?血出多而不动摇者,何也
?愿闻其故。曰∶脉气甚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
滑,刺之则射。阳气积蓄久留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和合
于血,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
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
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也。刺之不变而烦闷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气脱,故
烦闷。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而外注于络,如是阴阳皆有余,虽多出血,弗
能虚也。
曰∶相之奈何?曰∶血脉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箸,刺而泻之万
全,故无失数;失数而返,各如其度。曰∶针入肉者,何也?曰∶热气因于针则热,热则
血着于针,故坚焉。
<目录>卷一
<篇名>五色第十五
属性:雷公问曰∶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寒湿之所起也。别之奈何?黄帝答曰∶当候眉
间(《太素》作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
以其色言其病也。曰∶人有不病卒死,何以知之?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曰∶凡病少愈而
素》作庭),大如拇指,不病亦必卒死矣。曰∶其死有期乎?曰∶察其色以言其时。颜者,
首
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
,大肠也。侠傍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王古本作壬字),小肠也。面王以下
者,膀胱字子处也。颧者,肩也。后颧者,臂也。臂以下者,手也。目内 上者,膺乳也。
侠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上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 也。当
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支局(一作节)之部也。五脏
五色之见者,皆出其部也。其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也。其部色乘袭者,虽病甚不死也。曰
五官具五色,何也?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曰∶以色言病之间甚
奈何?曰∶其色粗以明者为间,沉垩(一作夭,下同)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亦甚,其
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其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
从外走内。其色从内部走外部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
者益甚。病生于外者,先治其阳,后治其阴(《太素》云∶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
。与此文异,义同),反者益甚。用阳和阴,用阴和阳。审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
是谓大通。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垩,谓之良工。沉浊为内,浮清为外,黄赤为风,青
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泽者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者为挛,寒甚者为皮不仁。
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审其泽垩以观成败,察其浮散以知近远,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垩为甚
。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肾乘心,心先
病,肾为应,色其(一作皆)如是。男子色在面王,为少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
为本,下为首,狐疝 阴病之属也。女子色在面王,为膀胱字子处病,散为痛,薄为聚,方
圜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 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左为右(一作左),
右为左(一作右),其色有邪,聚空满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
别乡。别乡赤者,其色亦赤,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月。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
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青当筋,
心合脉,赤当脉。脾合肉,黄当肉。肺合皮,白当皮。肾合骨,黑当骨。夫精明五色者,气
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色也。白欲如白璧之泽(一云鹅羽),不欲如垩(一云盐)也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也。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
炭(《素问》作地苍)也。五色精微象见,其寿不久也。青如草滋,黑如 煤,黄如枳实
,赤如 (音披)血,白如枯骨,此五色见而死也。青如翠羽,黑如鸟羽,赤如鸡冠,黄如
蟹腹,白如豕膏,此五色见而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
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营也。凡相
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一作青),面赤
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也。
<目录>卷一
<篇名>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属性:黄帝问曰∶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对曰∶天地之间,不离于五,人亦应
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
此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血气亦不同也。
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济湛湛,好内而恶出,心抑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人,此
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少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嫉
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罔顾是非,为事如常
自用,事虽败而无改(一作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 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宣,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
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
而谦让,卑而不谄,是谓至治。古之善用针灸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知,缓筋而浓皮,不之疾泻,不
能移之。
少阴之人,多阴而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而调之
,其血易脱,其气易败。
太阳之人,多阳而无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
暴死不知人。
少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在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
,气脱而疾,中气重不足,病不起矣。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宜谨审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其容仪,审其有
余,察其不足,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也
。
太阴之人,其状 (音朕)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 (音窘)然
未偻。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险,行而似伏。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 。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臂肘皆出于背。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逶逶然,随随然, 然,哀哀然,豆豆然,众人皆曰
君子。(一本多愉愉然,HT HT 然。)
黄帝问曰∶余闻阴阳之人于少师。少师曰∶天地之间不离于五,故五五二十五人之形
,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岐伯对曰∶先立五
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声,而二十五人具也。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苍色小头,长面大肩,平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材,好劳心少
力,
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右角(一曰少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钛
角(音太,一曰右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鸠鸠然(一曰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
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括括然。
火形之人,比于上征,赤色广KT ,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
,疾心行遥,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了,好颜急心,不寿暴死,奈
春夏不奈秋冬,感而生病,主手少阴窍窍然(一曰核核然)。太征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
阳之上肌肌然。少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 然( 音剔,又音倘
)。右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一曰熊熊然)。判征之人,比于左
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然,熙熙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黄色,大头圆面,美肩背,大腹,好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
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奈秋冬不奈春夏,春夏感而
生病,主足太阴敦敦然。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于左足
阳明,阳明之下 (音咳)然(一曰坎坎然)。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
枢然。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一曰众之人,一曰阳明之上)。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白色,小头方面,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
身(一曰发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奈秋冬不奈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手太阴
敦敦然。太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
脱脱然。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
严严然。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黑色,大头面不平(一云曲面),广颐小肩,大腹小手足(
小一
,
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众之为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桎之为人,
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
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害则病行,失
则忧矣。形色相得,富贵大乐。曰∶其形色相胜之时,年加可知乎?曰∶凡人之大忌
常加九岁。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
人之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失则忧矣。
曰∶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以知形气奈何?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须美长,血多
