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武术研究院副院长陈国荣重要讲话

类别:最新动态 更新时间:2010-11-30 浏览次数:3592 中医太极网

上图为陈国荣副院长在讲话

 

  首先感谢大家为武术发展的大事坐下来认真地考虑、探索和研究,这次会议的举行是非常成功的。今天来的都是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院系的主任、教授,也就是说,都是武术发展的骨干力量,这是我们巨大的教育和科研的资源。作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资源整合好。在此,我想对大家长期以来对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感谢!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围绕几个现在一直在讨论的热点问题,谈谈自己个人的看法和认识。

 
   一、体育与文化--武术的双重属性
  武术的属性问题,在体育与文化上一直有探讨和研究,究竟属于体育,还是属于文化呢?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肯定武术作为一种事物形态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我认为,武术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体育,同时又是具有强大体育属性的文化。两者并不矛盾,体育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围,文化伴随着人们的生存、发展而发展。而事物的发展需要有归属,所以一个项目或者说一个事物形态在社会中要归口管理。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武术归体育部门管理,是适合的。所以今天在这里,是体育院校,而不是艺术院校或其他文化研究机构来讨论武术教育的问题。
  武术具有强大的文化底蕴,这是其他体育形态不能比的。这一点,在本次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的各个报告中也有诸多体现。武术应该在体育与文化两个领域中都使其最大化,那么武术的发展之路才将更加广阔、更加多样。如果仅仅认为武术就是文化,那么,体育部门不管了,学科建设将停滞,任其自然发展,武术又将回归到原始状态。所以,作为武术的主管部门,希望武术同仁们在这点上能够达成共识。

 

  二、共同与优先--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发展
  武术论文中,围绕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方面的问题很多,其中不乏一些观点与实际情况不符,这是因为他们对两者的关系认识还不清晰,或者说还不深入。
  建国之后,竞技体育得到很快的发展,是因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其合理性。实际上,我们是借用竞技体育的平台去推动武术事业的发展。竞技武术虽然不是武术的全部,但却能很好的宣传武术,比如像奥运会、亚运会。这一次,亚运会武术第一枚金牌为什么如此备受关注,是因为武术借用了竞技体育的平台,这是竞赛的魅力。换言之,如果没有这样的比赛,我们很难自己创造出一个明星来。当然,武术的发展,并不是要将武术仅仅缩小为一个单一的竞技武术,而是要利用竞技体育这样的平台、这样的形式,更好地推动武术的发展。
  这几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也很重视传统武术的发展,举办过各类比赛。总的来说,在探索中并没有找到最佳的推动方式。这就需要广大武术同仁继续探索与研究发展方向。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传统武术更多的承载着传统文化。
  关于竞技武术进奥运的问题。实际上,2008年武术入奥未果,不是由于竞赛方法、裁判等武术自身的原因造成,而是自2001年北京获得奥运会举办权时,其项目已经确定下来,根据规定历届奥运会都是先定项目后选举办城市的。不过经过七年的努力,尽管没有达到入奥的"上限目标",但是获得了在奥运期间举办世界武术比赛的机会,这已经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借这样机会,我们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武术的魅力。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一直坚持"武术申请入奥"的战略目标,申办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宣传的过程。而且武术进奥,不是中国在"孤军作战",国际武术联合会的140个会员协会都盼望武术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对于武术传播,中国出于对本国文化的传播,而其他成员国推动武术入奥进程的原因则是对武术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当某种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会得到认同并自然地被传播。比如说太极拳,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成果,世界共享。美国卫生部要在全美推行太极拳,因为他们发现太极拳有诸多的好处,如增强老年人平衡能力等。
  要利用好竞技体育这一平台,包括竞技体育的比赛,实际上也是在做宣传。竞赛,是这一项目发展的必要,既然是体育自然就要比赛。可见,对于武术而言,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应该是不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更好地利用竞技这一个杠杆,来推动武术整体发展。

 

