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孔子,谁更容易“征服”老外 从武术国际化的尴尬谈开去

类别:最新动态 更新时间:2010-11-19 浏览次数:3204 中医太极网

      新华社广州11月18日体育专电 新华社记者树文 叶前 林德韧

  广州亚运会武术比赛落幕了,中国武术“江湖老大”的地位毫无悬念地再次得到捍卫。但这种“老大”地位的背后,无法掩盖中国武术国际化过程的尴尬。

  KONGFU(功夫),CONFUCIUS(孔子),这两个老外念起来发音有些相似的词,恰恰是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两个关键词。

  当孔子学院这几年如火如荼地向全世界宣传中国文化时,武术,并没有乘着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大发展的良机乘势而上。相反,一面是苦苦追求入奥而不可得,一面是国外推广杂乱无序、影响甚微。

  武术,并没有在多年的国际化中生根发芽,反而有种“高处不胜寒”的味道。这种尴尬局面,中国的武术人以及相关人士,必须反思:我们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从战略到战术究竟存在哪些不足,甚至是错误。

  让武术成为中国的好莱坞

  你会“功夫”吗?很多到了国外的华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这恰恰说明了武术在国际上的形象,一个典型的中国符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功夫甚至比孔子更容易让“老外”们接受。毕竟,一边是“克己复礼”,一边只是伸胳膊动腿的事。

  记者在国外采访的时候也屡屡发现,除了在儒家文化圈地区,“孔子”这个概念对于一般外国民众来说距离太远,一般人听到“孔子”都很茫然。毕竟,双方的文化差异太大。连中国的中小学生都要经过学习才了解,何况连汉语都要从头学起的“老外”呢。而一谈起“CHINESE KONGFU(中国功夫)”,绝大多数人都会眉飞色舞,恨不得现场跟你比划比划。

  传播中华文化,并不是要板起脸来大力弘扬大道理,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在人心中留下印记,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会惦记:哦,中国是什么样的。这一点上,好莱坞的电影在传播美国文化、美国生活方式上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时候,电影已经不仅仅是娱乐方式这么简单。

  那么,中国呢?武术呢?如果有更多的人学习武术,那么,在一招一式、一呼一吸之间,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留下“中国”的印记。揽雀尾就是中国,野马分鬃就是中国

  当然,中国的孔子学院并非单讲孔夫子的,它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从2004年开始,全球五大洲开设了数百家,对于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学院的成功恰恰是对中国武术的提醒!尽管国外武馆也有不少,但更多的是在各自为战,没有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亚洲尚且如此,欧洲的武术水平更低,非洲就甭提了,”来自北京的日本武术队主教练孙建明说。尽管武术在亚洲的伊朗、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发展得比较好,但更普遍的一个事实是,很多人知道武术,不过并没有很多人深入到武术运动中,而且更多的武馆依旧是依托于华人圈生存。当生存都存在问题,还谈什么传播影响力!

  见贤则思齐,中国武术,能否从孔子学院这里吸取点灵感呢?

  整体作战 细节为王

  跆拳道短短几十年风靡世界,成为亚洲第二个攀上奥林匹克山峰的竞技项目。中国武术对外推广,缺的正是跆拳道国际化途中的体育营销术:整体包装。

  这种“整体包装”就是:从竞赛标准化、观赏性、正规的学校教学和训练,到大量派遣教练和表演团等系统推广,再到服装、段位等竞赛礼仪以及相关器械用品的体育品牌培育。

  武术如何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接轨是推广普及的一个难题。回看跆拳道之所以在全世界普及,韩国人的“整体战略”可谓切中要害。他们首先将目标锁定为全球大学,使得练习跆拳道成为年轻人的一种运动时尚。

  中国大学生跆拳道协会副秘书长刘占鲁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跆拳道引入中国以来,首先进入的就是中国高校,韩国方面不仅免费派遣教练,赠送训练设备,而且就跆拳道运动本身而言,从服装、绶带、礼仪到段位,这些包装手段对青少年非常有吸引力。

  反观中国武术,这项中华文明的瑰宝到底是准备如何发展,至少在公开层面,国内从来没有看到过比较详细而长期的计划。甚至在国内,如何推广、怎样推广、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都显得十分混乱。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学习武术的人数不足总人口的5%。

  国内都是如此,至于国外推广,那就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了。

  除了整体战略,具体到细节中,更是值得武术管理机构深思。

  来自北京的日本武术队主教练孙建明有点气愤地说:“简化太极拳24式的配乐,还是上世纪50年代编的!”在广州亚运会武术比赛中,有国外选手干脆自己选择配乐 《洪湖水浪打浪》。这样的“老套路”,如何能吸引人呢?