气少则须短,气多血少则须少,血气俱少则无须,两吻多画。(须字一本俱作髯字,吻音
稳。)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
大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善瘃(瘃音 );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而枯瘁,善痿
厥足痹。足少阳之上,血气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
则无髯,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
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浓;血少气多则 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
外踝瘦而无肉。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小理;血少
气盛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足太阴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
空;血气皆少则善转筋,踵下痛。手阳明之上,气血盛则上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
皆少则善转筋,无髭。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气血皆少则手
瘦以寒。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之
下,血气盛则手拳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瘦以寒;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手太阳之上,血
气盛则多髯,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黑色。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
皆少则掌瘦以寒。
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
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也
。
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血气多;恶眉者,血气少。其
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血气俱不足。审察其形
气
经络之凝泣结而不通者,此于身背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泣,凝泣者致气以温之,血和
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决之乃行。故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
,推而往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
其宛陈血不结者,即而取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别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则刺约毕矣。
曰∶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之乃知,或发针而
气逆,或数刺病益甚。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曰∶重阳之盛人,其神易动,其气
易往也,矫矫蒿蒿(一本作 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喜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
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此人颇有阴者也。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
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阴阳和调者,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
出,疾而相逢也。其阴多而阳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
也。其多阴而少阳者,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之乃知。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
之气也,沉浮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也。
<目录>卷二
<篇名>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属性:雷公问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愿闻其道?黄帝答曰∶经脉者,所以决死
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
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廉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
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然而喘咳,缺盆中
痛,甚则交两手而瞀(音务,又音茂),是谓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
,胸满, (音如)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
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一云卒遗矢无度)。为此诸病。凡十
二经之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
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 外廉上肩,出 (音隅)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
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鬲,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直上至颈,贯颊,下入齿中,还出侠
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颊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
黄,口干,鼽(音求)衄,喉痹,肩前 痛者,大指次指痛不用。气盛有余则当脉过
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
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傍约大肠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侠口
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
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鬲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
廉,下侠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
兔,下入膝膑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
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是动则病凄凄然振寒,善伸数欠,颜黑。
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
,贲响腹胀,是为臂(一作 )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 (一作疟)温淫汗出,鼽衄
,口 唇紧,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
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 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鬲侠咽,连舌本
,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鬲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
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
烦心心下急,寒疟、溏,瘕(音加)泄、水闭、黄胆,不能食,唇青,强立股膝内肿痛
,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者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鬲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
系(一本作循胸出胁)。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上出腋下,下循 内后廉,循太阴
心主之后,下肘中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内出其端。是
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满痛, 臂内后廉痛
,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者则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
内侧两骨之间,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下,络心,循
咽下鬲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音拙)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
似折。是主腋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为
此诸病。盛者则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
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会
于后阴,贯臀入 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一作髋)挟脊内,过髀枢,循髀
外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足踉也)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是动
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腰似折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谓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颠疾,头囟(音信)项颈间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
腰尻 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者则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
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
上内,出 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
中,循喉咙,侠舌本(一本云从横骨中挟脐循腹里上行而入肺)。其支者,从肺出络心
,注胸中。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喝喝(一作喉鸣)而喘,坐而欲起
,目KT KT 无所见,心如悬饥状,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
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为此诸病。盛者则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
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鬲,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
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臂行两筋之间,循中
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
胸胁支满,心中 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一作心包络)所生病者,烦
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者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
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
上贯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鬲,遍属
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额(一作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是动则病
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 痛,颊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为用。为此诸病。盛者则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
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
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目
锐,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 下(一本云别目锐 上迎手少阳于额),加颊车,下颈,合
