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亚运会的武术套路比赛昨天全部结束,虽然中国运动员在演武场上掀起了一阵夺金旋风,但是这回最抢眼的并不是他们,而是那些穿着传统对襟练功服的外国运动员。这些来自异域的武林高手师从于中国师父,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说起话来也时不时地蹦出一两个中文词汇,有的还带有一点儿地方口音。虽然武术仍旧是非奥项目,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它在国际上的流行程度绝对令人不敢忽视。
■功夫电影堪称大使
1982年,一部《少林寺》风靡大江南北,也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功夫热潮。28年过去了,功夫片仍旧是最受欢迎的电影,李连杰、成龙、甄子丹等动作明星是全球观众的偶像。在参加本届亚运会武术比赛的很多外国运动员心中,他们占据了非常重的分量。
市来崎大祐的妈妈在看了《少林寺》之后便成为了李连杰的铁杆粉丝,捎带手把自己的儿子也拉入到了李连杰迷的阵营当中。从最早的《少林寺》,到后来的《方世玉》、《黄飞鸿》、《霍元甲》,市来崎大祐如数家珍。市来崎大祐的教练是李连杰的师兄孙建明,2007年世锦赛的时候,他特别托师父带着自己找到偶像见面合影。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黄龙飞参加了男子刀术棍术的比赛,成绩很一般,他说:“我最喜欢甄子丹了,他打得实在是太帅了!只可惜我现在还练不到那种程度,只能学着模仿一下。”参加亚运会女子长拳比赛的16岁的文莱中学生李莹诗练习武术是妈妈所迫,“我三年前开始练武术,因为妈妈是李连杰和成龙的超级‘粉丝’,她就‘逼’我练武。”她说,尽管与武术结缘是为了妈妈的微笑,可是自己很快就喜欢上了武术。“除了可以打比赛,在学校能耍上几手中国功夫,也是很酷的”。李连杰的功夫片则是她的最爱。
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也承认功夫片对于武术的推广作用很大,“武术完全可以成为流行时尚的选择之一,动作电影对于武术某些功能艺术化的放大也是为了最完美地体现它的特质,就宣传而言非常好。”
■免费外派武术教练
凡是喜欢看功夫片或者是喜欢读武侠小说的人都会很熟悉一个情节,某门派的武功秘笈绝对是传内不传外,比如说金庸笔下少林寺的镇寺之宝《易筋经》,《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博和萧远山两人躲在藏经阁内数十年都没能窥其一二。其实所谓的武林绝学远没有传说中的那样高深莫测,持有者对于它的态度也并非那般讳莫如深。
本届亚运会的首枚金牌在男子长拳的比赛中产生,亚军和季军分别是日本选手市来崎大祐和伊朗的伊赫桑-甘佩巴里,他们的师傅都是中国人,市来崎大祐的师父是从公派改为“私派”的孙建明,甘佩巴里的师父则是“援外”生涯即将结束的穆宁。“我们现在每年都会派很多教练去一些武术运动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远达非洲和南美洲,而且都是无偿的,所有费用都是由我们来承担。”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说,“现在外派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今年就派了30多个人。只有这样才能让那里的人们加深对武术的认知,更加认可这项运动。”
目前来看,武术的“援外”计划还是有效果的。“刚到伊朗的时候,那里的武术环境还在起步阶段,训练场地都是租用的。”穆宁回忆说,“今年伊朗队也有了自己的训练馆,而且是伊朗奥委会出了很大一部分资金建设,这是很不容易的。”据他介绍,2007年伊朗学习武术的人在5000至8000人左右,到了2010年人数已经达到2万人以上,而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练习武术。
除了“走出去”,武术在面向国际推广的计划中还包含了“请进来”这一环节,在走出过李连杰的什刹海体校,武术馆里经常可以看见一些金发碧眼的武林人士。高小军告诉记者:“其实不只是中心组织的,很多地方的协会也会提供培训,很多国家赛前两三个月就会来到国内训练。另外今年9、10月份,我们请了23个国家的运动员来训练,像非洲17个国家的运动员都放在了山东体院,培养完了再给人送回去。”
■“援外”日子不轻松
背井离乡、形单影只,这不是仗剑走江湖的独行侠客,而是被派往异国他乡普及武术的中国师父。谈及远离家乡的日子,他们的感觉都是不轻松,不习惯。
穆宁2001年开始接受外派任务,足迹遍布缅甸、泰国、圭亚那和伊朗。“伊朗只有一家电影院,基本没有其他的娱乐场所,也不能抽烟喝酒。”在西亚待了4年的他已经决定在亚运会结束后回国,“告别那里会觉得遗憾,但是毕竟我的家在中国。”邵学奇所处的环境比穆宁要好一些,今年4月他接到了韩国武术协会的邀请。“我的肚子原来挺大,到韩国都吃没了,韩国菜的油水太少。”他拍了拍自己的肚子说,“去过国外的教练很少想再出去,朋友都在国内,在外边精神上的疲惫感太强了。在国内总想象国外很美好,但现实完全不同。”
