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陈式太极拳第11代传人陈立宪逝世20周年
文章来源:少林与太极 作者:米广成
笔者自幼身虚体弱,自上学识字以后,很喜欢看历史武侠连环画册,里边的英雄人物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我总梦想着怎样将身体锻炼好,也当个大英雄,过一把英雄瘾。我在10岁左右便随我老舅爷陈庆洲习练太极拳。1968年参加工作到沁阳市以后,又跟随陈氏太极拳第11代正宗传人陈立宪学习太极拳。老师那点点滴滴、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地讲解,使我如身临其境。
恩师陈立宪于1923年8月24日出生在温县陈家沟一个世代修文习武之家,于1983年11月14日病故。恩师自幼聪慧好学,俊逸脱俗,满身灵气,18岁便考入西北工学院,攻读土木工程学,1949年参加工作。恩师堪称一代名师,文武兼备。说文:大学毕业,可搞设计、技术工作;讲武:出自家传,在温县有“陈三绝”之雅号(拳、骨科、设计)。自调到沁阳市后,恩师从事过教育、工程设计等工作,先后任市政协委员、武协副主席。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
笔者第一次跟恩师习拳是在1970年的夏天。记得是我先打一路拳给恩师看,虽说我习拳已有多年,但在名师面前免不了心慌意乱,毛病百出。恩师看过后说道:“你学的是陈氏太极拳大架,我是祖传老架。”随后恩师给我说拳。恩师在讲授时非常认真,反复用规范动作做示范,一招一势详细讲解,手的摆放,出步的方向,脚应站的位置,上下怎样相随,内外怎样相合,气怎样运行,怎样使用,手把手地纠正。笔者初次求教,恩师竟一口气给我讲解示范了3个多小时,我们俩人都是通身大汗,衣服湿透。此景此情,感动得我说不出话来。我心中明白,我遇上好老师了。当时恩师一再叮嘱我,习武先习德,学艺先学礼。陈氏太极拳一定要用“心”去练习。架势一定要盘好,不管大架小架都是这样,最初有形,最终无形,但每招每势都应做到准确无误。
在武德方面,恩师的确是习武人的典范。恩师的武技在老家属于全面手,但从不以此而自傲,从不以武功高深而自满,从不叫学员随意与人争斗。他一再叮嘱:到一定时候,一定场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恩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82年,全省武术表演在温县灯光球场举行,恩师表演了几招棍法,只见恩师举棍上场,将棍平摆在自己身前2米远的地方,开始做太极拳起势——金刚捣碓动作。这时只见恩师将虚足抬起,踏上棍身,用足尖往里轻轻一搓,棍上足背,随着捣碓震步,虚足将棍挑起,棍腾空飞起有4米之高,同时完成金刚捣碓动作,紧接着右足震步走单鞭,这时棍呈上下一条直线,急速下落,在单鞭拉成沉肘之际,棍正好落在右手掌中,立于右足旁。完成这一套动作,恩师从始到终,都没有向空中的棍看上一眼,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有惊无险,自然天成,震惊了所有在场的观众。表演归来,恩师与我们谈起太极棍法,恩师讲:“如果练到最高境界时,手不拿棍,棍不离身,全凭两手掌和身体这3个力点将棍黏在身上,击人时用太极拳的旋转力加上棍的弹力,右手或左手突然一松,棍就猛力弹出,比用手拿棍去击人要快上10倍。”我们几人异口同声地说老师的太极棍在老家属最好时,恩师既严肃又谦虚地说:“陈氏拳系,名人辈出,各有所长,我辈当中因种种客观原因,这方面是赶不上先辈的,赶不上或超不过先辈就不能说是最好的, 以后应将此话收起。”
恩师的肺腑之言,谆谆教诲,高尚的精神情操,多年来使笔者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