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探秘三(桂亮)
类别:中医养生
更新时间:2007-09-23
浏览次数:4647
中医太极网
(十一)长生久视-真正的丹道大小周天针法1
如何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久视是一门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何谓长生久视?即长寿再进一步,在尽其天年的基础上,延续生命的极限。我国古代修炼养生家几千年在同死亡作斗争,同时积累了丰富的通往长生久视之路的经验知识。他们把自然界作为修炼的模拟对象。或是从老树嫁接而悟出添抽接命之术,或是以动物冬眠而悟出息停脉住之法,还有婴儿握固、胎息等等。特别对一些长寿的动物,如龟、鹿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修炼养生家追求长寿给予了重大启迪。《黄庭经》曰:“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古代学者为了追求长寿及长生久视之道花费了毕生的精力、财力、物力。《抱朴子》:“世谓一言之善重于千金,告以长生之诀,奚啻千金而已乎。”正因为他们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地进行人类身体奥秘的探索,经过了数千年的修炼、实践,才逐渐总结出一套能达到长寿及长生久视的方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闪烁着科学智慧光芒的宝贵遗产,更是历代修炼养生家呕心沥血的结晶。而今国内外学术界已视其为千古绝学,精于此道者寥若星辰。而笔者只是将祖国经典医学理论体系与历代修炼养生家所著的著作相结合,最终总结出若要通往长寿及长生久视之路就必须要打通任督二脉。古人认为人身本来就是一个小天地,修炼之时法效天地运转,先用阳气冲开百脉,而任督二脉皆归属奇经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唯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再以我身小天地混融于乾坤大天地,故曰周天。在之人身即任督二脉,故分大小周天。小周天乃气行周天,大周天乃神运周天。修炼养生家认为如能完成小周天工夫即能在精力上返老还童,肉体坚固,所以必得长寿,称之为人仙。而最终修炼成功获得高寿者如:南宗有张紫阳96岁,石泰137岁,薛道光114岁;北宗:张志纯120岁,王常月159岁,这在当时的环境中以属奇迹,也达到了生命的极限。但是又有许多修炼家或无明师指点或学不得其法或条件限制,虽勤奋苦修,但终无所成,不能达到长寿,更不能达到长生久视了。
笔者自幼热爱中医学术,尤对针灸之术产生浓厚兴趣,后得明师指点,苦学针法十数栽,在参验历代修炼养生著作后,摸索出一条医道与丹道结合之路,悟出针法打通任督二脉之法,为追求长寿之士开辟出一条捷径,也为有志于修炼更高层次达到长生久视之士创出一条新路。
笔者认为医道通于仙道,从中悟出针法与道家修炼理论存相通之处,与祖国中医学理论相互补充,道家修炼最注重先天一?,而先天一?藏于肾中,在丹经《钟吕传道集》中曰:“河车者,起于北方正水之中,肾藏真气,真气所生之正气乃曰河车”。《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曰:“元气之生,周流乎身,而独于肾府采而用之者,何也?夫肾府路径,直达气穴黄庭,一也;肾为精府,精至直引精华而用之,二也;周流于他处则难用,至精府而可识,三也;心气透肾意下则直至,采之者易为力,四也。有此四者,故采真阳于肾府耳。而祖国医学《难经》认为:肾两者,非皆肾,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肾为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原,守邪之神,而人资以为始者。故曰:先天之本在肾。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一篇中即讲到人的生长过程与肾气密不可分,并且直接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决定了人的整个生命过程。
道家修炼小周天,既将肾中之阳精化为阳?,通过火候逆行任督,归入丹田,便神气合一,补足后天,百病俱无。而任督二脉也一直为医家所注重,祖国医学认为任督二脉一为阳脉之海,一为阴脉之海。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一身有任督犹如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无间。一而二,二而一”。可见人身经脉十二,要以任督二脉为总纲。督脉属阳,行人身腰背。任脉属阴,行人身胸腹,各统其两旁阴阳经络营卫而循行也。故十二经脉统于任督。因此十二经脉依附于任督二脉,《难经》认为十二正经犹如沟渠,奇经犹如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反之亦然,所以只要运用针法打通任督二脉,其它十二经脉也就自然疏通,并有补十二经气血之不足之功效。
道家修炼小周天,其主要内容为:采、封、炼、止;采即采先天一? ,使其升华的过程。封即采药后将下行之精气摄归于下丹田内封固。炼即运火候使其升降运转。止即河车运转到一定即止,所以只要按照采、封、炼、止四个过程,配以时间、针灸手法,也能完成小周天运行。道家的一切逆向修炼皆在返还之功,任督二脉在经脉中的走向,督脉是由上而下,任脉是由下而上运行,而道家修炼却与之相反,称为河车逆转,因此运用先天一?打通任督二脉,浅而言之能补足后天,百病皆无;深而言之其先天一?最终能点化肉体之后天,使其化为清灵之质,功道备成,即纯阳也。