由于国内的武术人才实在是太过雄厚,想要在众多武林高手中拔尖儿非常难,所以与其留在国内平淡度过,不如出去另辟蹊径,但是代价一样不小。高小军说起这些被派出去的师父们,用得最多的词就是“艰苦”和“不容易”。“我们派出去最短的也要3个月,有些地方的条件真的是太艰苦了,很多国家都不会提供任何条件,再加上生活各方面都不习惯,很多人回来之后瘦了很多,苍老了不少。除了身心交瘁之外,他们的收入也减少很严重。在国内很多人都要上课,有课时费和津贴,但是援外只有一定的补贴,有时候连生活都不够。因为审计等原因,我们想给他们多加点钱也不行,想帮都帮不了。”
■既要“真功夫”,也有“花架子”
现在外界有很多“武术像体操”的观点,认为其拳脚只是陪衬,跳跃的难度反而成了主角。对此高小军表示:“我们的武术运动员都练的童子功,绝对是货真价实。现在的武术套路比赛讲究的就是高、难、新、美四个字,这并没有背离武术本身的竞技宗旨,任何运动和赛事想要健康发展都不能墨守成规,我们要让武术成为能被世界接受的运动。”穆宁也认为进一步的改革对于中国武术来说是必要的,“要规范中国武术。不仅要完善‘规’,更要完善‘范’。‘规’就是要让中国武术的规则在竞技场上能够让更多的观众看得懂,而‘范’则是要让练习者有‘范儿’。”
现行的打分计点制度无疑正是穆宁所说的“规”,至于“范儿”,现在的武术运动员也是越来越有了。胸前两朵银色祥云、肩膀点缀几瓣淡粉色的梅花、背部绣上一个红艳艳的中国结,在现在的武术套路比赛中,服装也是每个运动员注意的细节。以前的比赛服装都是很宽松式的七扣对襟衫,现在融入了很多时尚元素。高小军说,“以后在大赛中可能会采取一个统一样式,从比赛服到训练服,甚至常服。我们已经向社会征集,目前收到了很多方案。”
喜欢观看搏击类体育电视节目的人不会对美国的UFC(终极格斗冠军赛)和日本的K1(顶级搏击大赛)感到陌生。目前武管中心正在和央视合作,准备在明年推出一档类似的全新的武术搏击节目。“像UFC和K1,那些动作运动员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是可以承受的,很刺激,很具有观赏性。” 高小军说,“在新的节目中,我们准备把优秀运动员组织起来,他们全都是职业的。”
■观众爱看功夫电影却不爱看武术比赛
“为什么中国的武术馆都要倒闭?为什么在中国,跆拳道有很大市场?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说到中国武术在内地的发展,邵学奇显得有些痛心。在韩国待了半年多的他,对于跆拳道在当地的发展深有感触,“韩国小孩放学都学跆拳道,学校考试和当兵都要考跆拳道,跆拳道证书还能影响到就业,韩国人能不练跆拳道吗?”不可否认,在中国武术比赛很难吸引人,在承办本届亚运会武术比赛的南沙体育馆,很多座位都贴有记者席的标签,但是首金的疯狂过后,那一排排的座位空空荡荡,零星坐着的几人中还有外国媒体人士。
原籍河南开封的贾瑞17岁便到了澳门,并在本届亚运会的武术比赛中夺得了男子刀术棍术的金牌。他说:“来到澳门之后才发现这边还保存了这么多种拳法,像白眉派、蔡李佛等等,都是以前在内地只从电影里才看到过的。论习武人数,内地绝对是第一,但是密度澳门明显更大。”不仅仅是拳种,在邵学奇看来,在武术文化的承传上,内地也需要再进一步,“在韩国,吃饭时,老师、长者不到,孩子都要等着,吃完之后,要等老师先走,这就是武术强调的尊师重教,这些在我们生活中的实践已经没有了。进武馆要脱鞋,韩国的孩子会摆得很整齐,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这就是一种教育,就像武术中强调的自律。”
■前景并不明朗
虽然在打分细则方面,武术和其他奥运会的打分计点项目已经处于同一水平,但是想要进入奥运会仍旧困难重重。
“武术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是一个多门派的文化,光是我们认可的拳种就有129个,每一个都有上千年的文化承传。”高小军说,“就连全运会和亚运会的比赛都没有办法把武术全方位地展示出来,而奥运会目前的趋势是‘瘦身’,所以我们不可能把武术打一个包送进奥运会,只能寻找一个合适的方式。”
在奥运“瘦身”的大环境下,武术想要进入奥运,“瘦身”并不可免,于是武术界出现了一种观点,即先争取让最为普及的太极进入奥运会。在今年的武博会举行期间,作为中国武术形象大使的李连杰就曾经表示:“中华武术包罗万象、拳种繁多,我们必须从类似满汉全席的中国武术中选出最适合市场推广的健身项目,并做到时尚,紧跟时代潮流。全球有1.5亿习练太极拳的爱好者,太极有这个潜力,所以我希望能用10到20年让太极推手在2022至2026年敲开奥运会的大门。”对此高小军表示并没有想象中容易,“无论舍弃哪个(拳种),武术界都会有很大的争议,武术人都会接受不了,光展示了太极,那南拳、长拳、对抗类的怎么办?太极也只是武术的一个方面而已,很难具有说服力。像现在亚运会和全运会采取的分类,也是最粗线条的分类,让各门各派都能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正因为存在种种限制,高小军认为进入奥运会不是武术唯一的目标,“进不进奥运会,中华的武术文化一定要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交往、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