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
从缺盆下腋,循胸中,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
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
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
,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面颔痛,目锐 痛,
缺盆中肿痛,腋下肿痛,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髀膝外至
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者则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
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外踝八寸,交出
太阴之后,上 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
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一云∶其支者,从小腹
与太阴、少阳结于腰髁夹脊下第三第四骨孔中)。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
从
,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精癃闭。为此诸病。盛者
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一作软)则肉不
能着骨也,骨肉不相亲则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
,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面色如黧(一作
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灵枢》云∶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
,上下不通而终矣。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弗营则肌肉濡,肌肉濡则
人中满(一作舌痿),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
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着,皮节着则爪枯毛折,毛折者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九卷》云∶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上下不通,上下不通
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足厥阴气绝则筋弛,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
舌本,故脉弗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
辛死,金胜木也。《九卷》云∶中热嗌干,喜溺烦心,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五阴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运为志先死,故志先死则远一日半而死矣。
太阳脉绝,其终也,戴眼,反折螈 ,其色白,绝汗乃出,则终矣。
少阳脉绝,其终也,耳聋,百节尽纵,目橐(一作HT ,一本无此字)系绝,系绝一日半死
,其死也,目白(一作色青白)乃死。
阳明脉绝,其绝也,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而不行(一作不仁),则终
矣。
六阳俱绝则阴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则
气先死矣。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此十二经之败也。
<目录>卷二
<篇名>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属性:黄帝问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之脉独动不休何也?岐伯对曰∶足阳明胃脉也,胃者
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脉一呼再
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
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于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
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于鼻,藏于心肺,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九卷
》言其动,《素问》论其气,此言其为五脏之所主,相发明也)。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出
焉息,下出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也?曰∶气之离于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岸之
下,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也。
曰∶足阳明因何而动?曰∶胃气上注于胃,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喉上走空窍,循眼系入
络脑,出颔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
明,并下人迎,此胃气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
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阴阳俱盛,与其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曰∶足少阴因何而动?曰
∶冲脉者十二经脉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 中
,循 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足下。其别者,斜入踝内,出属跗上,入大
指之间,以注诸络,以温足跗,此脉之常动者也。
曰∶卫气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无端,今有卒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不随,其脉
阴阳
之
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十二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脉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
故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阴之大络起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
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则卫气以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也。脉之卒
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
也。
雷公问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答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
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
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血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
其血,留之发为痹也。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有寒,则手鱼际之络多青。胃中有热,则
鱼际之络赤。其暴黑者,久留痹也。其有赤有青有黑者,寒热也。其青而小短者,少气也。
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
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能言,闷则急坐之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
手兑骨掌热,虚则欠KT (音掐开口也),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在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实
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腕后一寸,别走太阳。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
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 。实则
筋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颊遍
齿。其别者入耳,会于宗脉。实则龋(音禹)齿耳聋,虚则齿寒痹鬲,取之所别。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实则肘挛,虚则不收,
取之所别。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窒鼻(一云鼽窒)头背痛,虚则鼽
衄,取之所别。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上五寸,别走厥阴,并经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别。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
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实则颠狂,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
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
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癃闭,虚则腰痛,取之所别。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经上睾,结于茎。其病
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热,虚则暴痒,取之所别。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瘙痒,取之所别。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侠脊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
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九墟》无此九字),取之所别。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一身尽痛,虚则百脉皆纵,此脉若罗
络之血者,皆取之。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
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黄帝问曰∶皮有分部,脉有经纪,愿闻其道?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
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十二经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
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
,阴主内。
少阳之阳,名曰枢杼(一作持),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外,以渗于内也。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于
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部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此十二
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
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禀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淅然起
毫
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 破,毛直而败也。曰∶十二部,其生病何
如?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
脉满则入舍于腑脏。故皮有分部,不愈而生大病也。
曰∶夫络脉之见,其五色各异,其故何也?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曰∶经之常色
何如?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曰∶其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曰
∶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
(音皋),淖 则黄赤。此其常色者,谓之无病。五色俱见,谓之寒热。
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味、五时、五位。外有六腑
,以合六律。主持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十二经水、十二经
脉,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也。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
