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

类别:中医养生 更新时间:2011-08-12 浏览次数:4951 中医太极网

养生不是简单的spa、按挚之类的小技巧,养生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就近发现有很多人对养生有着很大的误解。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健康已成为人类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人们试图最大限度地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养生作为公认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必由之路,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笔者认为,养生就是我们的生活中的饮食作息,其中心理念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
  饮食有节: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只有先天、后天之精充盈旺盛,人体才能够维持健康的状态。先天之精由母体遗传而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后天之精则由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组成,调养合宜、饮食得法,则后天之精充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养先天之精,从而使人体保持阴阳平衡的状态,身强体健,百病不生。许多疾病常由口而入,要想维持健康的生命状态,必须把好饮食这一关。饮食有节包括四个含义:有洁、有时、有质、有量。
  “有洁”就是要保证饮食的清洁和安全,选购有安全保障的食物,采用恰当的洗涤烹饪方法。         “有时”即三餐定时,三餐定时除了能保证充分的营养供应,使人体精力充沛外,也使消化液的分泌形成规律,从而保证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有质”是对饮食种类的要求,对于健康人,要保证膳食平衡,注意不同营养物质均衡摄入,避免和减少不健康饮食。对于慢性病患者,应针对个体化需求,制订良好的营养饮食方案,适当增加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饮食,避免可造成疾病恶化的饮食。
  “有量”是对饮食的数量提出要求。要保证适量的饮食摄入,过量饮食会加重胃肠负担,除可引发消化和吸收不良之外,还使得过剩物质在体内堆积,引发代谢综合征等。相反,为了减肥而采取极端的节食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张弛有度:张弛有度,简单说就是劳逸结合。人体器官机能好比是弹簧,过度劳累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节、代偿能力,长此以往,器官机能下降,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人们应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中医强调“人与天地相参”、“天人相应”,人和自然必须遵循同样的“道”才能长盛不衰。从现代医学理论讲,人体的功能与代谢有着自身节律,激素的分泌、功能的修复必须是在特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是保持机体功能活跃、维持机体健康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许多人都有运动之后精神焕发的感受,甚至睡眠质量也可得到改善。西医学理论认为,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内脏功能活动,同时达到放松精神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人是阴阳合一的整体,阴阳相生相制,共同维持机体的平衡稳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阴阳和谐均衡是健康的前提。“动则阳生”,运动被认为是养阳的方法之一。现代社会工作方式单一,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没有时间运动。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体阳气虚馁,机体抵抗力下降,脏腑功能不足,正气抗邪不利,因而保持适量的运动尤为重要。
  喜怒有常: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情志过激的致病作用,中医理论中七情致病学说详尽阐述了七情过激导致疾病发生的病理变化。《黄帝内经· 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耗。”情致过激可导致全身脏腑气机的紊乱,出现病理改变,产生诸多病证。生活中夫妻吵架、工作不顺心带来的情绪变化进而引发身体不适的事例比比皆是,因大怒引发中风晕厥甚至死亡的极端事例也并不罕见。
  中国有句俗话叫“笑一笑,十年少”,很多人认为,只有负面情绪(如怒、悲、恐、惊等)才会产生疾病,像“喜”这样的正面情绪应该对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事实并不如此。《黄帝内经·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大意是人在心情愉快时,营卫之气运行通畅,但过度喜悦却可以使心气涣散。《内经》中也有“喜伤心”之说。由此可知,即便是“喜”,如果不加控制,任其发展,也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范进中举,喜而癫狂,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养生不是玄妙的中医理论,没有一劳永逸,不可一蹴而就;养生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更是日日不懈的坚持,养生是相伴一生的生活习惯,养生就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