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道教内观守静等修真之术---传 芗

类别:中医养生 更新时间:2010-11-07 浏览次数:3994 中医太极网

  内观、守静、存思、守一诸术,属道教修真之术,魏晋南北朝之前即已信行。这些术,皆是依据形神相依,形须神立的教义而来。认为人身肢体脏腑器官都有神,神皆有姓字服色。这些神存在于人身,则形体安康,也就是说存神则可以安形、固形。但由于外界有色、香味、欲的引诱,人身之神往往有的被诱引外逸。神离开了形、即生机离开了形体,神不守舍(形),形体就会败坏,生命就要死亡。因此,欲求长生,则必须存神于形体之内。
  内观,亦称内视。据《云笈七签》卷十七《洞玄灵宝定观经》注中解释:“慧心内照,名曰内观。”《太上老君内观经》对内观之法阐述较详,说:“天地构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胚(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人的生命形体受生之时,则阴阳五行诸神,皆已布于全身了。“太一帝君在曰头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魄也。司命处心,纳心源也。无英居左,制三魄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接着说:“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子内观之,历历分也。”但人在始生之时,是“神源清净,湛然无杂”,在受纳有形之后,则“形染六情,眼财贪色,耳则滞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怀健羡,身欲轻肥,从此流浪,莫能自悟”,造成所谓“神不守舍”。由于“心者禁也,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心则神也”,所以内观已身,澄其心以求存其神。《内观经》说:“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窈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由此道教宣扬“内观不遗,生道常
存”。
  守静,即守静使神不出游。此道古已有之。《太平经》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说:“心则五脏之王,神之本根,一身之至也”。人如能清静自居,除去俗念妄想,便可使神长存于身,百病不加,凶邪不入。守静不止,长生不死。《太平经》七十三至八十五中说:“求道之法静为根”,“久久自静,万道俱出,长存不死,与天相毕。俗念除去,与神交结,乘云驾龙、雷公同室,躯化而为神,状若太一”。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兴以道。……其真神在内,使人常喜,欣欣不贪财宝、辨讼真、竞功名,久久自能见神”。唐以后,更以守静为修真首要之道。《老君清净心经》中说:
  人能清静,天下贵之。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而不能者,心未澄,欲未遣故也。能遗之者,内观於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莫得,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既无其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寂无其寂。无寂寂无,俱了无矣,欲安能生?欲既不生,心自静矣。心既自静,神即无扰。神既无扰,常清静矣,既常清静,及会其道,与真道会,名为得道。
  守静与内观有所差异:(一)、守静主要在于遣欲;(二)守静并不内视体中诸神的形象服色;(三)无叩齿念祝之仪式;(四)、最高境界为空寂忘我。
  存思,即用存思之法使外游之神返回身中。内观、守静的目的是存神,使神不外游;而存思的目的则是使外游之神返回身中,以及接引外界五行诸神人人身中。存思之法,古已有之。《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中说:“夫人神乃生内,返游于外,游不以时,还为身害。即能追之以还,自治不败也。使空室内傍无人,画像随其藏色,与四时气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藏像,下有十乡,卧即念以近悬像,思之不止,五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神且来救助之,万疾皆愈。”卷七十二中说:“四时五行之气来人人腹中,为人五藏精神,其色与天地四时色相应也;画之为人,使其三合,其气色者盖其外,相气色次之,微气最居其内,使其领袖见之。先斋戒居善靖处,思之念之,作其入画像,长短自在。五人者,共居五尺素上为之。使其好善,男思男,女思女,其画像如此也”。意思是说,人体有五脏之神,但这些神常出体外游,神不守身,人受共害。如何能使离身之神返回呢?就是画五脏神像,存思不止,五行五脏之神便回来了。神守人身、则病苦俱除。
  汉武帝时,齐人少翁请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神,置祭具以致天神,这是画神致神之始。早期道教便承袭了这种信仰,认为心神合一,人的意念是与神相通的,睹神像而专念思之,便可致神而存神于身。《太平经》卷九十九、一百、一百一之《乘云驾龙图》、《东壁图》、《西壁图》,便是汉代遗留下来的神像画图。至魏晋南北朝,存思已成为上清派修真之主要道法。如《黄庭外景经》则说:“内息思存神明光,出于天门入无间”。《黄庭内景经》说:“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清静神见与我言,安在紫房帏幞间”、“内视密盼尽覩真、真人在已莫问隣。”尔后,道教道书中对存思之道演绎甚多,方法仪式亦趋繁琐。如《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存思》中强调存思之重要说:
