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内的“诊脉验孕”事件再次使中医成为民众关注的话题。由于中西医在治疗理念、治疗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西医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屡次成为舆论焦点。
正是由于中西的巨大差异,中医发展在美国长期以来面临许多障碍。然而最近十余年间,随着替代医学及补充医学研究和应用的日益普及,“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在美国成为时髦,这成为中医发展的新契机。中医在美国以针灸为突破点,逐渐走出唐人街,在全美各地落户,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针灸开始了解中医
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前会长李永明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分子免疫学博士,美国执照中西医师,曾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有多年中西医临床和研究经验。李永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人对中医的理解是从针灸开始的。
1971年尼克松访华以前,60多岁的《纽约时报》驻华盛顿记者站主任詹姆斯·赖斯顿在中国采访时因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术后为解除腹部胀痛,曾接受过针刺和艾灸治疗。此后该记者发表长篇报道讲述治疗全过程。恰逢尼克松即将访华,此文引发了美国针灸热。许多患者不惜长途前往纽约中国城找针灸师看病。
20世纪70年代初的针灸热持续时间不长。由于中医治疗方法与西医迥异,无法像西医一样通过各种化学分析和实验数据说明疗效,因此许多美国人一直对中医迷惑不解。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对中药没有专门的管理法规,中药不被视为药物,但也不是食品。人们可以在华人集中的唐人街购买中药。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将中药归为食品添加剂。200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表了“植物药产品指南”,说明食品添加剂不能标明治疗疾病,FDA还陆续将多个中药列入禁止销售清单。
李永明表示,美国民众对替代与补充医学的需求和科学研究的兴起是中医发展的真正动力。最近十余年,联邦政府投入替代补充医学的科研经费中,有10%~15%用于针灸研究。在美国医院中,各种需要执照的替代补充医疗法中,针灸使用率位居第一;2007年的调查显示,美国成年人中接受过针灸治疗的人约占6.8%左右;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6%的针灸患者感到针灸对他们的病症有帮助。
美国目前有针灸师4万多人,至少有5000名左右的西医师具有针灸执业资格,有44个州颁布了独立的针灸法。美国有全国性的针灸师资格考试制度,绝大多数州承认其考试资格。全美有近百所针灸学校,其中50余所学校的毕业生可以申请各州的针灸执照,开业行医。
与西医共克疑难杂症
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附近的一幢公寓楼门口,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博士刘彦珠经营着自己的“哥伦比亚针灸诊所”。
进入诊所接待室后可以看到,就像所有美国私人诊所一样,接待室柜台后面坐着“一中一洋”两名接待人员,他们负责接待、收发、病人注册登记、收费等等。在他们身后,有一大排装满病历的档案柜。走廊里边有十多个隔离的小诊疗室,每一个诊疗室都有一张窄窄的诊疗床或按摩椅,上边铺着一次性纸床单,此外有两把椅子和几件电子治疗设备。
记者在其他几个针灸诊所看到的情况与此相似。这些针灸诊所与西医的私人诊所相似,看病需要预约,利用小诊室保护病人隐私,针和病人用品全部是一次性用具,以避免传染疾病。
“此针灸非彼针灸了。”李永明告诉记者。现在美国针灸实际上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结果,它是中华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经过改良形成的新流派。李永明说,美国的针灸实际上吸收了中国古典与现代等不同时代的针灸学派,加上日本针灸学派,以及英、法、德、韩等世界上许多不同地区的针灸治疗经验。
针灸在美国常常被用于西医的辅助性治疗,治病范围与传统中医也有很大差异。李永明说,在美国针灸常用于治疗各种急性和慢性疼痛病症、抑郁症、焦虑症、不孕症、过敏症,以及用于戒毒、减肥和癌症辅助治疗。
记者在刘彦珠的诊所见到一位名叫索菲亚的病人,年龄约40岁。她告诉记者,去年10月她的左臂患“网球肘”,疼痛异常,她的瑜伽老师推荐找刘医生。经过几周治疗后,她的胳膊已完全恢复正常,现在每月来做一次维护治疗。
美国针灸诊所都是私人经营,需有一定数量病人才能维持。从目前各诊所的营业状况看,针灸已在美国站稳了脚跟。针灸诊所已经遍及全美国各地,主要服务对象已经不再只是华人,而是深入到美国的各个族群。