如何运用针法打通小周天,首先要用针法激发肾中先天一?,其要在于肝肾二经相配合。《内经》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所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属木位居东方,为发生之始,故生血气,又主春之气,阳气之始生也。而肾为元气之根,精神之舍。肝在五行属木,乃肾水之所生,即水生木也,因此取肝肾两经相配,取肝之发生之阳气,辅助肾中先天之?上升,又有补气生血之妙用。再与手法,时间相配合,即能激发先天之?,而先天之?源于先天之精,借命门之火熏蒸而成,在针灸过程中先排尽全身阴邪之气,然后使两肾发烫,一点元阳贯尾闾,穿夹脊,上泥丸,此时六根震动,再运针导引,使其下降,归入丹田封固,此过程一气呵成,所谓?满任督自开,不假有为,水到渠成,至此任督二脉已通,自然已补足后天,重归先天,百病皆无,精满气足,针毕即能自运周天。
现举二个案例,以他们在针灸过程中的内景来与丹经相互印证。
孙某 男22岁 未婚, 因胃部疼痛邀我诊治。
笔者在农历93年1月8日 亥子之交针治
进针后,针刺部位有通电刺痛,气至背部,被针者既背部抖动,不能自主,命门开始温热,后温热不断扩大至会阴,同时四肢末端则有冷气排出,继而两肾发烫,感觉命门与长强连成一穴,一气直上泥丸,而后运针使气下降过重楼至胃部,该处即有明显热感,原病痛逐渐消失,并且热感不断向四处扩散,其气直下丹田,此时全身有虚空的感觉,呼吸深长。进针一小时后,自觉与天地之气合二为一,两目睁开有闪亮感。出针以后感觉身体轻盈,精力旺盛。
喻某 男28岁 已婚, 因腰部一直酸痛,求治针治
笔者在农历2000年4月10日 亥子之交针治
因肾气不足,寒气侵入,肾部酸疼,进针后觉左肾部疼痛,四肢有冷气排出,此后左肾酸疼消失,继而发热,十五分钟后两肾已发烫,自觉命门之处,有一气直上大椎穴,停留于该处。笔者运用手法不断激发,使其能直上泥丸。此时被针者体内有浊气排出,同时其气直冲泥丸。笔者后运针使气下降, 被针者自觉头部之气,一瞬间直冲涌泉穴,带脉也在一瞬间有放射触电感,而后觉得布气全身。笔者运用针法使全身之气皆归于丹田封固,针毕既能自运周天,使其周流不息。
笔者体会:笔者曾经数次去北京中医研究所学习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针法是针灸之术中的一种高级古典针法,小而言之,为针灸的一种配穴方法,大而言之,则根源于五运六气,概括了整个祖国经典医学理论体系于其中,故可喻为“大则弥纶宙宇,小则纤悉秋毫”的一种高级针法。在子午流针法中纳甲法与纳子法互相辉映,使人体十二经脉流注气血与自然界周期现象相配合,达到治病的更好疗效。
笔者在多年临床运用中感到子午流注针法虽有其独到之处,然而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其针法只能按时开穴,选择气血旺盛的经脉或穴位来针刺,而不能去调动整个人体的气血去推动疏通病变部位的经脉。笔者冥思苦想,怎样运用针法先补足人体元气,再去导引元气疏通局部经脉,起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笔者参考调气、导引、丹道诸书,受到启发,笔者认为此法乃是子午流注之升华。此针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明显疗效。
笔者以为,著述不在搜罗富有以多为胜,应大而简,反博为约,执简驭繁,提纲挈领,通一毕万。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无端,其谁能穷之?因此 此针法并不限于打通任督二脉,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能与子午流注针法相配合,则效果更明显,笔者在治疗急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腿痛诸疾,运用此针法培补命门真火,取得了极好的疗效,一般在二三次即能显效好转,甚至痊愈。因此,笔者认为运用此针法打通任督二脉,不仅能够治愈顽疾,无病也能益寿延年,也为丹家培元筑基,打下扎实的根基。而且年龄越轻,其效越明显。因为年龄越轻,精气神三宝充足,命基坚固,而已婚之人多属亏损之体,三宝不足,命基动摇,因此须先培补肝肾之气,待其元气充足。
笔者以为医道上接仙道,即医道是仙道之基础,故有“未学道,先学医,医道同源”之说。而筑基培元之法唯针道最捷,正如《标幽赋》所述“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因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则不如气补,通过针法来培养激发先天之?,是最高层次的补法,也是从后天返回先天之过程,因此针法运用到最高境界即是与丹道相结合达到了针即是道的境界,故曰针道。道家针法之奥妙,则非现代学院派所能理解领会的。因此针灸之法不仅能治愈顽疾,而且对培元筑基皆有最直接显著之效,其最高成就打通任督二脉,完成炼精化?,为修道者打下扎实的命功基础。
笔者经过十几年的理论实践参悟,认为如果真正圆满打通任督二脉,先天之?满足,即能得丹。达到此境界者,此时内真外应,先天之?从虚无中自来,其虽属外来实则内孕,此时只需守得虚静,先天之?不采自采,浑身八万四千毛孔打开,身内乾阳与先天之?混成一片,真正感受到自身化为虚无与宇宙虚空融合一体,内外已无分别.
