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媒体纷纷改版,中央电视台10增添了新栏目“健康之路”,北京电视台将原来科技频道的“养生堂”栏目升至BTV卫视,覆盖全国。一些纸媒体也不甘势弱,相继推出有关健康的专版,如《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的改版大都依据收视率的多少,读者的喜好,点击率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意。
媒体是社会的风向标。眼下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G20峰会不可或缺的重量级成员。神州七号实现了中国人在太空行走的梦想,在全球的话语权与日俱增。在国际体坛上,中华健儿争金夺银,势不可当,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诉求。健身、健康、养生已成时代新宠。在媒体林林总总的健康栏目之中,粗略地分为四大块:一为健身方法,二为健康饮食,三为中医药与健康,四为常见病的治疗与预防。 一、太极拳成为健身宠儿 在健身方法中,太极拳是最受推宠的项目之一。比如,CCTV10“健康之路”节目中,播出了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老师的徒弟在京开办的太极养生馆,这个节目很有意思的是,馆员只有练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得到陈老师面授的“待遇”。我还有套教材,包括光盘,是徐才先生八十大寿时,陈老师作为礼品送给在座的朋友们的,真可谓“送礼就要送健康”的先行者。再比如,在1月19日《北京青年报》“健康守望”专版上,一篇《高寿缘于太极拳》的文章吸引了我。作者讲述了其母45岁那年因患冠心病,开始习练太极拳的历程,五十年如一日,天天打太极,健康地、完全自理地活到95岁。作者总结说,耄耋之年后,“母亲打太极拳动作已经不太到位,但是仍风雨无阻,天天坚持。正是为此,创造了令人想象不到的奇迹。”众所周知,太极拳深受广大老年人的喜爱,在公园、操场、街头空地时常见到学练太极拳的中老年人已不再是稀奇的晨练景象。 令人振奋的是太极拳不再是中老年的专利,它的触角已经伸向80后、90后。《北京青年报》还有一位留美大学生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一篇《将太极拳打到美国去》的文章,介绍了自己因身怀太极绝技而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录取的传奇经历。作者自幼体弱多病,患有严重哮喘病,从三岁起爷爷教她太极拳,打拳一年多身体有明显改观,三年以后很少发烧感冒了,小学毕业后哮喘基本痊愈,成了三好生。她深有感触地说:“打拳再造了我的身体,也赋予我良好的英语口语与优厚的留学奖学金。在北航读大学期间打太极拳,结识了不少对太极拳极感兴趣的外国留学生,‘混’熟了,我的英语口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打拳二十余年锲而不舍的经历,让美国大学看到了我的坚强毅力。数年义务教授外国留学生太极拳,让人们看到了我的社会活动能力与很强的公益心,破格授予我全额奖学金,从根本上解决了我留学的资金问题。没有奖学金,家庭经济极其困难的我,根本没有能力出国留学。太极拳不仅给予了我健康的身体,也为我出国深造铺平了道路。到了美国后我仍坚持天天打太极拳,还教会了不少美国同学。2010年之后,每天早上同我一起打太极拳的同学竟有100多人,我俨然成为大学里的太极拳教练。我们的太极拳团队已经成为大学里的一景。我正把中国的这种强身健体的国粹,在乔治·华盛顿大学里发扬光大,让几万学生乃至华盛顿的美国人,都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与中国体育的魅力,让正宗的中国太极拳造福全世界人民。”这位留学生的经历看似颇具传奇色彩,其实传奇之中蕴含着太极拳自身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媒体改版增添了健身、健康、养生的内容,使武术太极拳突出了以往固守的体育圈子,进入了更加广袤的天地,使更多的学科,更大的群体涉足、参与,品尝武术健身的娱悦,分享健身强体的成果。无疑,媒体的这次“华丽转身”是件大好事,使本来已经走红的太极拳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二、要利用好媒体改版的良机 媒体改版为推广、普及武术太极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要抓住、抓好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让中华武术在全民健身大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国术名副其实地担当起整个民族强体健身的重任。 实事求是地讲,此前也有一些太极拳名家在许多国家设有传功教拳的“据点”,为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做了很多工作,有的还呈滚雪球的态势日益扩大与伸延。比如,杨振铎老师的孙子杨军在世界各地建构了30多个培训中心。陈正雷老师在美国也有“连锁店”。李德绪老师的“龙飞”系列也颇具特色。一些民间武术拳种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彼此之间的切磋,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实现了“口”对“口”的交流。 