探索标准化经营新路
长期以来,中医在美国发展面临许多障碍。所谓“中医不是医,中药不是药”,中医医生没有挂牌行医权,也没有处方权。然而,许多美国针灸诊所成功的经验显示,只要融入美国社会,提供病人所需要的服务,发挥中医在替代医学和补充医学方面的长处,研究开发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或辅助治疗办法,就能获得良好口碑和病人信任。
目前美国许多中医医生通过组织行业协会,积极争取对中医中药和针灸有利的立法,积极推动中医在美国的发展。还有一些人正在思考采取集团化联合发展的新路子。
刘彦珠博士是美国北京中医药大学北美协会副会长,他和同学一道成立了一个针灸诊所联合机构,目前协会已有许多诊所加入。他们计划像美国一些医院联合体那样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经营。统一商标、统一着装、统一诊所布置与格局,对针灸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为病人提供标准化服务。
刘彦珠认为,形成规模经营后,将来可发展成有美国特色的中医针灸医院。“美国医院联合会做得非常成功,美国的韩裔、犹太裔也有类似组织,由于我们很多人都适应了美式的医疗环境,有丰富的经营经验,加上具备中医人才资源的绝对优势,相信组织起来影响更大,更有利于中医的推广,而且能够增加病人的信任及接受度。”
:
延伸阅读独家:中医赢得澳大利亚民众信任
《参考消息》驻悉尼记者 张小军 赵小娜10月24日报道
从2012年7月1日开始,澳大利亚开始为中医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澳大利亚由此成为第一个以立法方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这是中医文化融入世界过程中的一大突破,市场力量是中医取得这一突破的关键推手。
独特疗效造就市场魅力
中医在澳大利亚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史。从19世纪的淘金时代,中医就落户澳大利亚。然而,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澳大利亚的中医师仍寥若晨星。即使在澳大利亚最大的唐人街—悉尼唐人街,也仅有2家杂货商店兼售中草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20世纪80年代初。此后,从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东南亚来澳的移民数量逐日增多,其中就包括一批中医药专业人才,这为中医在当地发展提供了人力基础。
中医此后在澳大利亚还遇到了“天时”和“地利”。“天时”是发达国家对中医等自然疗法的接受程度在20世纪末大幅提升,澳大利亚深受影响。“地利”则是澳大利亚出于保护原住民文化的原因,把“原住民以及托雷斯海峡岛屿居住者所使用的医学治疗手段”早早纳入国家方案,这使澳大利亚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对中医的抵触相对较少。
当然,天时、地利与人和只是客观条件,真正让中医脱颖而出的是其独特的疗效和因此产生的市场魅力。
在悉尼韦国庆中医诊所就医的澳大利亚人莉莉安对记者说:“我不懂中医的理论,但我发现中医可以治愈疾病……我的背痛已经到大腿,他们(中医)神奇地治愈了我。这之前我曾在英国看过医生,他们只给我止疼药。中医却利用针灸治好了我。”
据澳华中医学会会长张翼介绍,在中医得到国家注册前,澳大利亚已经有妇产科医院采用艾灸校正孕妇胎位不正、用针灸催产或用针灸治疗怀孕早期呕吐等。
神奇的疗效保证了中医在澳大利亚市场上迅猛发展。据澳大利亚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澳全国目前大约有5000家中医及针灸诊所,每年门诊280万人次,80%的病人以英语为母语。
西悉尼大学补充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艾伦·本索森说,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亚人使用过包括中医在内的补充疗法,澳大专院校教授相关学科已经有20年历史,中医等补充疗法日益为普通民众接受。
中医师转型要过三道关
目前,全澳中医师达到4000人,其中一半是华人,余下一半来自东南亚、韩国等。澳大利亚中医师普遍欢迎“官管中医”,认为从长期来看,这对中医发展十分有益;但同时抱怨转型期麻烦多,而且经营成本上涨。
执业中医师郑建华对记者表示,中医注册是规范这个行业的重要一环。“官管”确立了中医师的社会地位,而且把从业的门槛标准确定下来。“不注册永远是游击队而不是正规军。中医在澳大利亚注册是进了一大步,尤其在西方国家是第一个,其意义重大。但中医注册后要进入主流的医疗保健系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综合来看,中医师在转型路上至少面临三关。
一是语言关。根据澳大利亚注册标准,英语为第二语言或未完成英语国家5年全日制大中专教育的中医师申请人,雅思考试每科必须达到6分,方能给予注册;若通不过语言关,申请人即便满足其他标准,也将被打入另册,成为“有条件注册”者,被迫接受种种严苛的行政管制,甚至丧失行医自由。