(十二)真正的丹道大小周天针法2
笔者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发现丹道拳道针道等祖国传统精髓,其发展规律最终皆是返朴归真。最简便入门之法起手之处便是其核心深奥之处,笔者不妨引用青原惟信禅师的一段话:“老身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可见返朴归真是一种大智慧和开悟,其起手之处也是其变化终极之端,虽各人领悟的境界不同但皆跳不出此范围。正如丹经所述,持定有深浅,故所得亦不同耳。比如笔者对于内家太极拳的体悟,太极拳讲究松柔,虚静,中和,初学者以为简单之极,因其法人人皆知,但随着不断深入对太极拳的体悟,则知能在太极拳架中贯穿松柔虚静中和难之又难,更甚者在太极推手之中在对方相当压力之下,仍能按其宗旨走化者,则少之又少。但其法仍属筑基之法,练内家太极拳最高成就则能到达拳即是道的境界,但仍离不开松柔,虚静,中和之法。正如太极拳大师孙禄堂所述“修心离不开恬淡虚无,渐修静悟。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拳即是道”等等,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可见在内家太极拳中只有松柔,虚静,中和之极才能有变化,才能合乎道,因此只有根基扎实,才能脚踏实地,至此笔者以为丹道之理亦然,筑基之法是丹道修炼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练成之处,只有筑基越充实越扎实,才能达到?满任督自开,不假有为,纯属先天,再加上心性功夫修持,丹诀指引,则步步为营,势如破竹,然其步步离不开命功与心性修持的扎实根基。
观今时之人阳衰阴胜,外则为六气所侵(六气者,即风,寒,暑,湿,燥,热也),内则七情所伤,饮食不节,酒色无度,先天之气渐消,后天之气也越来越少,身躯日弱,百病皆生,其法则应先调理治愈顽疾,而后方可谈培元筑基,此过程必不可少。古人所谓百日筑基是针对身无重疾,身体调理得当修士而设,今人百疾从生,妄谈修道妄想百日即能筑基,实则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而唯有从今起保存真气,注重养身之道,开源节流,保存道资,待条件成熟方可进仙道之门,习者亦深思之。
笔者经过了这些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在小周天的基础上,运用针法创造了可以打通了奇经八脉和“中黄”之脉的方法。奇经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源,一气之祖,俱属阴神,闭而不开;唯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当小周天贯通后,就进入打通奇经八脉的阶段了。其实小周天贯通,已经有任督二脉已经通畅,余下六脉是带脉,冲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冲脉起于会阴,夹齐而行,且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束诸经脉。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之。阳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之。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之。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之。故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龙虎升降,元牝幽微之窍妙得矣。因此打通奇经八脉,必须建立在小周天任督二脉真正完全开通后才能进行。而打通的方法则按照先天八卦有序的进行,而达到的效果和感觉就是虚空,以无制有,正因为有了虚空,才能真正接受虚空中先天一气。其后要打开更深层系统,即“中黄”之脉,此时身内已成乾象,纯乎先天,再以我之乾阳,感彼虚中之乾阳,身内先天与身外先天,彼此凝集,是合内外两重真阳而成大还,故方可谓之“大周天” 。“中黄”之脉,又称中脉,黄乃土色,土位中央。中表中空之义,此脉在于任督二脉之中央,是真正先天核心之所在。贯通了中脉,从理论上讲才是真正的进入了“炼气化神”的境界。
以上内容,是笔者十数年研究针法及如何养生保健的一点心得体会,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尚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同时笔者更希望有机会与有志之士相互交流学习,共同研究。电话:0512-67171772
(十三)如何运用中医灸法培元
世人年至四十之后,其元气已消耗过半,故急须培补元气,修复精气神三宝。古人认为壮老年为下德;系天真已亏之体,必须培元,才能补足全体,所以对童体已破者来说,培元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凡对身体机能加以修复补益,使精气达于充足,都属于培元阶段。
道家以消阴翳炼就纯阳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故修炼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天运常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对于童体已破,壮老年人身体亏损,当以扶阳培补三宝为第一要事。