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其离合出入奈何?曰∶此粗之
所过,上之所悉也,请悉言之∶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 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
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足少阴之正,至 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
,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九墟》云∶或以诸阴之别者皆为正也)。
足少阳之正,或以诸经别者为正(一本云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
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侠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 。
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于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
,还系目,合于阳明。
足太阴之正,则别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络于咽,贯舌本,此为三合。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入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
手少阴之正,别下于渊腋两筋之间,属心主,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 ,此为四合
。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于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
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
,此为五合。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 ,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
缺盆,合于阳明。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此为六合。
<目录>卷二
<篇名>奇经八脉第二
属性:黄帝问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对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曰∶冲脉者,五脏
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阴。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
,出于气冲,循阴股内廉,斜入 中,伏行髀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至于
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属跗,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
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曰∶何以明之?曰∶以言道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
可以明逆顺之行也。
冲脉任脉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一作右)行
,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
,不足于血,以其月水下,数脱血,任冲并伤故也。任冲之交,脉不营其唇,故髭须不生焉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上,以下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
,起于气冲,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言冲脉与《九卷》异)。任脉为病,男子
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
强反折(亦与《九卷》互相发也。)
曰∶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为用,髭须不去,宦者独去,何也?曰∶宦者
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营,故无髭须。夫宦者,其任冲之脉不
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口唇不营,故髭须不生。(督脉者经缺不具,见于营气,曰
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 ,是督脉也。)
《素问》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
循阴器,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
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小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
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中。此生病从小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
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
《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
鼻柱,阳脉之海也。(《九卷》言营气之行于督脉,故从上下。《难经》言其脉之所起,故
从下上。所以互相发也。《素问》言督脉似谓在冲,多闻阙疑,故并载以贻后之长者云。)
曰∶跷脉安起安止,何气营也?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
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循人迎之前,上入鼽(《灵枢》作 字),属目
内,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相并相还,则为濡(一作深)目,气不营则目不合也。
曰∶气独行五脏,不营六腑何也?曰∶气之不行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
外濡腠理。
曰∶跷脉有阴阳,何者当其数?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其阴(一本无此二字)当
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
难经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
行,入喉咙,交贯冲脉。此所以互相发明也。又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
溉灌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阴维起于诸阴交也。又曰∶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自冲
脉以下是谓奇经八脉)。又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阳维维于
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为病腰腹纵容,如囊水之状
(一云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状)。此八脉之诊也。(维脉带脉皆见如此,详《素问》
痿论及见于《九卷》)
<目录>卷二
<篇名>脉度第三
属性:黄帝问曰∶愿闻脉度?岐伯对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之六
阴
足,长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长六尺五寸,六六合三丈六尺,五
六三尺,凡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合一尺,凡一丈五
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合八尺,二五合一尺,凡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
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孙络之盛而有血者疾
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目录>卷二
<篇名>十二经标本第四
属性:黄帝问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物者也。其气内循于
五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之不循于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
,外内相贯,如环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
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经之气街者
,能知解结,绍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濡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
天下也。岐伯对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悉言之∶
足太阳之本,在跟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 与舌下两脉。
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千金》云∶窗笼者,耳
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
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上颊颃颡。(《九卷》云∶标在人迎颊上侠颃颡。)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 。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四寸之中,标在背 与舌本。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千金》云∶命门在心上一寸)。
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三寸(一作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 。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腋下合钳上。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下内动脉是也。
手少阳之本,在兑骨之端,标在背 。
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标在腋下三寸。凡候此者,主下虚则厥,下盛则热
,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
引而起之。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 气有街。故气在头者,上(
一作止,下同)之于脑。在胸中者,上之膺与背 。气在腹者,上之于背
,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 者,上之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
,必先按而久存之
。积不痛者,难已也。
<目录>卷二
<篇名>经脉根结第五
属性:黄帝曰∶天地相感,寒热相移,阴阳之数,孰少孰多?阴道偶而阳道奇,发于春夏,阴
气少而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盛阳气衰,故茎叶
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离,何补何泻?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
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要,在于终始,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
终始,针道绝矣。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颃颡,颃颡者钳大,钳大者耳也。
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也。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关折则肉节溃缓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
太阳,视有余不足,溃缓者皮肉缓 而弱也。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病起矣,故痿病
者皆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则骨摇而不能安
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节缓而不收者当核其本。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
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禀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
有余不足,故开折者则气不足,而生病。阖折则气弛而善悲,善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
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
足太阳根于至阴,流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
足少阳根于窍阴,流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疑误)、光明。