二是成本关。澳洲全国中医药协会会长关滨说,“官管”后,中医诊所各项运行措施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对医师的要求会更高,如要购买职业保险、行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等,每年还需要不少于20小时的专业再教育学分。这些内容都是将来一个注册中医师必须具备的。另外,注册后,病历书写需要更正规,看病耗费的时间会更多,工作量加大,诊所的经营成本因此有所增加。
三是融入关。澳华中医学会会长张翼表示,注册后,中医师能否与西医医生、各种治疗师沟通,能否很好地融入医疗系统大家庭,是新的难题。
为中医全球化树立榜样
今年10月,北京同仁堂与西悉尼大学在悉尼签署中药成分安全性科学研究合作备忘录,这对中医中药在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悉尼大学副校长司考特·赫尔曼斯教授在签署仪式上说,澳大利亚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药并实行严格注册管理的国家,2012年中医被正式纳入医疗专业队伍实行全面注册管理,为中医药的全球化树立了榜样。
澳大利亚中药行业联合会会长、同仁堂澳大利亚公司总经理马安阳说,由于中西方文化、习惯、认知、法律的差异,不少疗效确切的中药成分尚未被澳大利亚管理当局认识、评估和认可。此次北京同仁堂国药集团与西悉尼大学国家辅助医学研究所合作,就有关中药成分安全性进行科学研究评估,是中国中药老字号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和普及化的重要的一步,是让中药为更多患者服务,真正造福全人类。
马安阳表示,在澳大利亚正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两年以来,中医在澳大利亚已经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他认为确立中医在澳洲的法律保护地位,为中医进入西方法律保护体系带了个好头,对西方“废中医”势力是个打击,并设置了法律障碍。
马安阳也认为,在澳大利亚的中医市场基础依然薄弱。首先,澳大利亚西医对中医缺乏了解,并存在部分偏见,这成为中医和西医结合的障碍。其次,澳大利亚药管部门对中药还存有误解,管理中药常常用西药的思维。这种方法使得许多重要中药无法在澳使用,比如麻黄、附子、细辛、款冬花、罗布麻、火麻仁等。第三,中医药仍然没有被医保系统接受。患者看西医费用很低,自付药费往往是十几澳元,但看中医时由于没有政府补贴,动辄达到上百澳元,这严重限制了中医的市场规模。
(2014-10-24 14:10:00)
:
延伸阅读 世界传统医药日感受中医魅力
10月21日,在江西省广昌县一中药房,中医在教广昌县实验小学的学生抓中药。在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到来之际,各地学生在老师和医师的指导下,了解中医药知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新华社发(曾恒贵摄)
10月21日,在山东省聊城市中医院,来自韩国的留学生曹相铉(前)在体验中医拔火罐。在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到来之际,各地学生在老师和医师的指导下,了解中医药知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新华社发(张振祥摄)
10月21日,山东省枣庄市鑫昌路小学的一名老师在田野里为学生讲解中草药的识别方法。在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到来之际,各地学生在老师和医师的指导下,了解中医药知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新华社发(孙中喆摄)
10月20日,在山东省聊城市中医院,大学生在参观传统中药器械展览。在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到来之际,各地学生在老师和医师的指导下,了解中医药知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新华社发(赵玉国摄)
10月21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中心卫生院“国医堂”中医徐琰(右三)向小学生讲解中药材的功效。在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到来之际,各地学生在老师和医师的指导下,了解中医药知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新华社发(房德华摄)
(2014-10-21 22:30:46)
香港中医:推拿手法不当可致瘫
延伸阅读香港中医:推拿手法不当可致瘫
中新网10月21日电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不少人都曾进行推拿,但推拿在香港未受法例正式规管,以致坊间涌现不少自称“推拿按摩”的疗法。注册中医师吴文豹指推拿是穴位治疗,力度、动作等手法需要经过严格训练,如果有误,最严重可引致肌肉或神经拉伤、骨折,甚至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