  三、 培养目标与就业渠道--武术教育的难题
  讨论"武术教育",不应仅限于校园这一个范围,武术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经历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全民教育。在这里,国家意识很重要。现在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的都很重视这一问题,联合创编和推行《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操》,还包括武术段位制教程进学校的研究和试点工作。
  武术教育应该包括学前、中小学、大学以及中老年,形成各个年龄阶段贯穿的终身武术教育。如果每个人将武术作为一个生活习惯,那么武术教育自然就成功了。
  当然,达到武术教育目标的关键是师资。
  几年前,民主党派曾经提出华人的三大标准:汉语(中国人统一的交流语言)、中医(最适合本民族的医学)、武术(本民族生存和生活方式)。将它们总结为全球华人的血脉纽带。如此,武术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合格的中国人。
  就业的问题,是渠道不畅。一方面是中小学的武术操、段位制进学校缺少教师,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说明我们缺少一个平台,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中小学基本全部开设武术项目,但武术老师并没有学校编制,而是在体育总会的组织下管理这些专职老师,根据学校的不同需求指派相应的老师进行教学。如果省市甚至全国范围能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那么未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可以经过培训后从事这一工作,积累一些经验后再谋求更好的发展,将此作为一种人才流动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暂缓就业压力,在这方面是值得研究的。

 

  四、武术套路--中国武术的智慧与艺术
  武术套路并不是那么简单,认为是由几个套路动作组合串成的。我个人觉得,武术套路形态之所以在国外其他对抗项目没有出现,是因为它受到中国本土文化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实际上,这种形态表现了中国人的一种智慧,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就像书法与国画一样。
  如何完整地欣赏一幅画或者一个套路,仅仅凭借套路中几个动作是难以感受到武术真正的精髓所在,唯独从起势到收势完整地一趟套路演练,才会让人体悟到里面保留的很多历史与人文的信息,比如武术套路为什么要这么编排,套路前后衔接中每个动作的特殊意义,等等。只是随意地编排一个武术套路在根本上讲是缺乏文化的。
  如果我们真正能把武术、艺术与文化的概念融合在一起,再去审视武术套路,那么作为武术人,我们会为此而感到无比自豪!中国人就有这么的本事!去年,我带领套路队去日内瓦在联合国进行武术表演,外国人对此惊叹不已。实际上,这是中国人对"武"的一种认识,也是对"武"这个概念的一种深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应该对武术套路的功能、价值、作用再认识。搞武术的并非一介武夫,只会比划拳脚,尤其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要从更高的层次再重新认识这些问题,比如对"起承转合"这个概念,特别是与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相容的东西,这一点非常重要!应该注重研究套路本质的东西,它并不是一招一式那么简单,整个套路连串起来有很多信息保留其中。

 

  五、 融合与发展--教育资源的整合问题
  教育与科研资源需要整合,一定要疏通这个渠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次会议能够达成对武术项目的一个共识,使各个层面能够达到统一。尽管需要政府与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是共识是最重要的!有共识就有可能整合,没有共识就肯定整合不了。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思考与研究这个问题,比如套路比赛的过程中运动队与裁判之间如何能共同一致,等等。实际上,不论你是从事科研、教学、训练还是服务,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是一致的。
  落实每次会议的讨论成果至关重要,否则会议便成为了"空头支票",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与武术研究院对此责无旁贷,积极搭建沟通的平台,通过所有人的不懈努力才能真正把武术弄好。每一次研讨会是下一步发展的一个阶段,随着不断深入研讨与成果增加,研讨会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倘若我们总回顾讨论20年前的事情,这就说明我们在这20年间有些问题已经不清晰了。所以,一定要把握住武术主流的东西,对武术项目本质的认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社会需求,在了解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把它做得更好。
  最后要透露一个信息,国家体育总局明年准备举办一个全国武术运动会,正在申请阶段。将中国境内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武术形态设立项目进行一场全民性、高水平、综合运动会。高水平指的不仅是全国竞技武术的运动队,也包括传统武术拳种。希望明年控制在5000人左右,以后随着赛事的发展还会出现各省的预选赛,是全国运动会,就要保证赛事的高水平。如果这样的平台搭建成功,那武术传承以及发展、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等问题都会有更好解答,社会对于武术的认同度、对于武术的了解都会有一个新的提高。估计需要5个场馆、6天的赛程,几百名裁判员。涵盖了套路、技击对抗、功法功力。其他一些传统拳种,如果没有一定的练习人数和影响力,也可以来展示,这样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发展好了,达到了要求可以设立项目。第一届不知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但这本身是一个对武术很有意义的事。
  最后,感谢所有参与武术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老师和同学们,希望大家为武术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2010年11月20日于上海体育学院)

                                                                           (新民网编辑:邹国梁)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