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伊始,多个武术节依次举办,沧州国际武术节、十堰国际传统武术节、国际少林武术节,名头一个比一个响,规模一个比一个大,规格一个比一个高,安排之密集,阵势之庞大,大有传统武术回暖之势。
传统武术渐回归
传统武术节,顾名思义是传统武术形式的比赛,这三个武术节就是三个展示传统武术的平台,传统武术得到了充分尊重与展现,少林阴手棍、虎尾鞭、天仙宝凳、拦门寨大刀等多种藏于民间并不常见的套路与器械在比赛中得以亮相。为了进一步挖掘稀有或濒于失传的套路,组委会特别规定,对70岁以上的老拳师在评分上给予倾斜一是表示尊重,更是鼓励这些老拳师将自己的独门家传展示出来,传播下去。
在竞技武术飞速发展、为入奥不断改革评分体系乃至技术体系的这些年,传统武术也在按照原有路子不断演进,各地传统武术爱好者绵延不绝,后继有人。三个传统武术节的参赛者中,既有耄耋老人,也不乏垂髫儿童,中年人更是中间力量。据了解,全国各地凡是具有武术传统的地区如陕西、山东、河北、广东、重庆、江苏、辽宁、青海等地,习武者众,各地武校及武术培训班众多,与代表着竞技武术的各地专业队形成了相互呼应的两翼。
参加传统武术比赛的运动员中不乏从前搞竞技武术的。在国际传统武术节比赛中,毕业于沈阳体育学院现在是一名大学体育老师的于海涛,从小就习练八卦,对传统武术有着很深的感情和较深的功底,“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我都练过,现在看来,传统武术是有生命力的,现在开始呈现出理性回归的趋势,但是需要重新认识整理,特别是需要理论性的研究。”
选手裁判需明拳理
参加传统武术比赛的选手虽多,却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练拳不懂拳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选手停留在对传统武术的表面理解上,架势到了,内涵未到。“习练传统武术要明理知法,传统武术不好练,要长年积累,才能见出功力。”带国家队参加第四届国际传统武术节的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夏柏华说,“武术讲‘拳打千遍身法自然’,功到自然成,但是现在很多爱好者习练时比较盲目,仅仅学了皮毛,有的套路甚至不符合拳理。”
裁判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比赛中因裁判不了解某种拳术特点认为运动员打得不好而给低分的现象并不少见。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有着较大区别,而且因为套路样式繁杂各不相同,不可能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夏柏华表示,评分主要是依据拳理拳法,因此就对裁判的传统武术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裁判多只拥有竞技武术的背景,缺乏传统武术的实践研究,对传统武术的核心技术风格特点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代表国家队参加第四届国际传统武术节、吴氏太极拳传人刘伟也提出,裁判员的因素是影响传统武术比赛的重要因素,裁判员一定要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传统武术的理解,努力提高内功。
国际推广需规范
通过对三个传统武术节的采访,记者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痴迷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外国人很多,三个武术节都有大量外国选手参赛,特别是第四届国际传统武术节更是有多达8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选手自费前来参赛,为的就是学习见识正宗的中国功夫。在沧州武术节,大批外国选手奔着八极拳而来,在十堰,武当武术的痴迷者在比赛之后还会到武当山拜访本派传人,在登封,少林功夫的追随者在少林寺见识了少林功夫的气魄。
在比赛中,海外选手整体表现出来的水平超出预期,但是依然有选手停留在对动作的模仿上,缺乏对动作内在联系的理解。而且中国传统武术流派繁多,不同拳法不同流派拥有不同的核心技术,推广起来比较复杂。夏柏华认为,传统武术个性中蕴含共性,进行传统武术的推广和竞赛,首先需要拳种定型,编写一个通用的教材,确定国家标准,按照国家标准培训教练员、裁判员,这样才能有利于传统武术的推广。
担任第四届国际传统武术节仲裁主任的国家武术院首批专家江百龙教授认为,传统武术有回暖的趋势,海外的推广工作也做了不少,但是在比赛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例如选手基本功不扎实,动作幼稚 ,对所习练的套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现象与教练有关。目前海外推广工作缺乏统一管理,授拳者来源较杂,各教各的,遵循的核心理论也不一致,给海外的武术爱好者造成了迷惑。如何使海外推广从滞留状态向规范化转化?如何有系统地进行传统武术的海外推广?江百龙提出,是否可以尝试在重点国家试点,逐渐向周边国家渗透的思路,长远、有计划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