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言集锦

类别:中医养生 更新时间:2007-07-28 浏览次数:3868 中医太极网
中医名言集锦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六腑以通为补
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六腑以通为用 
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氣
       --金翼匱
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靈樞?五邪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大医精诚.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撑痢疾,饿伤寒。
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久病成良医。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痘要结,麻要泄。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
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癥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1.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2.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3.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4.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5.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6.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7.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8.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
--------清 张文燮《医效秘传 张序》-------- 
9.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0.《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2.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茍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3.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4.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5.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6.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7.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8.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9.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针灸大成>>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
辨舌質可驗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淺\r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應脈,當思其病;脈不應病,當思其脈;藥
不應病,當思其藥。
--------清.杭世駿-------- 
證雖重而門類明白者,不須診脈亦可議方,證雖
輕而題目未定者,必須仔細察脈。
--------明.李榳《醫學入門》-------- 
濕病在表,一身盡痛;濕病在裏,一身不痛。
--------明.汪昂《醫方集解》-------- 
熱在上焦,咽乾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
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醫學入門》-------- 
凡病氣重,則小便必澀;病氣蘇,則便溺漸通。
--------清.程杏軒《醫述》-------- 
衛虛則外寒而栗,營虛則內熱而咳;營虛則咳傷
肺而唾腥;衛虛則寒入脾而吐涎沫。
-------《醫述》-------- 
逢節發病,必非議補之時。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脈病人不病則病重,人病脈不病則病輕。
--------清.王孟英《王氏醫案譯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須辨兼症,徐洄溪謂有一症
不具,即需審慎者,固難為見病治病、知常不知
變者道也。
--------清.費繩甫《孟河費氏醫案》--------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