祖国医学、针、灸、药对于调理身体,养身保健,治疗预防疾病有着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自古以来医道两家密不可分,故有“医道同源”之说,道家认为“医道通仙道”。然而针药之法,得妙者稀,非精通之士才能得其法,不得其法,杀人于顷刻也。而灸法却不然,灸法与针刺一样,都是通过刺激穴位及有关部位,借助艾条在灸疗时产生的药力和热力,温经通络,活血化阏,培补元气激发调节经络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输送气血的作用,从而调整经脉脏腑的功能,达到养身保健,治疗疾病,固本培元的目的。且艾叶的药性,味苦气微温,无毒,阴中之阳,能通十二经,走三阴,以之灸火,能除百病。灸法还具有简、便、验、廉四大特点,又无任何毒副作用,且内病外治,安全可靠。即能养身保健,又能治疗预防疾病。是其它药物不能相比的,且效果显效是:并不亚于针、药。因此笔者认为中医灸法可以培元,能使身体机能加以修补,使精气神三宝充足,命基坚固,并且易学、易懂,适于推广、普及。
如何运用灸法培补元气,即培补肾中先天之。笔者经过几年理论亲身实践研究,运用灸法,灸任脉神阙穴能达到培补后天,固本扶阳的作用。神阙之穴,此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常存。在内景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感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神阙”。又神为身之主,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本穴居全腹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其穴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古人云:“善补阳者,阴中扶阳也”。且神阙穴直对督脉、命门穴连成一线。命门穴,即生命之门也。且神阙、命门皆属带脉,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具有总束诸经,使不妄行,其脉气必然与督脉会合其气又来自督脉。因此灸神阙穴可疏通补足三条奇经即任脉、督脉、带脉。且十二经依附于任督二脉,如任督二脉得到疏通补足,其十二经也自然补足。因此运用灸法可以达到培元的效果。
灸者久也。笔者在自身运用灸法培补元气过程中,感觉运用灸法一定要有耐心,使火力不能中断,火力直透腹中,缓缓见功,最终能达到两肾命门处发热发烫的效果。一般每次灸30-40分钟即可。灸后调摄法:灸后不可以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畅通,艾火逐出病气,今人多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也。徒责灸艾不效,何耶!
运用中医灸法培元,简单易行,效果显著。使身体机能得到最快的修复,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十四)学针心得——筑基
笔者这些年潜心研究针法与丹道,认为《黄帝内经》是研究人体后天之学,而丹道是研究人体先天之学。而针道是沟通人体后天转化为先天之桥梁,故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之分。因此《黄帝内经》著书的本意就是通过针灸手段来保全形体,,把握阴阳,达到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而要达到古人的境地,首先要保全形体,治疗和预防疾病.所以《黄帝内经》以:上古天真论列为首篇,是具有深刻含义的。
中医治疗疾病总的概括起来无非是扶正祛邪和祛邪扶正,针灸也是如此,如何灵活运用其实是针灸疗效成败之关键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疾病取同样的穴位,或愈或不愈。因为这正是人与人之间个体体质差异的不同。因此我们治疗同一种疾病可采取扶正祛邪和祛邪扶正二种不同的方法。在《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中讲到上古之人治疗疾病只要运用移精变气和祝由的方法就能把病医好,而当今之世,人们内则为忧患所牵累,外则为劳苦所形役,又不能顺从四时之气候的变化,常常遭受到虚邪贼风的侵袭,正气先虚,外邪乘虚而入,内则侵犯五藏骨髓,外则伤害孔窍肌肤,这样轻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运用移精变气和祝由的方法不能医好疾病。笔者一直在想古人的智慧是多么的伟大,几千年《黄帝内经》的理论竟然可以通用到现在,而且见解得如此透彻。正因为上古之人懂得如何保养形体,而今世之人不仅不懂保养形体,而且在不断的消耗正气。才使他们的身体体质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对于虽然病症相同但不同体质的患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而笔者认为对于当今社会现状,应更侧重于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