  修身济物,要在存思。存思不精,漫澜无感。感应由精,精必有见。见妙如图,识解超进。神气坚明,业行无倦。又说:
  凡存思之时,皆闭目内视。人体多神,必以五藏为主。主各料其事,事各得其成,成正则一而不二,则隐显无邪,无 邪则众如可见,见则与圣符同。同圣即可弘,积学自然感会。是以存思不可懈怠。
  行存思之法,皆有一定的仪式程序。比如《存思三洞法》说:“常以旦思洞天,日中思洞地,夜半思洞渊,亦可日中顿思三真”。其存思之法,先入室东向,叩齿三十二通,瞑目依次思洞天、三真、各咽九气,三真“下入兆身”中之“泥丸上宫”、“绛宫”、“脐下丹田宫中”,咽三洞气毕,仰念祝词,然后转向南,思洞地之皇居,感受“灵符”、“秘言”,仰念祝词;再转向北,思洞渊之仙居,感受“宝符”,仙君“入兆身脐下丹田宫中”,思毕便仰念祝词;然后再转东向,叩齿九通,咽气九过。《存思三洞法》说:“子能行之,真神见形”。又如《老君存思图十八篇》中说:“存思之时,皆应临目常见太上在高座上,老子在左,元君在右;又见经在四方,师在东面;次见十天光仪侍卫文武伎乐,各从方来,朝礼太上”等等。存思之法甚多,而存思之神则更多,比如道宝、经宝、师宝、十方天尊、五藏、五岳、五星、五帝、元成皇老、玄一老子、司命、太一帝君、二十四真、发神、脑神、眼神、鼻神……。皆谓其有姓字服色及身形长短。
  总之,这些都是瞑目的幻想,信仰者用幻想的神异之笔,在脑际描绘出种种幻像幻景,并且幻觉有所感受,而沉迷这种幻想中。
  守一,即使意念专注于身中之某一处,守气守神,静身守神。内观、守静、存思都使意念关注于身中儿处之神,而守一之法只是专注于一。《云笈七签》卷三十三说:
  凡诸思存,乃有千数以自卫,率多烦杂劳人,若知守一之道,一切不须也。《抱朴子·内篇·地真篇》也曾说:
  吾闻之于师云,道术诸经,所思存念 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如……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亦各有效也。然或乃思作数千物以自卫,率多烦难,足以大劳人意。若知守一之道,则一切除弃此辈,故曰:能知一则万事毕者也。
  道教自来十分注重守一之法。如东汉末行世的《太平经》,谈守一的地方便很多。唐人闾丘方远摘抄《太平经》中谈守一的内容,辑为《太平经圣君秘旨》,十分强调“守一”在修持仙道诸术中的重要性。《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中说:“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又说:“守一明法,长寿之根也。万神可祖,出光明之门。……守之无懈,可谓万岁之术也”。《太平经圣君秘旨》中说:“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困,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东晋神仙理论家葛洪,撰《地真篇》阐发守一之要:
  余闻之师云,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 能知也。道起子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金沈羽浮,山峙川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在,忽之则亡,向之则吉,背之则凶,保之则遐祚罔极,失之则命彫气穷。老君曰:“忽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一之谓也。
  故《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究竟人身中之“一”是什么?守“一”当守何处?其解释则不一了。如《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中说:“夫一者,乃道之根也,……当欲知其实,在中央之根,命之符也”。又说:“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卷九十二中说:“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中说:“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又说:“守一者,真真合为一也。人生精神,悉皆俱足,而守之不散,乃至度吐。葛洪《抱朴子·地真篇》中说法与《太平经》有所不同:
  “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 丹田也。此乃是道家所重,世世歃血口传其姓名耳。
又《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说:
  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气,与太无合体,与大道同心,自然同姓。……元气本一,化生有万,万须得一,乃遂生成,万若失一,立归死地,故一不可失也。一谓太一……。
  又《五厨经气法》说:
  得一者,言内存一气以养精神,外全形生以为车宅,则一气冲用与身中泰和和也。
  后两者指的是守纯阳一气、存纯阳一气,以养精神,使神气混然,身中泰和。
  后世道教之言守一,大都沿用《抱朴子》之说,凡气法、丹法、都有守丹田之说,这便是守一之法的演变。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