这些年,中国武协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之下,使武术运动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创造了一年办三个国际传统武术节的先例,还“走出去,请进来”,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走进学校,甚至边疆,声势之大,持续之久,创历史新高。所有这些都为全民健身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责尽力。 如何将职能部门的积极主动和民间的群众性热动与媒体改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民的武术意识再提高,事业整体再迈上新台阶,实现双赢乃至多赢,是眼下应当思考的新问题。 首先,在中国武术协会专家委员会的统筹之下,进一步发挥、调动专家的积极性,不仅只是让这些资深老武术家在一些活动中担当偶像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些科研课题请他们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带领一班后生去破解或创新,亦可以与某些媒体合作开辟专栏,与读者或网友互动,传道、授业、解惑。比如《中华武术》杂志中的“名家信箱”“龚编辑信箱”等就发挥了这方面的探索作用,可惜类似的情况过于稀少。 其次,对于蕴藏在民众之中的习武积极性,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引导。在兔年春晚的节目中,人气最高的是农民工的表演,尽管他们的艺术功力尚欠火候,但其真实、真情还是颇具感染力的。在媒体改版的栏目中,最有说服力的也是一些常年坚持武术健身的老百姓,他们用现身说法表达了对武术太极拳的“感恩”。实践证明,现身说法很有说服力。 我特别欣赏像《将太极拳打到美国去》这样的文章,因为从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徐才先生倡导的“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气息,又会看到吴彬老师前些年反复强调地在国外传播武术要以大学为切入点的思路。这篇文章没有一丝忽悠,全是作者亲身的经历,可信度高。更吸引我的是大学生、留学生,这样既有知识,又年轻的群体,因为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有朝一日,他们从武术太极拳的热爱者、受益者进而成为传播者、主力军,其影响力和作用将不可估量。今后可否将这股力量也纳入海外传播武术的“外援”呢?他们身在异邦,对所在国的了解远比我们要清楚,教拳会更有针对性。我想,吸纳他们为海外传播武术志愿者并不为过。届时,一旦武术团队出访,在当地有那么多“粉丝”随行造势,其效果可想而知。总之,借各种能够借助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配合国力的迅速崛起,让武术随同孔子学院在境外落地,播种、生根、开花,结果。 三、太极拳一枝独秀的思考 媒体改版中涌现出太极拳一枝独秀的现状,值得思考。中华武术博大精神,健身养生功法洋洋洒洒。记得一次在郑州举行的国际传统武术节上,设有健身武术表演专场,许多境外发烧友观后大加赞扬,甚至称,仅此一项,就不虚此行,物有所值。几年过去了,这些健身功法发展得如何,却知之甚少,说明可持续发展,尚未到位。 按常理,除了太极拳之外,其它拳种也应当在媒体的改版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新近推出的“武术操”,要是上了教育电视台,每天教一两招儿,对体育老师和学生不是很好的面对面教学吗?持久做下去还愁武术不在校园扎根吗? 在改版栏目中,名医,尤其是中医,根据各人专长,讲防病、治病、养生的内容颇多,收视率日渐攀高,这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有关。同样武术既有健身功能,又有养生绝技,只要认真推广,持之以恒,就能使广大习武爱好者的健康长寿梦想一天天走向现实。我的母亲活到98岁,无疾而终。老人家一辈子只练被她称之为“太极操”的运动,其实就是一些单个的武术组合动作,如马步左右开弓、云手等,说明武术对百姓健身强体很给力。 最近,读《中国老年》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6月的一份调查表明,在192个成员国关于居民‘健康寿命’(能够自主生活,能够对社会有贡献的寿命)的预测及排名顺序,其中,日本排名第一,中国排名第81”。(2011年3期38页)这一结果表明虽然我国在奥运争光计划方面取得了金牌第一的巨大成功,但在全民健身领域内却出现了不得不面对的短板。因此媒体的改版除了反映了奔向小康的国人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也是政府以民为本、转变工作侧重点使然。要想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精彩转身,拥有雄厚资源的武术理应在全民健身领域发挥项目的整体优势,而不仅仅只是太极拳,只有做到这个层面,才会造福全社会。 希望武术能乘媒体改版的东风,全方位地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