我们在临床治疗各种疾病中,对于治疗同一种疾病治疗大多采用较单一相同类似的方法。最多在针灸治疗时多取几个穴位,这些个穴位没有效果再换几个穴位试试,而临床治愈率也不是很高。而没有从辨证和整体循序渐进的思维去分析,因为我们所治疗的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方法,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体质差异,我们难道不应该去辨证去区别对待吗?在临床中为什么有的患者针灸效果很好,那是因为你的治疗方案准确,你的配穴与手法,患者的体质能够完全适应和吸收,这样才有好的疗效。反之,虽然你的治疗方案配穴与手法正确,但患者体质却不能完全吸收,好比胃口差的人,你摆了一桌山珍海味,他吃进去了还得吐出来,这样会有效果吗?由此笔者联想到丹道筑基,筑基就是打基础,好比造房打地基,我们所看见的是一层层的高楼大厦,但我们了解它的地基有多深吗?没有深厚的地基高楼大厦能造起来吗?因此从丹道理论讲如果筑基没有完成,是不可能进入炼精化气的程序,所以只要根基扎实了,才能上台阶。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中要注重病邪的转化,更要注重病邪背后的体质差异。所以我们在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下,要换一种角度多思考。笔者经过了多年临床的摸索,终于研究创造出适合于各种体质的系列整体针法。也就是不管病人是何种体质或者有何隐疾,只要按照此整体系列针法一步一步依照理论程序配穴治疗,都能得到满意的疗效。笔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贯彻运用此思维模式治疗疾病,注重每次治疗之过程有方向的循序渐进,最终都达到了提高体质治愈疾病的目的。
(十五)之体质与治疗
《内经》认识到体质与治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谓“治病必求于本”,也可以理解为“本”于体质;“因人制宜”,实质上是因体质制宜;后世所讲的“辨证论治”,从体质学角度理解,可以认为是“辨质论治”,体质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
1治病必求于本,本于体质,本于阴阳。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失调,病机亦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治疗的目的无非是协调阴阳。诚如《素问至真大要论》所说“必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质决定着既病之后的证候,类型及其演变趋势。疾病由许多症候组成,而体质与症候之间是本与标的关系。人的体质,也即是症候随着人的体质类型不同而表现不同,古人谓之“证随人见”。故凡治病必须抓住体质这个根本,才算真正全面领会了治疗疾病的核心。中医有句行话:初学三年觉得天下没有什么病不可医治,临床三年却寸步难行。那是因为我们开始学习的都是固定的方法方式,但是我们在接触治疗的病人却都有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伤寒论》中有伤寒和中风二证,此后《伤寒论》中许多变化就是按照不同体质的患者辨证服药后,却仍有变证,这就是因为患者本身有阴虚或阳虚的不同`体质所造成的。
2“因人制宜”,实质上是因体质制宜。《内经》治病强调“因人制宜”,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等,而这些均与体质有关。在《灵枢顺逆肥瘦篇》就谈到医家在施行针刺时,要十分注意对“年质壮大”,“瘦人”,“壮士真骨”“婴儿”等不同体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针刺方法。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更明确指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欲之感不殊,而感受之人各异。或身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体质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
3辨证论治与辨质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色之一,从体质医学角度而言,体质在证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质特征左右着证型。因此,辨质被视为辨证论治中的重要环节,有人就此提出了“辨质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上的辩证观和灵活性的具体体现。体质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同一疾病由于体质不同,证候各异,故治疗也不一样;不同疾病由于体质相似,证候相似,故治疗也大致相同。例如伤寒邪入少阴的寒化证,用四逆汤治疗;热化证,则用黄连阿胶汤治之,这是体质差异的缘故,此为同病异治表现异常,所以治疗也不相同。而一些气虚体质者,可以患冠心病,胃炎,气管炎等不同疾病,但均有气虚表现,治疗上可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此为异病同治,虽病名不同但表现相同,故治疗也相同。这些都是辨证论治的精髓。
4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和质。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的重要治则,对临床实际具有深远意义。从体质医学角度研讨,病证是标,体质是本。病急则首先解决标,待病缓和后则从调理体质着手,常能收到良好疗效。而调理体质对病的愈后是否良好起着主要的作用,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反之体质提高了,疾病自然就会减轻或者消失。
