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普仁:针灸“入遗”后,路当怎么走

类别:最新动态 更新时间:2011-05-31 浏览次数:4619 中医太极网


      从“针刺麻醉”到“针灸外交”,直至去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为世人所瞩目。它不仅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而且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财富。

  在此背景下,中医针灸如何传承?作为一名银针春秋七十载的老针灸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代表传承人,我最大的心愿是,让中医针灸生生不息,接力传递,一脉相承,造福中华民族及至世界人民。  

  针灸传承首先是正承,“大医正流,针灸正传”,就是从根本上、来源上继承针灸医学。中国传统文化是针灸诞生与成长的土壤,中华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的精髓,是中华针灸医学的本与源。自从金代、元代以来,一些医家“玄其术而夸其能,针法遂愈变愈繁,学者茫然不得其妙”,使得针法难行难传。由此看来,首先必须对大量散在古籍中的针法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结合现代临床加以验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我本人建立的以“微通、温通、强通”三法临证理术为基本内容的“三通法”针灸体系,便是植根于《黄帝内经》,诸家经典为其广源,临证积累为其根本,是在总结古代针灸临床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针灸传承关键是正用,在临床应用中传承,是传承的根本。临床治疗手段多样、治疗病种扩大、治疗效果显著、能治愈多种疑难杂症,才能体现针灸的内在生命力。  

  针灸传承的根本在于正传。有道是“针法难传”。针灸是一门技艺性很强的实践医学,临床选穴、手法等操作能力的要求性很高。除掌握“形”、“关”这些通过文字描述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练习针法基本功,在这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医功修为问题。作诗的功夫在诗外,扎针的功夫在医外。医外之功包括读书和练功。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在针灸医学的传承发展中有所作为;只有把医功修为作为针灸临床的必修课,才能领略针灸医学的精微之处。   

  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作为一种体外的、绿色非药物疗法,针灸的服务定价与价值严重背离,长期“脑体倒挂”,激发不起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面临着后继无人、针灸失传的尴尬。建议在医改中制定一个合理的、体现劳务技术价值的,又是民众可以承受的针灸治疗价格体系,以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吸引,推动针灸的发展。

      来源:人民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