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太极拳体会

类别:太极课程 更新时间:2010-09-21 浏览次数:4759 中医太极网

二院01级中医  利丽梅 200565

 

阴阳学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它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多个领域。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太极拳为传统文化的奇葩,而阴阳学说作为桥梁将两者从本质上联系起来。作为一名中医学生,我对太极拳有着浓厚的兴趣。

非常有幸能跟从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张志刚老师学习太极拳。老师的耐心教导,使我能轻松地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遵从张老师提出要整合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在学习太极拳时,我努力地将自身的感受与太极阴阳图及“老子”相关篇章的观点揉合理解,我有以下的体会,请老师多多赐教:

现代太极阴阳图把鱼作左右对称的互抱形。阳中阴圆点和阴中阳圆点,也作单圆,中心是保持阴阳运化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多次强调保持身体中正,以内环带动外环。课后询问及阴阳运化的问题,张老师解释重心的平稳变化就是阴阳变化的一种体现,练习时动作有张有合,也是阴阳的表现。在学习“搂膝”动作的时候,我一开始片面地追求手搂过膝盖,但此时已经不自觉地将身体倾斜。现在觉得身体不中正躯体的肌肉就紧张不舒服。以前虽然知道重心,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知到重心的存在及重要作用。

动作始终强调阴阳相应原则,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习“玉女穿梭”时动作的重心移动后,右脚尖与左脚跟再同时运动,转动180度。我感觉到右脚尖对应阴中阳圆点,而左脚跟对应阳中阴圆点。重心对应阴阳图中的中点,重心运动而保持位置不变,起以内环带动外环的作用,阴中之阳点起推动作用,阳中之阴点起协同作用,而中点原位旋转,完成一轮阴阳的运转。

学习浑元桩时,我总觉得它比较玄妙,不易理解。浑元桩对全身各个部位都有要求,我是逐个部位询问老师,逐个部位找松、沉的感觉的,张老师给我们示范“含胸拔背”及“沉肩坠肘”的动作,并解释这样做的目的。在练浑元桩时,听从老师说的把心静下来,我想像自己是浑元状态的一颗尘,非常渺小,微风轻轻飘送,世界好像停止转动。虽然感觉自己很渺小,但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我感到身体里血液的流动,手指尖的感觉最为明显。这让我突然感悟“渺小”是非常宁静的状态。《老子》十六章“至虚极,守静笃”,站桩时心态是虚静的,为太虚状态。

太极大师“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的太极图为左旋先天图,中央白色一圆为太虚无极,和外圆内阴阳两仪为太极,从无极中化生而出,作旋臂甩出,而两仪中的黑白线,代替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太虚运转,两仪是生形成有极,清阳浊阴,阳动阴静,循环无穷,形成太极八方。《老子》四十章,“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站桩的心态去理解,这些观点就不太玄了。

另外,从浑元桩的姿势要求来看,人体心中保持太虚状态,形体就像阴阳两仪作旋臂甩出。《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人双手此时所抱的为阳极。站桩时呼吸是逆式呼吸,呼吸带动全身肌腱的轻微舒张,达到松沉的效果,这种逆式呼吸是否就是胎息状态呢?而我现在感觉到颈部及两上肢的筋腱随吸而微收,随呼而微放,好有弹性的感觉,是否正确呢?如果正确,我猜想这过程中,阴阳的运化是从肚脐开始的,是由人所抱的天地之阳推动的,一呼一吸完成了一轮阴阳的运化。这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表现!同时可以说明阴阳运化过程是阳动阴静的,并可以从中窥知中医把肚脐命名为神阙穴,把它作为急救要穴的因由。

通过学习太极拳,我对阴阳的运化有进一步的理解。中医与太极都是要使人体保持阴阳运化平衡有常。我将会把这些体会运用到中医的理法方药上。

从太极拳中找寻阴阳的感悟是一大乐事!当然我对太极拳的理解和认识还是很肤浅的,太极拳中所蕴藏的深奥哲理深深吸引着我。我衷心感谢张老师引导我们走人太极拳,希望能继续跟随老师学习更多的太极拳知识。

再一次衷心感谢张老师的教导!

                                               学生:利丽梅

                                200565

 

微信扫一扫

微信
返回