5体质与治疗反应。体质差异与针刺和药物的耐受性及反应性有很大关系,明确并掌握这一点,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在《灵枢行针篇》指出了由于体质的差异,行针后产生了六种不同的反应情况1 神动而气先行,针刺后立即就有反应。2 气与针相逢,反应与针同时发生。3 针已出,气独行。出针后反应仍然存在。4数刺乃知,经过多次针刺后,反应才逐渐产生。5 发针而气逆,针刺后发生气逆反应。6 数刺病益剧。所以古人强调针刺时必须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针刺方法。
这些论述看似与治疗疾病无关,但对于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当达到一定的层次时,如何掌握体质来治疗疾病是疗效的关键,也是反映治疗水平高下的关键所在。
(十六)之《告别中医中药》一文读后感
近期各大报刊网站纷纷转载了《告别中医中药》文章的评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对中医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交流。其实中医在这几千年为我国人民大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疗效就是硬道理。从古代医籍和医案中,古代明医治愈了各种各样疑难疾病,因此盲目否定中医是很幼稚的。而中医现沦落到此地步,其实与现代人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有密切的关系。在10月19号的《扬子晚报》一位支持西医的郭先生讲到:我不是不相信中医,我是不相信中药。中药的假药太多,中医本来就是根根草草,找些树根,草皮,树叶往里参合很难发现。现在野生药材资源枯竭,而人工药材是采用各种人工手段促使其加快生长的,药力与野生的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原材料不行,就算是华佗扁鹊开的药方病人吃了也没用。另一位医学院研究生黄小姐坦言,过去中医讲究师傅带徒弟亲传经验。但是现在的中医学院的学生都是“批量生产”的,哪来临床经验。笔者认为以上二位讲得很有道理,切中要害,不解决这二个主要问题,中医是无法立足的。中医治疗疾病讲究的是过程,而且每个过程都有技术含量,每个步骤环节都不能有一点错误。例如原材料采药的时间与方法,煎药的方法和次序和火候,这都影响治病的疗效。再有中医医生的水平,首先通过望闻问切,透过现象看本质来判断和辨证疾病。而后再通过中医理论来分析和归纳,从哪一个点去切入,这就是为什么十个中医开出的药方不同的原因。其实中医为什么比西医高明,其中之一就是整体观。五脏六腑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们互相影响,既相互扶持又相互制约,一个内脏发生了问题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平衡和功能。因此从理论上讲,通过任何一个脏腑这个点去切入治疗,都能通过这个点来带动循环调整平衡,最终来影响和调整到病变脏腑的功能,从而从根本上来治愈疾病。所以西医的所谓规范治疗与中医的整体治疗是格格不入的。这也是中医无法规范治疗最根本的原因。虽然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千变万化,但仍有规律可寻,这就需要师承,老师的口授心传传授经验。如果我们把这些中医规律性的变化总结起来,变成系统性的治疗方法,这就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得到了发扬和升华。笔者一直认为没有继承又怎么能够发扬,我们必须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才能发扬光大。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反复研究经典,理论联系实践,再从实践中来印证,反复升华。再谈到经络,现代科学这么发达却仍然没有发现及了解经络的结构和组成,但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从中医理论来讲经络贯穿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从古至今通过针灸的方法调节经络,为广大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治愈了各种疾病极其疑难杂证。你能说不科学吗?只能说目前现代的科学技术还没有达到能够研究出经络实质的水平。
我们盲目否定中医《内经》与《难经》是无知的,因为我们的古人并没有错,而且为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错就错在我们没有能够读懂和读通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现在所谓的中医大夫有几位是精通《内经》与《难经》的?又有谁能将《内经》与《难经》的理论融会贯通再进行升华,形成有系统有步骤的治疗方法?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层次,难怪中医会被西医看不起,问题出在我们自己,是人才的匮乏才使中医一步步走向灭亡。笔者的老师在十几年前就说过,中医的根源在中国,开花结果在日本韩国,采果的是美国。由此可见国外是多么重视中国的中医。在国外看中医是很昂贵的,一般人根本消费不起。为什么反差会如此巨大?国内将要消灭中医了,而国外却将中医当成宝贝。我想有这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国外的西医远比国内发达,但不能治疗的疾病仍有许多。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们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健康长寿,而西医的负作用我想在西医的发源地的人们会比我们了解的更清楚,他们也正在寻求一种无负作用的`纯天然疗法,而中医正好具备了所有的条件。而国内正在发展经济改革,一切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准则,看病也是如此。根本不管药物是否有毒负作用,只要见效快,盲目崇拜西医。他们需要的是短期效果,人就是这样,个人的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以为自己方方面面考虑都是正确的。其实你这方面有才华,并不等于你其他方面也一定正确。同样笔者接触过一些人,他们在其他方面有成就,但在中医方面是一窍不通。笔者对他们说,人的生命是自己的,懂一些中医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他关乎的是我们的切身利益。
