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科先生是怎样教拳及推手的

类别:名人秩事 更新时间:2010-11-06 浏览次数:4493 中医太极网

 

 

      陈发科先生是陈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功力深厚,教学有方,培养出了洪均生、李剑华、雷慕尼、田秀臣、陈照奎、冯志强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洪均生先生1930年拜发科先生为师,朝夕相随15载, 尽得发科先生真传,并有创新和发展。
   陈发科先生为人忠厚,教起拳来十分认真。他常说:“只要真愿意学,我就恨不能钻到他的肚子里,很快让他学会、 学好。”他教集体的学生,也是一个一个地教, 每一个动作都不厌其烦地反复示范,而且讲明这个动作是什么着法。真可谓:“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当时, 北京一些教太极拳推手者,只讲定步、活步的方法,步法怎样配合运动,并不加详细说明。所以学者仅能熟习划空图,得不到进益。

   陈发科老师则先教套路, 要求学者必须姿式正确、动作纯熟,然后再教推手。 由于在教拳架时,已将手的八法讲清,进入学习推手时,更将怎样朋、怎样捋、 采、及挤、按、肘、靠的手、腿如何配合,和对方如何配合,内劲怎样运用和变化,仔细讲明,而且亲自互相试验。学生在眼、身、步、手方面略有不对,必加以纠正; 而且使之从试验中,体会出错了是什么感觉,对了是什么感觉。学生反复学对了, 他便作为不会化解的一方,而被牵动。然后再说、试下一变化。

   所以虽然不早教, 也不天天教,却能让学者受教一次,便心中明白一层,以至全部明白。 使学生知道推手的变化如何配合,为什么这样配合。我们和陈发科老师推手,肢体接触之处,一点不觉其有力。但在试验动作中, 又好似他的后备力力大无穷,如同被大风吹得站立不住一般。当被陈师采和捋时, 虽被采捋的手未感到有力,而且还遵师教松松地随着,但其手在略微转动之中, 他的缠丝劲已达我手而肩,而腰,直达足踵。若用力一顶,便自然跃起,仅感到劲路如擦衣而过。我曾亲眼见到许禹生、李剑华等同学被打起数尺, 然后跌出。陈师遇到对方力大者,发劲最快而动作最小,完全是由腰裆膝和手部的自然缠法密切配合而发出来的。 这样发的劲惯性特强,被发者仰跌则从腰到足踵起, 即使想调整重心,一时仍站不稳,至少须跳出三次还是跌倒。陈师偶然高兴,曾在地面试划两点一线,试验预期所跳的部位及跌处,屡试皆不差分毫。如系被引而倾跌, 则被牵动者劲由腰而至头顶,甚至使人在空中栽跟头,然后倾跌。

   陈式太极拳的步型虽有马、 弓、盘、虚、独五类,但在推手时,陈师从来不用弓步。 特别当发劲时,只用小半马步。因为用弓步则易成双重,而转换不灵。

   陈鑫先生也说:“实用的步法,以一尺二寸许为限。”但学练推手时可因敌变化,而运用扑步于采、捋、挤;用按、肘、靠则用马步。现在练陈式者推手多用弓步,不知是何原因。 我们观看杨澄甫先生的大捋图象,马步下塌裆劲作得极好与陈式并无两样,这也体现了太极拳的共性规律。

   陈发科先生所传陈式推手的步法、 手法均与一般太极不同。特别是步法最易区别。 因为一般太极推手惯用合步,即:双方各以右(或左)步在前,交叉在对方的前腿里(或外) 侧;陈式则甲乙两方,一个右步在前,踏在对方前腿外侧,一个左步在前, 踏在对方前腿里侧,俗称顺步。

   这种步法,由于互相贴住,对方稍动,便可感觉,有互相制约之用。但是,如今习陈式者亦往往从俗而采用合步,实际是不对的。

   陈式推手分甲、 乙两方。甲以右朋进攻,乙用右朋接后,即变为进步右采,甲以右挤、 靠化采,乙以左按解挤靠,这是第一轮。然后乙再朋化,甲用左捋法引进乙左臂, 乙趁势用左挤、靠,甲再以右按解之。这是定步推法的第二轮。推过两轮, 甲又用退步右步采法引乙右手,乙转进右步以挤、靠随化、甲用左按解之, 这是第三轮。然后乙从朋变顺缠,引进甲的右手,甲再以右挤靠随化,乙再以左按化解,这是第四轮。双方如愿意继续练习,可对反复试验。由此看来, 陈式推手就只有这么定步的两轮和退步的两轮。一般太极称之为“大捋” 。其实陈式从来没有“大捋”的叫法,更没有单挽花、双挽花及合步的

   定步、活步之法。现在倒是不拘学哪一派的都习惯了五种推手方法, 但又忘却了太极拳的基本手法与运动规律。 我从1982年11月开始参观全国散打和推手比赛,一直到1986年的比赛。 发现就连电视放映的陈家沟推手,都类似摔跤,许多老拳师都叹谓:“无技巧而硬顶。”今后如何纠正,我们都在满怀热情地期待着。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