足阳明根于厉兑,流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
手太阳根于少泽,流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疑误)、支正。
手少阳根于关冲,流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
手阳明根于商阳,流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此所谓十二经络也,络盛者
,当取之。
<目录>卷二
<篇名>经筋第六
属性: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者,从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
结
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额(一作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
于鼽(《灵枢》作 字)。其下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 。其支者,入腋下,出
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入于鼽。其病小指支踵跟痛(一作小指支踵痛)
,挛急,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
为数,以痛为 ,名曰仲春痹。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上,结于外踝,上循 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
别起于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 季胁,上
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
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鼽。其支者,结于目外 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
筋,膝不可屈伸, 筋急,前引髀,后引尻,上乘 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
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
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斜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
,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 ,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
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侠口,合于鼽,下结于
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
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 疝,腹筋乃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
热则筋弛纵缓不胜,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不胜收,故僻。治之于
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与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
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上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
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胁,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
指支内踝痛,转筋,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脐两胁痛,膺中脊内痛。治
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秋痹。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足太阴而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踝踵,则与足太
阳之
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 及 ,
病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
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
秋痹。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冲 ,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
,结于阴器,络诸经(一作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
,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器。其病转筋者,治
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秋痹。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兑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
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从腋走后廉,上绕 外廉,上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于
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 。其病小指支及肘内兑
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
目
输,其为肿者复而兑之,名曰仲夏痹。(原本复而兑之下有“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
,属目外 ,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
为输”段)。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 外廉,上肩走
颈,合手太阳。其支者,上当曲颊入系于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 ,上乘
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
季夏痹。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上绕 结于
。其支者,绕肩胛,侠脊。其直者,从肩 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鼽。其直者,上出
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一本下有痛字及字)转筋痛,肩不
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际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
上内廉,入腋下,上出缺盆,结肩前 ,上结缺盆,下结于胸里,散贯贲,合胁
下抵季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者,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经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侠
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及胸痛息贲。治在
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兑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
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纲。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治
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吐脓血者,死不治。凡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
急,热则筋纵缓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
纵不收,无用燔针劫刺。名曰季冬痹。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之僻,目 急不能卒视,治此皆如右方也。
<目录>卷二
<篇名>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属性:黄帝问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对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
,而脉度定矣。曰∶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知各几何?曰∶头(一作颈)之
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一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
一尺,君子参(又作三,又作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 长
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 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
。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
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
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 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
太过,小则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一作寸),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
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
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
门者广一尺二寸。(一作三寸。)两颧之间广九寸半(《九墟》作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
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
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项发以下至脊骨长三寸半(一作
二寸),脊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七奇分之一,奇分在下
,故上七节下至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
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乃经之长短也。
曰∶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曰∶谷之所从出入浅深远近
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
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
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一作二)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叶(一作迭,下同)积
,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反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
(一作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
二丈一尺。广肠附(一作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积(一作脊)上下僻,大八寸,径二寸
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
曰∶人不食七日而死者何也?曰∶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
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者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 悍滑疾。下
焦下溉,泄诸小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
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
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
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肠虚,肠
满则胃虚,更满更虚,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
也。故肠胃之中常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五升。故人一日再至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
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饮不食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七日
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