中医为什么现在有如此的困境和危机,其实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现在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恰恰是中医的掘墓人。那样中医能有发展吗?现在所谓的中医是真正古人传下来的中医吗?根本不是。因此现在所要告别的是现代的中医,应该是不伦不类的中医。其实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中医发展也是如此。中医如果真的到灭亡的时候,是任何人都无力挽回的。因此也无须张功耀先生如此费尽心机。从笔者的个人观点来讲,中医如果仍然维持现状,不求改进,徒有虚名,还不如早些灭亡,因为这只是早晚之别。古人认为如要取之必先给予之,《挽救中医》之《导读:从资本阴谋到制度陷阱》一书中,国外有计划有步骤的吞并中医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有破才能有立。反之,只有中医灭亡了才有可能振兴的机会。而现在自欺欺人和掩耳盗铃的做法,根本无益于中医的发展,只会更加速中医的灭亡。
(十七)之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的关系
首先我们通过针灸古籍的研究,不难发现,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的传授方式一直是在民间秘密的进行,其中或得人异传,或子继父业,但大多数均未留下其师传姓名,这无疑增加了子午流注的神秘色彩,历史上真正懂得并传播子午流注实在是凤毛麟角。当今虽然子午流注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但大多只会死背公式,不能灵活运用。致使子午流注针法临床疗效不能显现。反之古人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百病而无不愈,称之为八法神针。为什么同样是子午流注针法,疗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关键在于我们不会灵活运用,只会公式化操作。只知道今日某日,某时其穴开,凡百病皆针灸此开穴。明日某日,某时其穴开,凡百病皆针灸此明日开穴。误人多矣。其二不知道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该如何配合运用。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都是传统古典时间针法,但三者又有所区别,有人认为三者同一时间开穴不同,因而有自相矛盾之处,这其实是不懂三者的运用机理。郑魁山认为三种针法各有偏重,子午流注针法中的纳子法对于各类脏腑虚实明显的病症疗效好,而纳甲法则偏重于治疗各类寒热病症,灵龟八法对于各类慢性病疗效好,而飞腾八法则善于治疗各类急症。对此笔者认为这样的分类曲解了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子午流注所对应的是十二正经,灵龟,飞腾八法所对应的是奇经八脉。因此子午流注是治疗十二正经之疾病,而灵龟,飞腾八法是治疗的是奇经之病。所以笔者认为不应该将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去分类治疗各种类型的病症。治疗疾病只有气血营卫之分,纳甲法是治疗气分之疾,纳子法是治疗营分之疾,而灵龟,飞腾八法之八脉交会穴既可治疗奇经之疾又可兼治疗交会正经之疾病。由此我们知道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的关系绝不是对立的,而有些古代名家常常有厚此薄彼的看法,例如认为八脉交会穴统于六十六穴,因而八法流注更显重要,或者又说,子午流注是根据《内经》《难经》理论而来,比八法流注更有理论依据更为合理,因而提出取子午而舍灵龟飞腾八法,这都是十分片面的理解和看法。如果运用得当三法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联合运用,三种方法联合运用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去认真仔细的去辨证施治。所以我们遇到疾病先要去分析,是何经发生病症,是气分还是营分?辨清了才能找到对应的方法去治疗,在取穴上能够灵活机变,时穴与病穴分清主次,虽变化万千而理为一贯。在选穴上还可以运用甲己同宗,合日互用,子母,纳支流注等方法,于病相应穴针之,只要时病相应,即为贵穴,这样才能在临床上运用游刃有余,才算真正懂得活用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的关系。
(十八)论《内经》、《伤寒》关系