  不仅套路十分老旧,中国武术在形式、包装上也鲜有创新。一个很尴尬的事实是,一直善于标准化的日本,竟然早于中国就推出太极拳段位制。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也坦言,就连武术服,“现在连尺寸标准化都没有”。在广州亚运会赛场上,各国选手的服装虽然都是中国风但各不相同,器械也是如此。

  细节决定成败,绝非虚言。中国武术的推广离不开这些细节,某种程度上,细节要比高喊“武术入奥”重要一万倍。

  入奥“悖论”

  现在的中国武术苦苦追求进入奥运。其实,中国从2001年开始就为武术进入奥运会而进行了实质性努力。“北京2008武术比赛”获批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举行,这既不是奥运项目,也不是奥运表演项目,然而这已是武术距离奥运最近的一次。

  中国武术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我们要入奥,入奥了才好推广;但推广基础不够,又无法入奥。这种悖论的思想基础就是典型的中国一些体育官员的思维:没有奥运会金牌的项目就不是好项目。

  不打破这个悖论,中国武术将永远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里打转。中国武术职业联赛2008年才正式启动,至今不过6个俱乐部。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20年来,尽管组织了世锦赛等系列国际比赛,但亚洲之外的参赛选手还是不多,获奖就更鲜见。

  同时需要解决的,还有在赛场上的金牌战略问题。中国俗语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武术推广亦如此。马来西亚武术协会官员张金发直言,中国总是包揽国际武术比赛的金牌,这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武术发展极其不利,因为没有竞技体育的成绩,很难获得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也很难在民众中流行起来。日本的相扑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在今年的首届世界武搏会上,8枚相扑金牌日本只取一枚,“金牌大户”反而是欧洲选手。

  定位问题也不可忽视。

  “武术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这是中国对外宣传武术的标志性口号。然而,在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几十年时间里,“运动”还是“艺术”恰恰是个始终混淆的“概念”。

  武术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但是在“武术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大旗下,国外爱好者永远无法真正融入到武术中来。武术想要简单化,又不舍得中华文化传统;想要传播正宗的中国文化,却不能放弃“进入奥运会”的想法,武术的尴尬就在于此。

  在推广上,中国武术必须适应快节奏的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而不是花几十年时间来培养一两个白皮肤或黑皮肤的武林高手。

  亚洲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主任陈国荣说,中国武术就好比中国菜的“满汉全席”,门派众多不说,还讲究“形”、“神”、“气”的统一,其文化内涵自不待言,而这正是武术吸引外国受众的地方。但是,搞竞技武术就得像“麦当劳”,需要标准化、简单化,才不至于让外国人喜欢却看不懂门路,没法练。

  现在,对于武术的推广工作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在进行。

  “武术推广要分阶段工作,现阶段我们将集中完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工作,暂时还没有考虑到整体包装,现阶段还是侧重文化方面的交流,”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说。此外,包括向国外派遣教练员的工作也已经开展,在中国的大学里,武术成了很多大学生的体育选修课。

  中国的功夫明星李连杰就建议,把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推向世界。他所设想的太极推手比赛具有更强烈的视觉效果,“比如说在水上架一个擂台,按体重分级别,分男女项目,谁被推掉到水里就算输,而不是停留在现在的裁判打分制。”

  李连杰已开始他的太极产业构想:从服饰到健身俱乐部,从动漫到影视出版,从学院到医院再到博物馆。按照他的设想,未来5年到10年形成太极拳产业,15年至20年间,“太极拳俱乐部应该成为纽约、伦敦等所有国际大都市里头一个最亲近的健身场所,一个可以与自己聊天的地方。”

  “武术入奥”的重要基础在于真正的国际化。无论作为体育运动还是文化符号,只有当武术像“功夫片”一样进入到全世界更多人的生活之后,才能成为有影响力的传播载体,并最大可能地实现传播价值。

  到那时,“悖论”消弭于无形,“入奥”不再是口号。(完) (本文来源:新华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