其实我们所探讨的是《内经》与《伤寒论》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他某氏意气之争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中,抛开针与药,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实质性的东西,研究的是《内经》理论与《伤寒》理论的撞击和共鸣,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刻的剖析蒋氏针法理论与<伤寒>理论的共同点和欠缺之处。
如何看待《内经》与《伤寒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能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医辨证理论,笔者认为《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为本体,而《伤寒论》是将从中医理论提炼升华,形成了辨证论治的体系,去真正系统性的去治疗疾病。因此《内经》为体《伤寒论>为用,所以研究中医必须同时深入研究《内经》与《伤寒论》,不应该顾此失彼,才能达到全面的体用结合。
比如病人患病,如果依靠自己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正气)无法恢复,那么他的病情转化方向必定是由浅至深影响到五脏六腑极其相关联的十二经络。中医的诊断核心是察其外而知其内,这就需要扎实的《内经》理论基础,而疾病的传变规律是由外而内,而疾病在经络中的传变也必定有其规律性,当然五脏六腑的传变也是如此。而《伤寒论》就是总结了这些规律性,张仲景就是从他当时伤寒肆虐中的背景中,从伤寒入手根据伤寒发展规律,依照《内经》理论,创造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巨著,而笔者认为《伤寒论》最大特点就是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其变化贯穿了五脏六腑极其相关联的十二经络,所以《伤寒论》不仅能够治疗伤寒,也能治疗各种疾病和杂证。
笔者谈到《伤寒论》的系统的治疗和丝丝入扣的变化,不但贯穿了六经辨证和传变的整个过程,它以六经为病为提纲,其提纲又将人身表里分为六大证型,而且每个证型都有进退变化,环环相连,并且对于太过或不及都有相应的挽救弥补的变化方法。
例如: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还有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另外还有阳明病脉症大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此三承气汤丝丝入扣的变化等等,在《伤寒论》巨著中比比皆是。因此正是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的理论精华,并且融合了脏腑、经络、气化理论建立了完整、完善的辨证理论体系。历代医家无不倾心折服,也未见有谁能超越此范畴,可谓光耀千古。反观蒋老刻意否定《伤寒论》是无知的表现,只能说明他没有认真的去领会其精华,蒋老针法虽有一定的见地,但缺少的就是《伤寒论》中的系统的变化,蒋老的针法只是适合经络敏感者,难道不是经络敏感者就没有办法了吗?其实只要在能得气的情况下,就应该有办法达到好的疗效。另外蒋老的治神针法,笔者认为蒋老应该少用。毕竟这是比较消耗自己先头及后天精气神的针法。
针药虽殊,其理则一。虽然在用针和用药是二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它们的中医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及用药准则,用针的原理也是如此,难道能超越六经辨证的体系吗?所以我们用针也应该有进退变化,按照《伤寒论》的辨证体系进退自如,层层推进,变化则丝丝入扣,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伤寒论》的精神,形成与《伤寒论》相呼应的系统性的针法。
针药虽殊,其理则一,是指针灸与中药虽然是中医治疗的不同手段,但他们的中医理论与辨证是一致的,与西医无关。《内经》中虽然言针灸十之七八,但更多的是讲解中医理论根源,讲解古人如何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长期观察实践中摸索出《内经》中的中医理论,所以笔者一直谈到《内经》是中医的根源,而张仲景《伤寒论》,则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和用药准则。这就是张仲景<伤寒论>的二个伟大创建。内经讲补泻,也必须建立在辨证的基础上,针灸理论如果能结合伤寒六经规律,则使针法更加有规律可循,使自己中医理论更加扎实,能分析抓住疾病的进退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应该融合<伤寒论>的辨证思维,能了解分析疾病进退规律,再结合针法使自己的针法也形成系统的进退变化。
笔者的本意就是应该将《内经》理论及其针法和《伤寒论》六经辨证系统有机的融合起来,以《内经》开、阖、枢理论来形成表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有阴阳的三阴三阳证型。张仲景正是发现了这一规律,进而结合六经六气奥义。由生理寻病理、由病理探病机、由病机摸病情、由病情落实到病位,创造性的提出六经辨证,由此把脏腑、经络及其所产生的气化功能融为一体,通过千姿百态的辨脉证,作了生理及病理的高度概括,究其根源仍离不开<内经>的理论及五运六气之气化。
蒋老看了笔者的系列文章后,曾来电交流,笔者就以此帖(笔者与解兄的探讨)来提示蒋老,希望蒋老通过此文,能形成有系统变化的针法,这样就不会被所谓经络不敏感者所难倒。其实究其根源无所谓敏感不敏感,其实多想一下,为什么年轻者都是敏感者,年纪老者为何大多是不敏感者,疑惑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